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曼景罕” ,在傣语中寓意着“鲜花盛开的地方”,这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民族风情醇厚的傣族村落。我上一次来到这里,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彼时与如今的村民住宅相比,可谓天差地别。那时候,导游领着游客径直走进傣家的吊脚楼,楼下圈养着牲口,楼上住人。主人会端出盛满银饰的簸箕,热情地向游客们讲解银饰的种种功效,眼神中满是期待,希望能做成几笔买卖。</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再度踏入这片土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房屋与平整宽阔的道路。也增加了药材的参观,售卖银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展销,一切都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步伐在这个小小的村寨里交织出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导游引领我们走进村寨后,便将我们转交给了一位漂亮的傣族妇女,刚见面,她便笑着告知我们:“导游把你们托付给我啦,接下来就由我带着大家四处看看,你们可一定要紧紧跟着。导游在我们这儿是没有提成的,所以就不跟着来了。咱们这儿的参观活动啊,其实是政府的一项扶贫项目。”</p><p class="ql-block"> 她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曼景罕居民小组的故事。这里早已声名远扬,成为了一个既适宜居住又适合游玩的美丽村寨。起初,不少外省人来村里租民房过冬。(当然,具体是哪个省份我就不提了,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不当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省份的人。)这些租客中,有人常常随意跑到人家里拔菜、摘水果,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这些东西在你们这儿又不值钱。”这种行为让村民们十分困扰,后来经过商议,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不再把房屋租给外来越冬的人,以免他们肆意妄为,扰乱村子的宁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她自豪地向我们介绍,接待客人的工作是由村长精心安排的,挑选的都是有文化且能流利说普通话的村民,大家轮流承担这份责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她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起农家种植的各类草药,宛如一位知识渊博的药师。“瞧,这株不起眼的草药叫木巴戟,有着补肾助阳的神奇功效,能够有效地温补肾阳,增强肾脏功能,对于改善肾阳虚的状况颇有益处。她还请我们到她家每人喝了一碗用枸杞和木巴戟泡的水,告诉我们也可泡酒饮用,眼中满是自豪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村民们精心种植和晾晒的,一包仅售 50 元,两包 100 元。且不论药效究竟如何,这也是我们助力乡村扶贫的一种方式。比起那些价格虚高的珠宝首饰,我觉得这样的消费更有意义,这钱花得心甘情愿。”于是也买了两包回来泡酒,老伴平时不喝酒,等儿子回家来时和老头子一起时喝几口。</p> <p class="ql-block"> 她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起当地独特的风俗和有趣的称呼。人们将女子称作“梢哆哩”或叫“梢梢”,而男子则被称为“猫哆哩”或者“召冒”,充满了别样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接着,她笑着讲述了当地一个特别的观念,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里,生男孩被打趣地说是“赔钱货”,原来是因为男孩长大之后要嫁到女方家里去,嫁过去后以前不在外干活,在家享福,现在还是要帮着割橡胶什么的。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娶媳妇进门,而是以娶女婿的方式,男方还要带着彩礼和嫁妆。</p><p class="ql-block"> 居住的习俗也别具一格,屋内布置着大通铺,相互之间仅以帐子相隔,而并非用墙壁隔断空间。不同的帐子有着不同的含义,老人们使用的是庄重的黑帐子,姑娘们的闺房挂着洁白的帐子,而新婚燕尔的夫妇则用喜庆的红帐子装点,处处彰显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她们的“哨哆哩”银饰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她告诉我们,她们这里的石斛很好种,可以用盆栽,也可牛糞包住石斛把它巴在树上也就活了,并且也生长得很好。我在家种了多次石斛都没种活,看来应该与气候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西双版纳,我们要返程了,孩子们时间不待,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愉快中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家庭之旅。期望着下次儿女们再次陪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