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来袭】,1956,山东派遣600人赴前苏联,(大历史)

小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十年前山东曾向前苏联输送600名工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王宗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在历史的长河中,六十年仅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笔者脑海里却有许多往事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中苏同盟无敌于天下,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尼·谢·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到北京参加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在访问期间,赫鲁晓走向毛泽东主席提出,请中国向苏联输出劳动力以支援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建设,毛主席同意了他提出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4月,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动员青壮年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和学习生产技术的指示“,分别下达到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五个省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定当年动员总数为8万人,其中山东21600人。就在这项工作部署到各省后,4月底,当时的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拜会了刘少奇,在未说明具体原因的情况下,提出了推迟中国工人赴苏的要求。我方同意了推迟动员中国工人赴苏,但为了取得经验,经双方同意,1955年先从河北派遣 100人到苏联去作为试点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 双方商定再动员 1000名中国工人赴苏。国务院决定河南省动员 400人, 其余 600人由山东派遣。山东省 委得悉这一决定后, 随即召开会议, 确定由昌滩专区(现 为潍坊市)的益都(现为青州市)、临朐两县各派遣3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省、专区、县相继建立了临时办事机构。省出国工人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局(现为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由孙学之局长负责。作为这个办公室的四名工作人员之一,从1956年的6月至8月,笔者参加了此项工作的全过程。此后, 由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山东派遣的这批赴苏工人竟成为我国向苏联输出的最后一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宣传工作是“一边倒”,尤其是抗美援朝以后,“学习苏联老大哥”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动口号。苏联人民过着“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这在当时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宣传动员一开始,就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基本没有什么阻力。从当年,月开始动员,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申请报名的竟达6454人,还出现不少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的动人场面。按照动员材料,赴苏工人的条件是:身体健康,政治清白,年龄在20一30岁之间,粗通文字,期限三年 期满后愿继续留在苏联工作的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在苏联结婚成家。开始工作时,月薪400多卢布(约合人民币200多元),多劳多得,工资的1/10可以寄回国内。到苏联后,从事木工 瓦工、抹灰、粉刷、砌砖、开沟挖渠等建筑工作。益都县的300人在莫洛托夫市建筑工地,临朐县的300人则派遣到北方乌拉尔区重型建筑工地。两县各派一名区级干部带队, 协助苏方企业从事赴苏工人的管理、联络工作,每100人配备一名俄语翻译。到达苏联后的生活、住宿、党团活动、文化活动等都作了具体说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部工作方案分三个步骤:一是宣传动员阶段,二是集结编队阶段,三是护送出境阶段。从准备方案到完成任务共计三个月。超过想象的是,动员报名一开始,仅仅十几天时间,申请人数竟达到派遣人数的10倍以上,可见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的苏联大哥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是多么的美好。在报名的6454人中,经过农业社乡 区三级目测、初审、筛选为1956人,复审、体检合格的 1034人,最终经两县批准了 600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员确定后,我们省出国工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便深入基层,奔走于潍县(昌潍专区驻地)、益都、临胸和两县的区、乡之间,进行走访座谈,了解情况,反映问题。那时交通条件很差,不同于现在有动车、高铁和密密麻麻的公路网,一个其也没有一辆小汽车,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便是自行车,县长带着警卫员和我们?每人一辆自行车,从一个报名点到另一个报名点,有时还要扛着自行车蹬水过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期间我?还曾奉命去过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汇报情况,领取出国工人的劳动合同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月中旬,两县的600名赴苏工人开始集结,进行出国前的集中训练、训练前,将他们编成中队、小队、小组。这600人中,有党员107人,团员301人,社、村、乡干部113人,复员退伍军人102人。从这些人中指定了中队长、小队长,协助带队干部 做管理工作。编队后,进行集中训练。训练教材分:苏联概况,为什么要去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到苏联后怎样参加劳动和学习技术等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除此之外,还进行政治、纪律、礼节、乘车教育,统一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理发、洗澡、种痘,发放被服和牙刷、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每人还发给20元人民币补助金。按照协议规定,举行了签订劳动合同仪式,每人都签订了中俄文对照的劳动合同。签订合同前, 苏方派来了两名接收工人的企业管理干部和一名俄文打字员、一名俄语翻译。