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二月遇见春】黎里古镇碧水长 梨花倩影世无双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出镜/后期/文/风光摄影: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人像摄影:秋之白桦</p><p class="ql-block">景址:苏州黎里古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3864764</p> <p class="ql-block">  黎里,一个诗意的名字。古镇位于苏沪交界处,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吴侬软语,氤氲着白墙黛瓦、青石古巷,让小桥流水音韵长留。唐代时期,因为这个小村四面梨花开,所以得名梨花里。后来,因为一位黎姓官员整修河道造福村民,大家感激他的德行,于是将村名改为黎里。近代又因有了一代风流才子柳亚子先生,而闻名遐迩。又另有“毛宅”经过改造变成了中国锡器博物院,珍藏着千余套锡器文物藏品而被世人关注。</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老水镇,宛若水岸畔的睡莲,含着水的清香、水的清爽、水的清幽,隐匿于江南烟雨最深处。走进黎里古镇,最吸引我的,正是这里的水。春水随着光的变化而绽放不同的颜色。上午,河水涂上了青绿色,古镇是一幅鲜靓的油画。中午时分,河水变换为琥珀色,一幅光映澄塘的泼墨山水画浮现在眼前。出于对这汪春水的好奇,我特意研究了一下黎里的水路。黎里自古本为水网地区,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河道、湖荡与溇浜池潭构成稠密的水道网络,交通极为不便。解放前后,还得靠轮船与外界沟通,班轮到苏州需要五个多小时。1991年,太浦河的开通改变了黎里的地理格局,后来又随着苏嘉杭高速的开通,黎里竟然成为江苏与上海、浙江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  黎里人驳岸河埠十分讲究,他们在水下打上排排密密木桩,码上麻石,这样的驳岸河埠不变形、不移位、不下沉、不湿滑,但是造价、用工比堆土而成要高出许多倍,也要坚实耐用好多。缆船石起于明代,到民国时期,数量最多,花样也最多。这方雕石另有水位线功能,又被神话成“忧欢石”。时至今日两三百颗雕成洞穴式的缆船石,在春天碧波荡漾的水中若隐若现着。</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廊棚别具特色,廊棚就是有屋顶的街道,在元代就已经普及了。因为当时这里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很多商家纷纷搭建廊棚,“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黎里河岸两旁古民居错落长三华里余,廊棚相接几近围绕首尾。建造形制多样,足可以称为水乡廊棚总汇了,有坡檐式、骑楼式、人字式、过街楼等等。秀水为邻,守着沧桑和历史,人处其间,犹在画中行。河边的民宅地基都建在岸边,房子的主体部分却使劲向河面探去。咋一看很像河面上的空中楼阁,房屋的主人也很像生活在河面上,说是水上人家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芙蓉向脸两边开”,黎里以女儿般清隽的姿容,恰似被梨花碧叶掩护住了无双倩影,不为世人知。春行黎里古镇,仿佛进入了《桃花源记》描绘的世界。这里远离尘嚣,独自美丽。如果说黎里古镇是一本书,那么封面一定是遍布小镇的老宅,古朴而纯粹,处处透着优雅,瞬间引你出世须臾。一束春光,穿过玲珑花窗,如梦如诗,默默叙述着这里的文化古韵,引人无限遐想,不张扬,不刻意,温柔地惊艳着时光,这么近,又那么远。</p> <p class="ql-block">  感恩相遇,感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