上海的寻宝之地——重固古镇

王伟华

重固古镇的福泉山遗址保留从公元前5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开始到宋代各个历史时代的生活遗迹和墓葬,福泉山被称为"上海的历史年表",这里陆续出土了超过两千余件文物。 重固镇地域古属扬州,秦时隶会稽由拳县,唐、宋期间归华亭县,元代改属上海县新江乡。重固老街位于上海青浦区重固镇通波塘两岸,历史上有通波、崧泽两塘贯通南北,水路航运称便,向是粮棉集散地,素有“金章堰、银重固”之称。<div> </div> 关于“重固”两字的起源,有众多说法,但相对符合历史的是1961年这里出土的“宋故主簿林公碣”上写着:“葬公于华亭县新江乡四十四保重固村篠泾北之西原”。也就是说,自宋代这里就被称之为“重固”了。在历史上重固、福泉两个字交替成为这里的地名。 南塘桥,位于重固镇南市,横跨在通波塘上,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此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米,宽2.3米,原是本地区西通青浦县城,东通上海的重要桥梁之一。重建此桥时,重固镇河东街下塘还未成街,故此桥东堍桥坡一直延伸到河东街上塘的桥弄堂口。南塘桥重新修建以后,重固镇更趋繁荣,商家、乡绅争相在桥畔抢占位置,砌起石驳岸建造房屋、开设店铺,东街在清光绪年间形成了上、下塘均有店铺的两面街。1994年8月,南塘桥被青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重固老镇就在老通波塘和张墅泾两条河交接处展开,跨越老通波塘上的南塘桥建于明崇祯2年(1629年),清道光13年(1833年)重建,这座高6米的石拱桥可以保障当时的大型船舶通过,可以想象当年漕运的繁荣和辉煌。 作为重固镇上曾经的生命线,通波塘两岸的东、西街上已很难再寻觅到那种被称作“历史”的东西。狭窄的长街上,原本的粉墙黛瓦只留下了粉白的墙面,早都不是当年江南水乡的影子了。古迹所剩无几,民居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无不让每一位游客感到惋惜。 随着海运和公路运输的崛起,与当今很多没有做商业旅游开发古镇老街一样,今天的重固镇已经呈现出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状态,时间仿佛被冻结在80-90年代,古时的繁荣已经不再。沿着重固曾经最重要的两条主街:通波塘东街和西街漫步,这里的老巷子里生活着需要更优惠租金的沪飘者和当地的老人。 通波塘沿岸都是原生态的老房子,没有刻意的红灯笼和灯光点缀,似乎有那么几分冷清和颓败,这里是魔都的另一面,通波塘曾经作为漕运的辉煌只停留在历史的撰写中,唯一能寻找得到的遗迹是高6米的南塘桥。 通波塘是重固老镇的发源地,有三桥横跨,将通波塘东西两街连通。 当初,农民们洗菜洗衣的水桥头,现在也成了文物。 法会庵在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相传于元至正十年(1350),由僧人开山,原来又名戴坟庵。清乾隆二十年僧明璧重修,咸丰年间毁,以后再修,改作尼众道场,定名为法会庵。1993年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9月正式登记。 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原房廊十间,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清咸丰战乱时被毁。清光绪十一年(1909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挽“了深”来茅庵住持,讲经传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墓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象,遂重具规模。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法会庵会对外供应青浦当地的节令美食——炀粉粥。融合了多种食材的鲜美与米粉的滑糯,其中的蔬菜经过热炒后,使得炀粉粥在浓郁与清淡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既不会过于油腻,也不会显得单调乏味。 福泉山,福泉山遗址因为遗址内的“福泉山”而命名。曾名覆船山,又名薛道山,位于重固镇中心地段。福泉山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通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古发现证明,它是古代太湖地区在沼泽地带中的一种典型的高台墓地,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叠压遗存,内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考古界一致誉其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等。<div><br></div> 福泉山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于1962年开始发掘,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的良渚文化贵族墓尤为珍贵,出图有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璧,象征王权的玉钺权杖和各类精美玉质装饰品。共发现崧泽文化居址——墓葬20余座、良渚文化墓葬30余座以及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唐墓1座、宋墓1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玉琮现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福泉山遗址发掘资料和出土文物陈列于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部分珍品还远赴海外展出。 福泉山遗址是上海早期历史的缩影,是上海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进一步论证了四千年前的上海中心正是在青浦福泉山一带,对研究长江流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遗址经过改造,现有陈列馆,139号墓葬,远古人生活场景,朝真道院和福泉禅寺遗迹,抗日英雄纪念塔,任仁发、陆机、薛道人塑像,福泉古井,碑廊等景点。<br> 重古抗战烈士纪念塔 抗战烈士纪念塔由重固镇各界人士捐助兴建。1946年6月22日立于重固福泉山前半山腰。9月12日在福泉山举行抗战殉难烈士纪念大会。