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四个奖项

溪之源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正月十五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在石家庄市土门关驿道小镇举行的2024年工作表彰会上,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获得了四个奖项。其中,协会获得“先进单位”称号,霍汉清被评为“功勋会员”,程济东、岳珺被评为“优秀会员”。</p> <p class="ql-block">  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年来,致力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搜集和整理。积极参加县委、县政府、宣传部、文旅局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2016年春节,配合省协会举办“三祖帝都杯”河北省春节习俗征文活动,并在涿鹿县三祖帝都公司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会员侯弟江获征文一等奖,并有八名会员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在2019年4月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王建国、许茂生、李继龙、李弘、卢晓慧、霍汉清的著作分别获奖;在2024年4月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协会被评为先进协会,霍汉清的《山西梆子在涿鹿》获得“最佳民俗学著作奖”</p> <p class="ql-block">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简介</p><p class="ql-block"> 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于2015年5月。十年来,他们在省市民俗文化协会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当地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协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在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发挥民俗文化协会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主导作用。主动请缨,在县政府组织的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上,积极献言计策,并主动承担一些策划、组织任务。由于我们主动占位,当好参谋,成为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宣传部、文旅局开展群众文化的参谋和助手,每次县里举行群众文化活动前,都邀请我们参加策划,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提出的方案每次都被采纳。</p><p class="ql-block"> 协会共有会员178名,下设17个基层乡镇分会,6个村级分会。为了发挥好基层组织和会员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方面的作用,我们一是经常搞活动,同时借助大型活动会员集中的机会,对会员进行培训。二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个会员的特长。协会旗下的轩辕舞龙队是一支集舞龙、秧歌、腰鼓、广场舞为一体的群众文艺组织,每次县里举行大型活动,他们都是主角。五堡分会的刘启龙是一名民俗文化爱好者和组织者,他把桑干河两岸36个村庄的秧歌队组织起来,常年活跃在全县的庙会和大型庆典活动上。太平堡村协会挖掘的《九阙八卦灯阵》被列为市级非遗,编排的“蚩尤戏”受到专家的肯定。赵家蓬分会会长杨云,以挖掘、搜集、整理涿鹿县南山区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为己任,先后出版了《黄帝故乡涿鹿土语》《涿鹿山南碑刻集》《南山区历史文化遗迹考》等书籍。矾山分会会长李继龙,多年来组织会员开展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成为矾山镇文化战线的主力军。李继龙本人出版了《情注矾山》一书。易庄村民俗文化协会几年来成绩斐然,协助村委会修复了全村所有的寺庙和古戏台,由县协会指导的《易庄村志》已经完成初稿。</p><p class="ql-block"> 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成绩突出。原会长王建国多年来一直研究民俗文化,已有多部作品问世。会员霍汉清先后出版了《溪源记忆》《在溪源村的日子》《记忆中的涿鹿城》《山西梆子在涿鹿》一至三卷,其中一、二卷被省协会评为“最佳民俗著作奖”。会员薛春孝多年来致力于涿鹿县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25万字的《古城逸事》书稿脱稿。许茂生先后出版了《陶醉山河》《涿鹿方言土语》等6本民俗文化题材的书籍。武家沟镇分会在挖掘两千年制陶工艺上做文章,出版了《魅力武家沟镇》《陶乡东窑沟》《邓家庄的传说》等书籍。会员岳珺、杨存山、费国安年内也有新作出版。理事孙玉贵收藏民俗、农耕题材的文物三万多件,除在涿鹿办了两个民俗博物馆,还把民俗馆开到了新保安。会员谷晓云的晋剧博物馆受到了省市文旅厅的重视。会员李天月、霍连福、李玉海等致力于庙宇壁画的研究和创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作品多次获奖。目前,协会正组织会员对全县明清时期的大宅院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整理成册,编辑成书。</p><p class="ql-block"> 协会每年出版一期《涿鹿民俗文化》,是全县30多个唯一连续编辑会刊的协会组织。会长程济东2024年3月被聘为涿鹿县老年开放大学校长,他借助这一平台,把戏曲、书画、民俗、歌舞等多个方面的人才集中到学校,为培养传统民俗文化人才提供活动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