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每日说家教987:孩子常有这种表现,暗示他的内心碰上了过不去的坎儿

梅花姐姐

<p class="ql-block">这几年,“丧”“躺平”“摆烂”等词语流行于网络中,很多年轻人都会这般形容自己。</p><p class="ql-block">大致的意思是指在问题面前,最后都选择了消极面对、逃避和放弃。</p><p class="ql-block">这种表现如果长期存在并且程度加深,很可能是遇到了一种心理学现象——习得性无助。</p><p class="ql-block">比如有的大学生考研、考公,失败之后,往往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继而丧失了行动的动力和信心。</p><p class="ql-block">我们也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种表现,有的孩子常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p><p class="ql-block">作为父母,看到孩子这种反应总是又气又急,我们气的不是孩子真的无能为力,而是他们没有去尝试,就把挑战预设得很难,排除了任何可能性。</p><p class="ql-block">它源自这样一种想法:</p><p class="ql-block">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那就算了吧。</p><p class="ql-block">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种想法出现的原因及对策。</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习得性无助”</p><p class="ql-block">“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泛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p><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结果,于是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主动性降低,容易陷入无助、沮丧和绝望中。</p><p class="ql-block">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放弃行动、自设樊篱。</p><p class="ql-block">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在过去某些地方的马戏团里,为了驯服大象,大象会被人拴在木桩上。</p><p class="ql-block">然而,大象从没想过挣脱,尽管对它们来说并不难。</p><p class="ql-block">原来,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们就被拴在木桩上,那时还没有力气把木桩拔起来,经过一遍遍地尝试也总是无法成功。</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小象也放弃了挣扎,它们长成了大象之后,也安于现状,虽然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也有他们挣脱不了的“木桩”。</p><p class="ql-block">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自信心会受到重创,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高,就放弃了学习。</p><p class="ql-block">有些孩子,人缘不是很好,当他们尝试主动与人交往却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就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社交。</p><p class="ql-block">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是没有能力面对那些困难,而是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缺乏信心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曾经听一位年轻的朋友说起她高中学习的经历:</p><p class="ql-block">刚上高一那会,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在几次的数学考试中,她发挥得很不好,尤其最后几道应用题,总是丢分。</p><p class="ql-block">渐渐地,一听要数学测试,她就感觉到负担。</p><p class="ql-block">每次考试,前面的题目往往做得都很顺畅,到了后面几道应用题,内心很抗拒去思考,甚至没有认真地读题就默认了这些题目很难,试卷交上去,空白的答案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她回忆道:“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我好像怎么都学不好数学。”</p><p class="ql-block">比起数学的学习的难度,内心对失败的恐惧更难克服,她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就真的变得“不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孩子是如何习得这种无助感的?</p><p class="ql-block">1.不必要的保护、限制</p><p class="ql-block">孩子生命的早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他们天生就是喜欢尝试与探索的。</p><p class="ql-block">东摸摸西看看、不管拿到什么都放嘴巴里尝尝、用脚踩踩落叶水坑、爬爬冰凉的地面、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从台阶上往下跳······</p><p class="ql-block">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给家长带来麻烦、给孩子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体验,比如吃到沙子、摸到很烫的水杯等。</p><p class="ql-block">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是不想收拾“残局”,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许、不准、不能”常挂嘴边,要么就是大惊小怪地提醒孩子“危险”“小心”。</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孩子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摸,不敢“越雷池半步”,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的“安全”范围内,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p><p class="ql-block">越是不做,就越是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掌握不了。</p><p class="ql-block">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都很胆小、不自信,做事畏畏缩缩,只敢“打安全牌”,缺乏挑战和冒险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p><p class="ql-block">孩子年龄小,自我认知不足,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可是很多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动辄对孩子批评讽刺、打击、泼冷水,有意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行。</p><p class="ql-block">-“妈妈,我以后要当一位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就你这成绩,还科学家,找得到工作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随意给孩子贴标签:</p><p class="ql-block">“你数学天分不好”“你不会跳舞”“真是胆小”“你不行的”;</p><p class="ql-block">孩子犯错了:</p><p class="ql-block">“你有什么用?”“笨死了”“猪脑子”······</p><p class="ql-block">这些破坏性的语言和负面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就算努力也不能取得好结果,整个人都很消极。</p><p class="ql-block">3.不正确的归因</p><p class="ql-block">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有些孩子,一遭遇挫折就觉得是自己整个人的问题,并把某一方面的问题延伸到方方面面,而且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结果。</p><p class="ql-block">学习差就认为是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智商不够;</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认为是自己有问题,容易被人讨厌;</p><p class="ql-block">一时遭遇困难,就认为未来也将永远处于这样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孩子在意识中就是这样跟自己对话的。</p><p class="ql-block">他们把自己置于一种非常绝望、无法改变的境况之中,于是放弃抵抗,“破罐子破摔”。</p><p class="ql-block">这种心态,有时候也是父母无意识传递给孩子的。</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培养孩子“习得性乐观”</p><p class="ql-block">针对习得性无助,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他解释道:</p><p class="ql-block">“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p><p class="ql-block">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p><p class="ql-block">如何教导孩子乐观呢?</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三个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及解释风格。</p><p class="ql-block">1.帮助孩子建立起掌控感</p><p class="ql-block">安全范围内,允许他们充分地探索、感受周围的各种事物。</p><p class="ql-block">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培养各方面的生活技能。</p><p class="ql-block">对各种事物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具备独立自理的能力,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自信心也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努力做一些哪怕很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孩子只有真的提高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也会有更积极、更客观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p><p class="ql-block">面对挑战,孩子冒出各种各样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在成功的路上,孩子需要学习与这样的抑郁情绪相处。</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粗暴地指责这种情绪,也不能用盲目的夸奖让孩子感觉满意。</p><p class="ql-block">引导孩子的关键,是允许孩子表达出来,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p><p class="ql-block">孩子在一种包容的、支持的、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更能学会化解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3. 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p><p class="ql-block">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思维,遇到困难学会从可以改变的事情上着手,而不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和他一起找原因:“你不是学不好,只是还没有学好。我们是不是不够努力呢?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在批评孩子时,小心那些永久性、普遍性的悲观信息,远离“你总是”“你永远”“你就是”开头的话语。</p><p class="ql-block">夸奖孩子时,也不要简单地夸孩子“聪明”“招人喜欢”,而是更具体地夸奖孩子的某种品质,比如“够努力”“态度认真”“细心”,“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启发孩子换种思维,把事情往自己可控制的方面想,把错误和失败看成暂时的、偶然的事件,鼓励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p><p class="ql-block">当你能够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孩子也能习得这种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直处于顺境、从不需要经历风雨,而是让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别让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限制了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