塔高二丈许,上端由原江苏省主席王懋功等的题字,下面是重固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名录碑,刻有40位烈士姓名。1938年6月22日重固抗日武装在镇北龙尖咀抗击日本侵略军,光荣牺牲了40位勇士。自建塔后,每年都要在清明时节,组织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纪念活动,后塔身倾毁。解放后将嵌在其中的烈士名录石碑移至凤溪镇烈士陵园。2010年10月9日迁回原址重新修建。 眼前看到的这个茅草屋就是模拟了四千多年前远古福泉山人的神火场景。昔日福泉山地区,面临东海,地势高爽,自认条件十分优越。已经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先民们在这一地区以氏族为单位择高而居。氏族内有着不同的劳动分工,男性已经占据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位置。掌握着氏族的财政、军事和祭祀权力,也承担着较重的体力劳动,女人则更多是负责生养、伙食、纺织等劳动。先民们在这里开凿水井、建造房屋,烧制陶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猪,渔猎采集、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的良渚文化,将上海的史前文明推向了巅峰。 考古学家在福泉山西北一方5.3米高的深坑里还发现了一大方夹着各种文化土层色泽的壁面,犹如一幅新石器时期以来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历史年表,最底层呈青灰色的为马家浜文化层,中间的黑色土层是崧泽文化层,上面的灰色土是早期的良渚文化层,接近地面的黄褐色土是晚期的良渚文化层。<div> </div> M139-良渚文化时期的人殉大墓 福泉山良渚文化时期的139号大墓,经考古学家发掘鉴定,属于一处人殉墓。墓主人为一个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有大量丰富的殉葬品。在墓坑的东北拐角上还叠压着另一具人骨,经鉴定为青年女性,曲肢侧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状似跪着倒下的样子,头向西北。头顶上有玉珠一粒,面额上有玉管一件,颈部有玉环一件,上肢上有小玉坠件一枚,左右下肢骨上各有玉管一件,在骨架背后有一口祭祀用的的大口陶缸。可见前者是地位显赫的贵族,而后者地位卑微,与祭祀用品在一起,显然是殉葬的人牲,并与祭祀有关。<br><br> 陆机, 陆机(261—303年)这位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字土衡,出生于吴郡华亭(现今的云间,福泉山便属于此地)。他的家族历史显赫,祖上是陆逊,父为陆抗,均为三国时期的名将。陆机年少时便担任吴牙门将,吴国灭亡后,他仍勤奋好学。陆机的诗歌注重排偶,多拟古之作,同时擅长骈文,《辨亡论》和《吊魏武帝文》等作品广受赞誉。此外,他创作的《文赋》是古代文学论文的重要篇章。其书法作品“平复贴”更是我国珍贵的名人墨迹。 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们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第一批踏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门槛的上海人是从青浦这块土地上开拓进取的。这是良渚贵族向祖先、自然神进行大型祭祀的遗迹。<div> 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 在福泉山良渚文化层内发现了祭坛、积灰坑、介壳末和祭祀器物堆。祭坛南北长7.3米、东西最宽处5.2米,做阶梯状,自北向南、自上而下共有三级台面,每级升高0.4米,各台面中间平整,周围散乱地堆积许多任意切割的不规则土块,在最高一级的东南角,另有土块围成的小平面,中间放置一块平整规则的长方形小平台,下压一个大口缸。整座祭坛都被大火烧红,并撒有介壳末,未见燃烧残留巅峰草灰。据考古学家分析,良渚人对天地、祖先已有一种集中的大型燎祭仪式,程序拟为先堆置土块,然后堆草火烧,在祭祀时还撒上介壳屑,礼成后将草灰扫置于专设的积灰坑中。祭坛是远古的神巫和显贵举行祭天、通神、祭祖活动的地方。</div> 薛道人 清初道人薛冷云从松江来福泉山,修道炼丹之余,精研岐黄之术,为众治病,不计报酬,治愈许多疑难杂症,故方圆几十里百姓慕名而来,求医问道。一次薛道人黑夜下山出诊,不幸坠河而死,人们得知噩耗,增为薛道人建坟送葬。薛道人养一犬,名宽,烦出诊,必随行。薛道人死后,大宽回山上,“衔其衣裾,至死所自沉。”于是人们将义犬宽与薛道人同葬于山后,并立碑。为纪念薛道人,后人将福泉山改称薛道山。 任仁发 (1255-1327),字子明,号回山。世居青龙(重古镇新丰村高家台任氏宅),元代著名水利专家、画家。曾主持缮补大都(今北京市)水闸和疏浚吴淞江,官至浙东道宜慰副使,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等。擅画马,“用笔逼龙眠”、“法备而神完”,传世作品有《二马图》、《张果见明皇图》、《秋水凫翳图》等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朝真道院与福泉禅寺遗迹 光绪版县志载:“朝真道院在福泉山,元至大二年(1309年)离人任仁发建”。道院后有上清宫、老君殿、仙霞洞、炼丹房等房屋数十间。清初,丹房失火,道院焚毁大半,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重建时被改为福泉禅院。民国初期,部分房廊先后被改建为固、汇、香、郏、江自治乡公所,重固完全小学校。1940年春,日本侵略军进驻福泉山,禅院被拆建为碉堡、岗楼、营房,福泉佛地变成为杀人屠场。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军撤退时,所有房屋被焚毁。 福泉山遗址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青浦区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div> 福泉山是一座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悠悠6000年,丰富、精彩、斑斓的古文化层层叠压,谱写出一部完完全全由实物、实迹堆垒而成的上海古代史册,她让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让上海人重新认识自己,更令世界刮目相看。而福泉山也留给人们许多难解的谜:庞大的山体是怎样堆筑起来的?细若毫发的玉器纹饰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土筑金字塔”究竟与埃及有没有关系?几千年来,上海先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