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三,我第二次来到潮州古城游览,与2009年第一次来,感觉建筑方面变化不是太大,这就对了,说明当地政府和人民保护古城的工作做得不错;也许是过节的缘故吧,变化最大的是游客多了,热闹非凡之余,有点人满为患。</p> <p class="ql-block"> 进入潮州古城著名的牌坊街,我与老伴和建雄、巧珍夫妇四人就被挤散了,我独自一人随人潮不由自主地游动,根本没机会到两侧店铺看看,这种无目的被人流裹挟前行的滋味真难受,我时时刻刻担心发生踩踏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在潮州古城巡逛,临近中午,觉得饥肠辘辘,想找一家饭铺充饥,在烟火弥漫的街巷中,我挤出人群,邂逅了一顿美食,本以为只是寻常的果腹之举,却未曾想,这简简单单的美食组合,为我开启了一场直击心灵深处的温暖之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右上必点的牛肉丸粿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寻香而去,原来是一家在小巷中的“雷记粿条面汤粉”店。</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店里师傅们正在专心致志地捶打牛肉。选用新鲜的黄牛后腿肉,经过上千次的捶打,牛肉的肌肉纤维被完全打散,从而赋予了牛肉丸独特的韧性。</p><p class="ql-block"> 只见师傅们手持两根特制的铁棒,有节奏地捶打着牛肉,每一下都充满了力量感。经过长时间的捶打,原本鲜红的牛肉逐渐变成了细腻的肉泥,再加入适量的盐、淀粉等调料,搅拌均匀后,一颗颗饱满的牛肉丸便在师傅们的手中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店内弥漫着浓郁的牛骨汤香气,瞬间就将我紧紧包围,我毫不犹豫地点了牛肉丸粿条(米粉)和芥蓝菜。不大的空间里,坐满了本地人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家脸上都挂着对美食的期待,低声交谈间,满是对这方美味的称赞,让我愈发期待即将上桌的餐食。</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大师傅将牛肉丸放入滚烫的汤锅中煮熟,捞起后放入碗中备用,待粿条(米粉)捞到碗里,再浇上鲜美的牛骨汤,撒上翠绿的葱花和芹菜末,最后加入牛肉丸,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丸粿条就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很快,热气腾腾的牛肉丸粿条汤和清爽的芥蓝菜被端上了桌。</p><p class="ql-block"> 牛肉丸粿条汤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澄澈鲜美的骨汤之上,漂浮着几颗饱满圆润的牛肉丸,宛如珍珠,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晶莹剔透的粿条在汤中若隐若现,仿佛灵动的丝带;翠绿的葱花与香菜星星点点地散落其间,为这碗汤增添了几分清新与活力。而那盘芥蓝菜,更是色泽鲜亮,脆嫩的叶片被恰到好处地烹制,搭配上独特的酱汁,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轻</span>轻舀起一勺热汤送入口中,醇厚鲜美的滋味瞬间在舌尖上绽放,温暖了整个口腔,顺着喉咙缓缓而下,熨帖着胃里的每一处角落,仿佛冬末初春的暖阳,驱散了所有的寒意。</p><p class="ql-block"> 夹起一颗牛肉丸,放入口中轻轻一咬,爽滑的口感让人惊艳不已,牛肉的鲜香伴随着汤汁在口中四溢开来,每一口咀嚼都充满了力量感,那是新鲜食材与精湛工艺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粿条则爽滑劲道,吸收了骨汤的鲜美,每一口都饱含着浓郁的滋味,与牛肉丸和热汤相互映衬,层次丰富,让人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 那盘芥蓝菜,嫩绿鲜亮,脆嫩的叶片被恰到好处地烹制,搭配上独特的酱汁,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清脆的口感令人陶醉,微微的苦味在舌尖散开,却又被那独特的酱汁巧妙中和,留下的是清新爽口的余味。这道芥蓝菜不仅为整餐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更是在味觉上起到了绝妙的平衡作用,让味蕾在享受牛肉丸粿条汤的浓郁之后,得以舒缓和清新,重新找回对美食的敏锐感知。</p> <p class="ql-block"> 这顿在潮州古城的午餐,不仅仅是一次满足口腹之欲的进食,更是一次深入了解这座城市饮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奇妙旅程。牛肉丸粿条汤和芥蓝菜,它们以最本真的味道,诠释着潮州美食的独特魅力,用温暖与美味,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p><p class="ql-block"> 离开小店后,那萦绕在舌尖的鲜美滋味和心间的温暖,依然久久不散,让我对潮州古城的热爱,又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情愫 。</p> <p class="ql-block"> 午餐毕,我再次一头扎进潮州古城牌坊街,没想到邂逅了一场盛大而热烈的民俗狂欢——舞龙舞狮英歌舞游街。那热闹非凡的场景,至今仍在我脑海中鲜活跳动,每一个瞬间都镌刻着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新春的蓬勃朝气。</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古城,大街小巷还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欢快而激昂的锣鼓声便骤然响起,瞬间点燃了整座城市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人们纷纷从家中涌出,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向着游街队伍即将经过的街道汇聚。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满是对传统习俗的眷恋与热爱;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准备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还有天真烂漫的孩童,在人群中嬉笑穿梭,被这热闹的氛围感染得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 打头阵的是四位身着中式高领白色长裙的美女,显得高雅圣洁。她们举着一面扎红花的锦旗开路,锦旗上绣着三个金色的大字:雅姿娘。</p><p class="ql-block"> 雅姿娘是潮汕方言,指的是漂亮的女人,这三个汉字,任何一个出现,都会让你产生好感,连在一起,能使人怦然心动。雅姿娘最主要不是看外表,而是看气质与风度。</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映入我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舞龙队伍。一条巨大的金龙在舞龙者的手中灵动飞舞,它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龙须随风飘动,仿佛要腾空而起。舞龙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步伐矫健,他们紧密配合,或高高举起龙身,做出巨龙腾飞的姿态;或快速奔跑,让金龙蜿蜒穿梭,仿佛在云海中遨游。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充满力量感,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金龙所到之处,仿佛带来了吉祥与好运,人们纷纷伸手触摸龙身,希望能沾沾龙气,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威风凛凛的舞狮队伍登场了。一对醒狮摇头摆尾,迈着轻盈而矫健的步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憨态可掬又不失威严。它们的眼睛炯炯有神,随着鼓点的节奏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在舞狮者的巧妙操控下,醒狮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踩梅花桩、飞跃高台等,每一次精彩的表演都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当醒狮靠近时,人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红包,挂在高高的竹竿上,让醒狮“采青”。