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全市各个小区都在放烟花,放鞭炮,引人注目,招人喜欢。放烟花,放爆竹,又称“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通过点燃竹筒或篝火,借由火焰燃烧所产生的爆炸声来驱赶邪气与恶鬼,传说中“年兽”便是因响声而退避。随着火药的发明及技术进步,放爆竹逐渐成为节庆及社会活动的常见习俗,尤其在春节期间,成为驱逐“年兽”和迎接新春的重要仪式。放爆竹的核心文化内涵包括驱邪避灾、祈求平安与迎接新春。放爆竹不仅限于春节,它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重要社会和家庭场合。如在婚礼中,放爆竹象征喜庆与美满;在丧礼中,常用于驱逐邪气,祈求安宁与平静;在开业庆典时,则寓意着事业兴旺、财源广进。放爆竹已成为多个社会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象征着吉祥、庆祝与文化认同。随着烟花技术的发展,放爆竹的形式更加丰富,不仅增添了视觉效果,还延续了传统的声响和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习俗逐渐传播至东南亚及其他华人社区,成为连接文化与情感的重要纽带。为保障烟花爆竹的安全与环保,2006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第455号令,实施《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范生产与使用,确保这一传统习俗得以延续。2017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在《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中,将烟花爆竹明确为传统文化产品,体现对其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的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