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20)校园再也无人抽螺陀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有趣的是,螺陀在校园消失了,但在公园又重新出现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有的是玩具,不用再像当年那样打螺陀了。而当年那些打螺陀的人,为了养生,为了康健,又玩起了打螺陀,当然,此螺陀非彼螺陀。这不禁让人产生诸多感慨: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旋转的陀螺,在不断地鞭策中,旋转不停,度过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校园再也无人抽螺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估计今天的小学校园,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当下课的铃声敲响,学生们从教室里蜂拥而出奔向校内那些空旷之地时,整个校园便开始沸腾起来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会抓紧这宝贵的课间休息时间,尽情的嬉戏玩耍,其中男生们玩的最多的一种游戏,就是抽螺陀。</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抽螺陀不会陌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抽螺陀可是儿童们最惬意的娱乐。说起来,螺陀还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吴桥地区被称为波。贵州等地方言称为格螺。长沙地区叫得螺,北京地区叫“焊尖”,一是因为尖部有金属焊点,二是因为北京百姓希望孩子从小就明白,“汉奸”是要被所有人鞭挞的。</p><p class="ql-block">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并无详细可供参酌的资料记载。陀螺最早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在一般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查询当中可得知,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名字叫作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象牙所作成,以一个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厘米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陀螺这个名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当时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这个名词已正式出现于词语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玩的螺陀,大多是自己动手用木头制作的。挑选一段木质坚韧、不易变形的杂木,将其削为上宽下窄的圆锥体,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在下端尖底处嵌入一粒钢珠,用来增加摩擦力。如果没有钢珠,可将一颗小铁钉锤进得螺尖底处,再磨掉钉头。也可因陋就简,用木头做一个微型螺陀,塞进空墨水瓶即成。螺陀制作好了,还需配备抽打的鞭子。找来一根二尺左右长、手指头粗细的小木棍或竹条,在稍细的一端系上粗细适当的布带、麻绳或尼龙绳即可。最好的鞭绳当属从废弃的板车轮胎上拆解下来的帘线,其柔软性好、结实耐用,抽打起来啪啪作响的感觉格外爽。</p><p class="ql-block"> 有了得螺和鞭子,即可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村里的打谷场或学校操场上打螺陀了。打螺陀时,一般先将鞭绳一圈一圈地缠绕到螺陀中心位置,绕到尽头时弓下腰,将螺陀尖底着地,左手扶住螺陀,右手握着鞭杆朝后用力一拽的同时放开左手,螺陀便开始旋转起来。也可将螺陀立在地上后顺时针捻转一下,让其直接欢快地起舞。还可双手将螺陀转动着放到地上,让其依惯性飞速地旋转。</p><p class="ql-block"> 抽螺陀其实也有诸多的技巧,比如发动旋转的技巧,鞭稍落点的技巧,抽打力量的技巧,抽打角度以及脚步移动的技巧,绑鞭绳的技巧,还有正打反打的技巧等等,让陀螺不但能打起来,还要转的快又轻松,一鞭打转360度,真的要经过一番实践历练,才能慢慢体味得到的。再者假如挥鞭的角度不对,鞭稍的落点部位不对,身体与陀螺的间距不适,或者是脚步跟不上,往往会造成打半鞭、陀螺跳动、陀螺颤抖、转速下降、绕鞭缠鞭等情况,甚至会出现用力过猛打空鞭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螺陀可以自娱自乐,只需不断挥鞭抽打螺陀,让它不停地旋转。不过挥鞭的时机要看准,力量要适中,抽打部位须选定得螺中间。挥鞭的速度越快,得螺旋转得越快,能够听到“呼、呼”的声响。我们更多时候是聚到一起进行比赛来决定输赢。</p><p class="ql-block"> 小伙伴们一起玩,总想争个胜负,打螺陀也一样。不知是谁先出的主意,螺陀也玩出新花样:打螺陀时,让螺陀相互撞击,谁被撞出路面谁输。这一来,小伙伴挥鞭时瞄准对方,铆足了劲打下去,让自己的螺陀高速旋转着向对方的螺陀撞去。有时力道弱,螺陀虽撞到在一起,却相安无事;有时劲够大,但准头不行,擦身而过;有时准头、力道俱佳,“啪”的一声把对方螺陀撞飞到泥土地里,胜者那个高兴劲儿,就像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抬手一枪撩倒一个敌人似的,咧嘴笑个不停。打螺陀有了对抗与竞争,小伙伴们不免在如何提高螺陀的实力上动起脑筋。实战证明,螺陀块头大明显占优。于是,大家纷纷找粗一些的木柴做螺陀。块头相当的螺陀,更重的往往更稳定,不易被对方撞走,进攻时冲撞力更大,更具杀伤力。这一来,大家又寻找起分量更重的木柴。不知是谁第一次给螺陀穿上了“盔甲”:用一小节钢管套在螺陀上,因其十分重,绳子绕好,鞭子一甩出去,只听“呜呜呜”声响,“钢”螺陀急速旋转起来,八面威风。进攻:被撞的螺陀均飞出去一两米远;防守:谁的螺陀撞上来,谁倒退回去,它却岿然不动。当然,弱的一方也有取胜的机会,即巧妙地躲过横行霸道的“钢”螺陀,让它进攻时不仅扑空,而且一时收不住“脚”,冲出路面掉到泥地里歇菜……</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螺陀在校园消失了,但在公园又重新出现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有的是玩具,不用再像当年那样打螺陀了。而当年那些打螺陀的人,为了养生,为了康健,又玩起了打螺陀,当然,此螺陀非彼螺陀。这不禁让人产生诸多感慨: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旋转的陀螺,在不断地鞭策中,旋转不停,度过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