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洪武通宝</p> <p class="ql-block">明朝是强大而辉煌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达到空前高度。杰出人物胜于历代王朝,如:从乞丐到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反叛成功的皇帝朱棣、仁慈皇帝朱厚熜、治国首辅张居正、能干的太监郑和、四大名著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著名诗人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牡丹亭》作者戏剧家汤显祖、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阳明、圆周率发明者祖冲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作者</span>宋应星、《本草纲目》编者医学家李时珍。</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通宝</p> <p class="ql-block">封建统治的皇权社会性质决定了它最终灭亡的结果。在人才辈出的明朝,似乎并未出现货币管理优秀的皇帝和大臣,货币制度的设计与货币的印制铸造管理,走过一个曲折又不断变革的道路。从铜钱到宝钞,从宝钞到铜钱,从铜钱到白银,最终是白银与铜钱并用。</p> <p class="ql-block"> 明•大明宝钞•壹贯•钞版</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建国后(1368年),继续铸起义时的大中通宝并以年号为名铸洪武通宝。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推行大明宝钞,禁用铜钱。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很少铸钱,只是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与宣德年间铸造铜钱。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意图十分明确,不过由于对信用货币性质认识不够,滥发而导致大明宝钞不断贬值退出流通。</p> <p class="ql-block"> 明•隆庆通宝</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铜铸钱在中国古代中可圈可点,洪武通宝、永历通宝等制作精良,形制规整端庄,字迹清晰、工整,大小、厚度、边齿等细节都非常考究。明钱的龙头是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铸的隆庆通宝,采用宫廷书法,钱文端正,笔画圆润,力透纸背,极其流畅。特别是“隆”,气势非凡,有盛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 明•银锭</p> <p class="ql-block">明代将白银由装饰品演变为货币,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白银货币化进程,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其中,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不仅是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白银货币化进程的重要推手,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中里程碑的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通宝•银质</p> <p class="ql-block"> 南明•永历通宝•背工</p> <p class="ql-block">历时18年的南明政权,为了反清复明,抗击清军,维护政权,几任南明王都曾铸钱。这些铸钱中唯有郑成功在台湾委托日本铸的永历通宝流通时间最长约40余年,至清朝康熙通宝台湾版铸造后被替代,但是此后郑成功铸永历通宝仍有流通,证明了明代大陆与台湾之间货币流通的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明未清初•吴三桂•昭武通宝•背壹分篆书大钱(中国钱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等铸的“三藩”钱,形制承接明式,铸工精制,其中吴三桂铸的利用通宝流通时间长,在清朝相当时间仍在南方使用,可见其品质优良。“三藩”钱的实物记录了明未清初交替阶段反清斗争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明代产生新的经营货币的机构——钱铺(钱店、钱肆),是钱庄的前身。钱铺经营的货币业务有金银、银钱、金钱之间的兑换,主要是银钱兑换。明代还有当街设立的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摊,名为钱桌。明代的银铺又称银匠铺、倾银铺、金银铺,伴随着白银货币化的不断推进,银铺不断发展,市场流通及上缴官府的银锭,都是银铺制作。银锭上镌刻银匠姓名。银铺还开展货币兑换,金银买卖。</p> <p class="ql-block">黄宗羲(1610-1695年),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货币思想发展迟滞。明前期货币方面的议论都是围绕如何补救纸币贬值的建议,陈瑛实行户口食盐法回笼纸币;夏原吉增加市肆门摊税收回笼纸币;范济杜绝按财政需求发行纸币;刘定之钱币轻重的货币思想。明中多为垄断铸钱及铸大钱的主张。明未期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主张废银用钞。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反对赋税征银。</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1613—168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直隶昆山人。</span>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尊称亭林先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货币制度总体上看有褒有贬。大明宝钞终极一朝,虽贬值而未发大面值纸币。铜币铸造的工艺、成色、品相均属上乘,但是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较为完善成功,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为后世白银货币的发行流通奠定了基础。南明政权岌岌可危之时,仍然铸钱宣示主权。郑成功在台湾铸南明铜钱,延续大陆台湾一体化的货币制度。吴三桂等“三藩”钱的铸造流通,用实物记载了反清的短暂历史。</p><p class="ql-block">下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开国钱一中国货币简史(82)</p><p class="ql-block"> (每月六期,逢5、10日上午8时发)</p><p class="ql-block"> 敬请指导,欢迎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