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岁进士、恩进士到底是个什么进士?</p><p class="ql-block"> 科举功名就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秀才不能考取举人,不管是什么称呼,都是秀才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进士是参加参加殿试通过的士子,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都属于进士。但民间还有很多岁进士、恩进士之类的牌匾,不了解科举的人就以为他们也是进士,其实这些都是贡生,连举人都不是,与真正的进士差别非常大。只不过是民间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贡生</p><p class="ql-block">所谓“贡生”,指的是各地官学按规定名额选拔并贡献给朝廷的学生。贡生分为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p><p class="ql-block">岁贡--在廪生中选拔</p><p class="ql-block">由各省的府、州、县学,将资历最老的廪生(秀才中领津贴的群体)推荐上去。因为是按照资历一个挨着一个的选送上去,所以又被称为“挨贡”。岁贡有名额限制的,顺治二年的名额是:命直省岁贡士京师,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二岁一人。岁贡其实就是当地资历最老的,年龄也比较大,一般都是年老者,像蒲松龄71岁的时候成为岁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岁贡生只针对廪生,增生和附生是没有资格入选的。岁贡生被雅称为岁进士,从选拔来看还是秀才的身份,与进士还有非常大的差距。</p><p class="ql-block">岁贡民间称之为岁进士,有的把岁字写的很大,有的写的很小。这种牌匾不是官方颁发的,一般在宗祠里悬挂以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恩贡--针对所有生员</p><p class="ql-block">是皇帝特殊恩赐的贡生。面向的对象有廪生,也有增生和附生,选拔的时间不固定,毕竟要看皇帝的谕旨。</p><p class="ql-block">恩贡入选者,民间雅称为恩贡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拔贡--从廪生选拔,后所有生员都可以</p><p class="ql-block">是经过层层选拔而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地方官学的优秀学生。拔贡经过多次筛选产生,被看作贡生之首。拔贡的选拔原本没有固定的时间,雍正五年时规定六年选拔次,乾隆七年又改为十二年选拔一次。</p><p class="ql-block">拔贡的入选资格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清朝建立之初明确规定,只有廪生才能参加拔贡的选拔。从康熙十年开始,只要是生员就可以参加拔贡选拔考试,入选的拔贡均来自于成绩名列一、二等的生员。</p><p class="ql-block">拔贡十二年才有一次,科举三年一次,所以拔贡的含金量并不低。</p><p class="ql-block">拔元是拔贡生在朝考中获第一的拔贡。</p><p class="ql-block">优贡--只针对廪生和增生</p><p class="ql-block">是地方官学中的廪生和增生通过各省选拔考试而获取的贡生资格。优贡的名额按照乾隆四年的规定是:“限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任缺勿滥”。优贡选拔的间隔时间较短,每三年举行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副贡--落第排名靠前的考生</p><p class="ql-block">是指地方官学中的生员被乡试副榜所录取而获得的贡生资格。所谓副榜,来自于乡试中的“五正一副”制度。即各省乡试每录取正榜五名,便录取副榜一名。中副榜者其实是落第举人。</p><p class="ql-block">顺治五年规定,由廪生或监生中副榜者准作贡生,由增生或附生中副榜者只能充当监生。由此可见,副贡生是通过科举乡试选拔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以上五种贡生合称为“五贡”,五贡出身而担任官职的人,与举人、进士一样,都被认为是正途出身。在清代,文官选官特别讲究“出身”。文进士、文举人,属于“科甲出身”,恩贡生、拔贡生、副贡生、岁贡生、优贡生、荫生,虽然不是科甲出身,但是算作“正途出身”。其余统统属于“异途”,又称“杂途’。</p><p class="ql-block">例贡--生员靠捐钱获得</p><p class="ql-block">例贡被视为杂途,是地方府、州、县学的生员通过向国家捐献财物而成为国子监生的资格,例贡很受一般人轻视。乾隆年间规定,例贡如果想通过正途入仕,允许其辞掉例贡头衔,以原来的身份参科举考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