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明了“伍氏口罩”

老Qi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4-6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居主体建筑为一栋三层西洋式楼房。楼房为砖混结构,红砖砌成的墙体与红色瓦楞铁屋面构成楼房的主色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是中国著名的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第一位华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博士也是将中国医史推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是中华医学会创建人之一,并担任会长。他创刊了《中华医学杂志》,主持创办了包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内的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拨鼠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旱獭,又称土拨鼠。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陆生和穴居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4 种,寿命可达15-20年,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 中国的内蒙古。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初,有了一种能让土拨鼠的皮毛成色像貂皮一样的工艺,土拨鼠成了皮革市场的紧俏货。1907到1910年, 从满洲里输入的土拨鼠皮毛数量激增。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0年11月,一场大瘟疫席卷了整个东北。伍连德赶赴哈尔滨后,证实导致鼠疫大流行的原因是土拨鼠,并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人传人的“肺鼠疫"。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殖民地槟榔屿一个普通华侨家庭。1896年获得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伊纽曼学院学习的机会,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科学生。1903年以“有关破伤风细菌”的论文通过医学博士学位答辩。同年10月,返回马来亚,入吉隆坡医学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热带病研究。1907年,应清政府聘请归国,不久赴英国参加禁毒会议,考察欧洲军事医学教育。1908年,正式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0-1911年东北鼠疫,伍连德在显微镜室观察鼠疫杆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宣统二年冬(1910年11月),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地区肺鼠疫流行,疫情迅速扩散,直达京畿,每日死亡数以百计,一时引起社会极度恐慌。清廷委任伍连德为总医官,并钦赐进士。伍连德临危受命,接到“圣旨”后两天便率领一班“医务军警”人员义无返顾直扑一线。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在现场发现,此次烈性呼吸性传染病病源来自草原上的旱獭,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最初感染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发明一种防护口罩,要求每一个参与防疫救护者必须戴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首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911年4月3日-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中国奉天(今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全球首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计会。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美、奥、法、德、英、意、日、墨、荷、俄等11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伍连德教授担任会议主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奉天国际鼠疫会议”,伍连德作为大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国鼠疫大会的主席是“鼠疫斗士”伍连德博士。他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中国防疫第一人。副主席则由日本北里柴三郎担任。 北里柴三郎是世界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在鼠疫杆菌的发现和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被誉为“日本的巴斯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伍连德在狙击东北鼠疫上一战成名,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大会主席。日本想让北里柴三郎任大会主席,由于其他与会专家的反对,北里柴三郎屈居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1年7月,伍连德博士与俄国柴布洛尼博士,率领中俄联合考察队到中国满洲里和俄国博尔贾考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3年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主任兼首席医官伍连德与医护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年因禁毒有功,伍连德获宝光嘉禾勋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东北再次爆发鼠疫,伍连德与抗击鼠疫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伍连德博士在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伍连德与洛克菲勒基金会韦尔奇(右)和海瑟尔(中) ,在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3月,伍连德博士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聘为该组织中国委员,并授予“鼠疫专家”称号。 出席国际联盟第七次远东热带病学会议,并当选为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7月,伍连德博士与王吉民合著的《中国医史》出版,成为里程碑著作。同年,他与刘瑞恒博士合作募集资金,建立南京中央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伍连德博士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5月,伍连德博士与陈永汉、 伯力士(R.Pollitzer)、伍长耀合著的《鼠疫概论》 在上海同时出版中英文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最早的城市公共卫生示范区-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在兰安生与刘瑞恒的共同努力下,协和医学院与京师警察厅合作在北京内一区(现属东城区)成立“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该所行政归市警察厅管理,业务由协和公共卫生系负责规划和管理。第一卫生事务所成为协和公共卫生系、乃至医学和护理学生重要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有机会去了解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和疾病的情况和问题, 应用他们所学习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从群体角度而不是从个体角度来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近现代农村公共卫生的肇始-定县乡村卫生试验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陈志潜受邀来到河北定县,创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体系,基本解决了大多数农民无医无药的困难。定县模式引起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获得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在中国基层卫生建设中具有开拓意义。陈志潜建立的“农村卫生试验区”影响深远,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社区保健和公共卫生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1月21日,在马来西亚槟城新居,伍连德先生突发脑中风逝世,享年81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弘扬伍连德精神,吾辈当努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连德博士家人朋友在庭院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助众生来福祉~致敬协和公共卫生先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毋忘伍连德》一文的作者嘉蔚先生说:“伍连德留名青史,在于1910年他兼以统帅的决策力与学者的洞察力打赢了一场抗击肺鼠疫的大战。如果没有他,这场疫病夺走的中国百姓生命将不是六万,而可能十倍、百倍于这个数字。站在中国近代饱受欺凌的民族自尊心立场来看,伍连德否定日、俄同行的错误判断,以自己的正确判断与相应措施夺取了战役全胜,实在让同胞们扬眉吐气;站在今日地球村的立场来看,伍连德将他在英国学得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成功地用于实践,在人类抗击疫病的漫长历史中写下光辉的一页。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看,伍连德都不应该被世人遗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世人不会忘记伍连德。他发明了“伍氏口罩”,他开创了中国卫生防疫事业。伍连德的负重前行、还有今天千千万万逆行者的身影,仍然做着感天动地,温暖人间的伟大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