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什库教堂随拍

冰雪丹妮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北京著名的景点。慕名前来,正好赶上周日晚6点的弥撒,也是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址在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span>的蚕池口,原称救世主堂,俗称蚕池口教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至西什库,改称西什库教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晚5点多来到教堂,正遇一队身着白袍,手捧圣经和器物的人士缓步进来,前面的长者表情庄重,其他人员看着都挺年轻。目送他们进入教堂之后,才开始了我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北京四九城的天主教堂,最早的建于元代。自明朝万历年间起,欧洲各国传教士便陆续来到北京地界,先后建起了宣武门天主教堂(南堂)、王府井教堂(东堂)、西什库教堂(北堂)和西直门天主堂(西堂),也就是北京城内鼎鼎大名的四大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AI提供的照片和说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展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的拼贴画,包括南堂、东堂、西堂和北堂。每座教堂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重要性。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南堂的拱形屋顶和精致砖雕,东堂的罗马风格和灰砖墙,西堂的独立钟塔和哥特式风格,以及北堂的大型哥特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什库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主体共三层,房顶上11座尖塔,3个主塔,周边围绕着8个辅塔,真是漂亮!建筑正中是圆形的玫瑰花窗,两旁是4组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花窗,据说整座教堂里这样的花窗有80多扇呢,待会进去细看。教堂正面三个装饰有尖尖拱券的大门,除有重大活动,平时是不开启的。</p> <p class="ql-block">退后几步欣赏,你会发现,教堂前面有一对石头狮子护卫,两旁有两座典型的中国式碑亭陪伴,有意思吧,中西合璧,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碑亭里两块石碑,一边是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另一边是满汉文天主堂碑,它们记录了教堂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回看入园的小路,两旁还有一些附属建筑。路边的松柏,很有特色,或昂首挺立直指云天,或散开枝叶如盆景一般,它们都有些年纪了。</p> <p class="ql-block">走近细看,墙面上还雕有圣宝禄等六位圣徒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绕行到教堂的左侧,边欣赏建筑的细节,边寻找入口。</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小门是教堂的入口之一。教堂整体是个十字架型的建筑,从前面突出的建筑部分也可以看出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灯火辉煌,数十根高大的立柱托举着富丽堂皇的穹顶,唱诗班轻柔的歌声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周边高大的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上面描绘的是一幅幅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两窗之间也是一幅幅圣经故事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看了一下时间,5点40,赶来做弥撒的信徒陆陆续续进入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中的讲坛。</p> <p class="ql-block">讲坛两侧向两边延伸出宽大的厅堂,与教堂主体形成一横一纵完整的十字架形状。</p> <p class="ql-block">左侧大厅的尽头是圣父抱子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圣母抱子雕像(漏拍了,借幅网图)。</p> <p class="ql-block">从侧厅的视角回看讲坛。</p> <p class="ql-block">教堂两侧都有这样拱形门的小室。不同的是左侧小室里供奉着圣母抱子塑像,而且是清代服饰的圣母。</p> <p class="ql-block">圣母抱子雕像的两侧,是两幅油画,一幅是清代服饰的圣母抱子像,一幅是高丽服饰的圣母抱子像。</p> <p class="ql-block">小室窗户的玻璃上也是圣母抱子图。</p> <p class="ql-block">5点55分,有人走上讲坛,领着大家诵读了一段圣经。这时我才注意到在每个座位前面都有一排小格子,里面摆放着圣经等书藉。</p><p class="ql-block">6点整,大厅里点起了更多的灯盏,唱诗班的歌声由轻柔变为响亮,弥撒仪式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身着白袍的一队神职人员,手捧各种器物进入大厅,步上讲坛,点燃蜡烛……整个仪式几乎都在歌声中进行。</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天色渐晚。玫瑰花窗透出的灯光给教堂增加了几分神圣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面的建筑不对外开放,只好到此止步。</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西什库教堂的夜景美如一幅油画。</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一间展室里,有西什库教堂前世今生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主教北京教区西什库教堂位于西什库大街南端。作为主教座堂,其整体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哥特式教堂,附属建筑由中式住宅、庭院及园林等组合而成,是北京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群,亦曾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p><p class="ql-block">圣堂正门月台两侧建有两座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碑亭。亭中立螭首龟趺碑。碑文阴刻,东亭石碑碑阳《迁建谕旨》,碑阴《照泽商定合同》;西亭石碑碑阳《迁建天主堂碑记》,碑阴为满文对照之记录。</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皇帝偶患疟疾。当时在京的两位传教士得知后立即献上金鸡纳霜,使得皇帝病愈。皇帝大悦,遂赐蚕池口之地建天主堂。教堂于四十二年(1703)建成,因其在北京内城之位置而俗称北堂。康熙皇帝亲笔撰书"万有真原"匾额、长联及律诗一首并派人送至堂中。</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扩建皇宫。经与教会协商,划拨给教会西安门内西什库南端三分之二土地作为另建新教堂之用,并从国库划拨银两用作修建之经费。气势宏伟的大教堂连同主教公署、使修院、仁慈堂等附属建筑群于十四年(1888)正式落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堂大修。清政府又将西什库其余三分之一土地赐给教会。教堂在原有基础上再加高一层,终成今日之建筑样貌。</p><p class="ql-block">1985年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市政府拨付文物专款对西什库教堂进行修缮。同年教堂举行复堂祝圣大典,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7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教堂再次重修,其经费仍为市政府拨付文物专款。北京教区李山主教于2018年8月11日举行了"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迁址、西什库主教座堂重修感恩暨祭台奉献礼"。在天主圣神的护佑下,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府及西什库主教座堂历经多年岁月变迁后,终将重新恢复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 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之际,在耶稣会传教士们的努力下,福音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之后的数百年间,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教堂如雨后春笋、四处绽放。在其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天主教建筑艺术自然也受到了中华艺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东西方不同的智慧和工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这真实地展现了上主的美善及信仰的真谛。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智慧,才使得天主教的信仰能真正地在它民族文化中加以融合,并得以恒久延伸。</p><p class="ql-block">基督宗教本地化是天主教信仰融入异域文化中的重要环节。建筑是文化的有形载体。其建筑的本地化正体现着天主教信仰扎根中国、迈向中国化的积极进程。如此而言,北京西什库教堂堪称本地化之典型。她在320年的漫长岁月中既承载了传播福音的使命又见证了中国的政治风云与社会变迁。最终,其以一种中西结合的方式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欲表建筑是一本凝聚智慧和艺术的史书,西什库教堂便是这本厚重史书中的精彩篇章。她秉持着对天主和教会礼仪的尊重与虔敬,以其独有的方式在教会内自由发展、实践着本地化的尝试与探索。继承与借鉴前人经验的中国教会,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天主教建筑特色的中国化之路。这是今日中国大陆各教区努力之方向,更是中国天主教众牧者当终身承担和践行的伟大使命。</p> <p class="ql-block">展室内这段9分多钟的视频,对西什库教堂的介绍颇为详细,虽然手机录制的效果不太理想,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