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参加完母校哈军工创建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以后,我们自行组团,开启了黑龙江省东部边境游。这是李文刚学长撰写的游记,请您欣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江广场的赫哲族博物馆</b></h5>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这是“乌苏里江船歌”中一句歌词,听起来赫哲族人生活该是多么浪漫、富足、美妙!<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颂唱红这首歌有60多年了,直到今年9月4号,在同江市三江广场参观了赫哲族博物馆、在街津口访问了赫哲族乡之后,才晓得这歌词太夸张了!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没有经历“农耕”阶段,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b></h5> 赫哲族人自古以捕鱼为生,无论冬夏。夏天捕鱼、晒鱼干、穿鱼皮制作的衣服。冬天还要捕貂,以貂皮制作衣服。他们四季以鱼为主食,可以加工后熟吃,也可以生吞活剥。鱼,就是赫哲族人生命之源。 古代赫哲族人捕鱼是划着桦树皮船,用木叉或兽骨叉子在江水中叉鱼,这需要超高技艺,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钢叉是近代才有的工具,撒网捕鱼起源于何时待考,而网有千张之多,只是美好畅想,允许有之。即使撒网捕鱼,也仅仅是维持日常而已,实际生活远没有歌词那么轻松、那么美好。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是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色。所以,赫哲族人的鱼皮制作技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以“渔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赫哲族人说唱艺术“伊玛堪”(表演者仅一个人或两个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世界文化遗产(2011年)。这些都是渔猎文化的重要遗存。 赫哲族人口只有一万五千多人,散落在中俄边境地区,三分之一在我国境内,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在冬天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下,能坚持千年种族演变、繁育,顽强地生存下来,本身就是奇迹!直到现代社会之初,他们的谋生方式还是全靠捕鱼为生,不堪想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间路面长满苔藓</b></h5> 在赫哲族博物馆,有文字说明及大量的实景仿照作品,反映赫哲族人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状况。在街津口赫哲族乡村,可以实地考察赫哲族日常生活习俗及祭祀、婚嫁、丧葬以及图腾、信仰和环境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赫哲族人祭江台</b></h5> 边境游到了中俄边境同江,得以认知赫哲族人,不虚此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音乐推荐 杜香琴<br data-filtered="filtered">图文编辑 孟庆泉<br data-filtered="filtered">图片来源 李文刚<br data-filtered="filtered">戴敏民、范桂荣、吴鸿毅<br data-filtered="filtered">梁兴江、鲁福荣、何惠际<br data-filtered="filtered">许曼、杨正毅、李海秦等拍摄</b><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