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青城山

旺财冬至

<p class="ql-block">  青城山为古蜀圣地,《山海经》称其为“成都载天山”。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策大面而礼宁生,命鬼臾(容)区占星”(见《路史》)。《列仙传》云:“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的主体景区青城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属于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假期,我和妻子慕名游览了这座有着中国十大洞天之一,华夏五大仙山之一称号的青城山。</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山门为道家典型的重檐式,两侧楹联:“收八百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道出了青城山的特点。山门上还有已故上将张爱萍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门前矗立一对石狮。门内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引出“山门”内青城山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乘坐游览区观光车,我们来到位居前山老山门左侧的建福宫。大殿有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其大门上有一幅寓意深刻的楹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宫前有清溪和缘云阁,宫后有赤诚岩、乳泉、水心亭、梳妆台、林森洞等各名胜古迹,还有长达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长联。 </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分前山后山,群峰连绵起伏,林木蓊郁,满目皆是葱茏幽翠之景,这次我们决定游览前山。</p> <p class="ql-block">  告别古木葱茏,在云峰岚气怀抱中的建福宫,拾阶而上,过老山门数百步,一座侧立于清溪旁,二层重檐式建筑就是为纪念杜甫在此避雨而修建的雨亭。</p><p class="ql-block"> 亭联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与青城山的幽静氛围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步行十几分钟,就看到月城湖。湖泊位于青城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的月城山旁,源出青城第一峰的清溪水,在这里汇成水面三万平方米的山间小湖。 相传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的岷山真人鬼谷隐居处,又传五代孟蜀时,仙人刘海蟾亦在此修炼。</p><p class="ql-block"> 湖泊四周草木茂盛,湖水碧绿,周围的山谷倒映在湖水中,仿佛看到了“白鹭横飞,渔人垂钓”的场景,让人沉醉于这山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城山索道又名“步云廊索道”,索道全长926米,坐索道而行,往上望,可望见“老君阁”,往下望,见一悬崖峭壁上刻着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  下了索道,不多远就到了“慈云阁”。青城山的“慈云阁”,是一座宫阙式山门,山门上挂有三块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是“普度众生”和“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上清宫的轮廓渐渐清晰,宫殿石砌券洞,门楼上的“上清宫”匾额是蒋介石于1940年亲笔题写,山门两旁的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则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撰书。</p><p class="ql-block">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历经兴废,现存殿宇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等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宫内有传说中的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以及鸳鸯井等名胜。这里还珍藏着楠木刻板的《道德经》和《阴符经》全文,以及张大千所画的徐太妃、花蕊夫人与绛巾仙女石碑两通。</p><p class="ql-block"> 上清宫依山而建,规模宏大,俯仰间已过重重殿宇。陆游曾有诗句“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来形容这里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  从上清宫继续往上攀爬20分钟,就登上青城第一峰的绝顶老君阁,也就是彭祖峰顶,海拔高度为1260米。</p><p class="ql-block"> 老君阁,被誉为老子晋仙的圣地,其设计独具匠心,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以徐悲鸿在青城的传世之作《紫气东来》为灵感,呈现出下方上圆、九层八角的独特造型,这不仅象征着八卦九重天的深远意义,更在圆顶方基的设计中寓意着天圆地方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大门之上,横匾“大道无私”庄重而立,下方则是一副意味深长的楹联:“望江楼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天一阁天一水,一阁通水一阁通天。”</p><p class="ql-block"> 在峰顶,有呼应亭,可携老君阁威势,“登高一呼,众山皆应”。</p>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君阁,右行取道朝阳洞,须经过山路曲折蜿蜒的九道拐,这里地势险峻,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一处非常适合徒步旅行和观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朝阳洞在青城山老霄顶的岩脚处,有大小两个洞。洞挺深,从洞顶有水珠滴下,依靠陡峭的山崖,在洞窟内建有一处道观。供奉着宁封子、吕洞宾、丘处机和三官。</p><p class="ql-block"> 洞口的银杏林景色迷人,透过门窗欣赏这片金黄的银杏林,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清代四川按察使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留下了“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的佳句。 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到此题词:“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经过祖师殿,来到掷笔槽。只见这里,裂槽从岩顶直到山足,深约300米,宽约20米,两岩断裂,形成深谷,令人心颤目眩,这就是著名的掷笔槽。</p><p class="ql-block"> 此处为古龙腾栈道,古代以木飞架其间,后依岩凿险成半壁通道,旁置石栏。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幽绝。《五岳真形图》云:山旁有誓鬼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立誓,喝令鬼王不得在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掷笔槽,让我不由想起唐代诗人唐求的《题青城山范贤观》‌:“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掷笔槽东行,来到天师洞。天师洞又称五洞天,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天师洞的抽签非常灵验,相传,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无法读书。后来,他来到青城山天师洞求签,抽得了一签,签文预言他将来必成大器。李明从此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所以在此抽签的人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3块,如今石上仍刻有“降魔”两字。</p> <p class="ql-block">  移步下行,在天师洞至建福宫之间的游石道上,有一座典型的古桥“凝碧桥”。桥北依岩壁,下临深壑,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桥西北一一东南走向,为木结构廊式桥,桥廊为茅亭类建筑,歇山顶,两侧置飞来椅作桥栏。</p><p class="ql-block"> 凝翠桥横跨于一条山涧之上,这条山涧的水位较低,水质清澈透明。“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这副悬于凝翠桥上的对联,精妙绝伦地描绘了此地如诗如画的仙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约1.5公里,就到了一处周围环境十分优美,苍翠欲滴的峰峦和青瓦屋面相映成趣,整个环境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因此得名“天然图画”的天然图画坊。</p><p class="ql-block">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p><p class="ql-block"> 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天然图画是自前山返回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在告别青城山之际,我不自觉地想起那句经典歌词:“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道教名山,即然被誉为“三十六峰环拱翠,七十二洞尽藏奇”。山间古道蜿蜒,洞壑幽深,那么它的每一处必然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圣地,等待更多的后来人去探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02月19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