当时,昌潍专区接待所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三个小院且全是中国时式平房。经过研究,只好安排苏方人员住进专员公署大院内,腾出办公室作为他们的起居兼办公室,临时修建了一个冲水式的小厕所,并专门配备了厨师。他们每人每日生活费12元,早餐除面包、牛奶外,还有煎鸡蛋(这是苏方人员最爱吃的),每餐饭后都要吃水果。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当时我们的厅局长也赶不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东省总工会为欢送这批出国工人,专门赠运了锦旗和锣鼓乐器。在赴筹工人临行前,我奉命去潍县送这批锦旗和乐器,苏方接收人员见到后,竖起太拇描连说:“赫乐绍(好)!”省出国工人办公室辛锐处长介绍我和他们认识时,说我是转业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立即上来和我拥抱,并拍着我的肩膀说:“搭瓦到西,搭瓦到西(同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说他们也曾是苏联红军战士,有一个人身上还有苏德战场上留下的伤疤。一边说着一边指着那位俄文打字员说,她的丈夫就是在苏德战场上牺牲的。说着说着他的脸阴沉下来,思绪也陷入到残酷的战争年代。“谢谢你们给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们国家劳动力的支援,苏中两国人民是好兄弟!“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月27日,铁道部调来了赴苏工人专列,停靠在潍县火车站。限于当时的条件,专列仅有部分硬卧车厢,赴苏工人只能一半坐硬席,一半睡硬卧。为使他们好好休息,采取了停靠大站时, 轮流变乘卧铺的办法,所以在四天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的行程中轮换了 3次, 基本做到了秩序井然, 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从滩县到满洲里, 如果按现在的行车速度, 只需要一天一夜便可以到达,而那时的蒸汽机车速度很慢,过大兴安岭时需要两个车头,一个拉,一个推,专列还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避让快车,中途需要补给肉、菜等副食和水,再加上工人改换坐席与卧铺耽误了些时间,直到8月31日才到达中苏边境线——满洲里车站。陪同护送赴苏工人到满洲里的有昌潍专区副专员刘勇,益都、临朐县的马、张副县长和省出国工人办公 室的辛锐处长等,苏方接收工人的企业代表和翻译也一同随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方的专列等候在苏联边境小站奥德堡。在办完海关出入境手续后,我方护送人员走进每个车厢为他们送行,鼓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苏方人员随后又和我们护送人员逐一握手、拥抱,不断地说着“达维斯达尼亚(再见)”。苏方的专列全部是卧铺,分上下两层,每个单元走道左侧另设了两个卧铺,既宽敞又舒适(苏联的铁路宽轨)、工人们上车后感觉很新鲜, 也很高兴, 脸上都写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月31日下午,随着汽笛一声呜响,到车缓缓地向着遥远的苏联北方乌拉尔地区驶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0年过去了,有许多往事深深地记忆在脑海里难以忘却,曾组织过农民暴动,在济南珍珠泉大堂受国民党政府山东省长审讯过的孙学之局长,在抗日战场曾光荣负伤的辛锐处长,还有革命友谊亲如兄弟的高元昌同志等,都于上个世纪相继离我们而去,他们的音容笑貌久久地挥之不去,记忆的闸门没有被时间风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省人社厅离休干部,发表于2016年9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再见了春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文/任瑞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当冬日的寒风再次吹拂广北这片广阔无垠的大地时,我不禁意识到,又一个春节即将离去,心中难免泛起层层涟漪,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冬未春初的温柔时光里,正月如同一位匆匆的过客,带着欢声笑语与温馨祝福悄然间己走到了尾声。回望这个春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不舍,仿佛每一刻都闪耀着幸福的光芒,而今却即将成为过往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春节,这个承截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将家的温暖与喜悦传递给每一个人,从除夕夜的团圆饭开始,到桌上摆满的佳肴,不仅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家人间情感的纽带,大家围坐一堂,谈笑风生,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份温馨与和谐,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春节期间,我们广北人,走街串巷,登门拜访早以成为了常态,家家户户门扉大开,迎接着亲朋好友的到来,互贺新春的祝福声此起彼伏,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而大人们,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暂时忘却了平时的劳累与烦恼,享受着难得的闲暇与宁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随着春节的结束,正月里的每一天似乎都变得更加平凡而真实,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子,构成了正月独持的韵味,人们开始回归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但那份春节的喜悦与温馨却如同一般暖流,始终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转眼间,正月即将过去,望着窗外渐渐恢复平静的街道,心中不禁涌起一般淡淡的优伤,那些热闹的鞭炮声,㶷烂的烟花,温磬的拜年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浮动,却即将成为遥远的记忆。然而,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正月虽然即将过去,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盼,让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别了,喜庆的正月,你的离去,让我们更加珍惜家人与朋友相处的每一刻时光,让我们带着正月里收获的爱与温暖,继续前行,无论生活多么忙碌,都要记得停下脚步,回望那些美好的瞬间,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期待美好的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勇往直前,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帶着这份美好的回忆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书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广北新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