这一传统习俗寓意着吉祥如意、财源广进,醒狮跳跃着“咬”下红包,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当属气势磅礴的英歌舞。英歌队员们身着鲜艳的古装,手持彩色木棒,脸上画着夸张的脸谱,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步伐整齐有力,动作刚劲豪迈,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时而摆出各种威武的阵势,时而快速旋转跳跃,手中的木棒相互敲击,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的节奏明快,充满了阳刚之气,舞者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热情,他们用独特的舞蹈语言,演绎着英雄的故事,展现出潮州人民勇往直前、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围观的群众被英歌舞的强大气场所震撼,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鼓掌呐喊,整个街道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游街队伍一路前行,所到之处,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压阵的锣鼓、唢呐、笛子、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交织成一曲新春的欢乐颂。每一支表演队伍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尽情展示着潮州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场舞龙舞狮英歌舞游街,不仅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潮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街队伍的远去,那热闹的锣鼓声和欢笑声渐渐消散,但潮州古城新春里这场民俗狂欢的美好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它让我领略到了潮州独特的风土人情,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人群挤得水泄不通,我只好走小巷“突围”。</p> <p class="ql-block"> 在小巷中忽然发现“潮湘客栈”,我估计老板要么是湖南人,要么与湖南人有源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牌坊街通往“下水门”水泄不通的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费了好大劲,才从“下水门”人缝中挤了出来,好在“下水门”斜对面就是有名的“广济桥”,这正是我想参观之处。</p> <p class="ql-block"> 在潮州,广济桥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横卧在韩江之上,初次听闻广济桥,便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广济”二字,饱含着广博救济、福泽四方的美好期许,让人不禁对这座桥充满了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还在上中学时,就知道潮州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现在方知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 </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1171年始建于南宋,2003年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我2009年第一次到潮州,有幸从广济桥上走过。</p> <p class="ql-block"> 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亲眼目睹广济桥的那一刻,内心的感动还是难以言表,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p> <p class="ql-block"> 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称奇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span>这些梭船如同一颗颗灵动的明珠,串联起了桥的两端,随着江水的起伏而微微晃动,给人一种别样的乘船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我在韩江边自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广济桥景区人满为患,过桥至少要排队2小时以上,我便打消了上桥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站在桥头,我抚摸着古老的栏杆,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技艺,为潮州人民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为后世留下了这珍贵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济桥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朝代更迭,它是潮州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游客排长队等待过桥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近观广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建筑风格独特,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这种巧妙的设计在世界桥梁史上都极为罕见。桥身由桥墩和桥梁组成,桥墩形态各异,有的像一艘艘乘风破浪的巨舰,有的似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卫士。每一座桥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们在韩江的波涛中屹立千年,经受住了无数次洪水和台风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它连接着潮州的东西两岸,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在桥上,你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或是被广济桥的建筑之美所吸引,或是为了探寻潮州的历史文化而来。在这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广济桥就像一个包容的大家庭,欢迎着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文化的多元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远望广济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桥梁,它是潮州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潮州的魅力与风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笔者在广济门前留影。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此番未能上桥观光,只能站在韩江边,感受着江风的吹拂,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这座桥、对这座城市的深深敬意。它就像一位无声的智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也迎接着未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广济桥都将永远屹立在韩江之上,成为潮州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每一位到访者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杨志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