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海洋博物馆:辽阔的南海

制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前言</b></p><p class="ql-block"><b> 广州古称</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番禺</b><b>,自秦建制以来,建城历史可追湖至2200多年前。其地处珠江入海口,濒临南海,海陆交通便利,是国内商品和海外珍品的重要集散地,是岭南一大都会,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b></p><p class="ql-block"><b> 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贸易初兴,以广州为核心的南海海上交通贸易格局逐浙形成。</b></p><p class="ql-block"><b>‍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全新的高度,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朝廷在此先后设置市舶使、市舶司,制定管理条例,规范对外贸易。</b></p><p class="ql-block"><b>‍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延续着千年以来的繁菜,广州成为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广州仍保存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其中,南越国-南汉国官署遗址作为广州历代的行政中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尤显突出。</b></p><p class="ql-block"><b>‍ 本展览将通过遗址出土的文物,结合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再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都,南海郡洽番禺(今广州),为广州建城之始。</b></p><p class="ql-block"><b> 西汉早期,南越立国,定都番禺。经过近百年的开发,南越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南越国利用海上交通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番禺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于二十八年(前219年)进兵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版图。</b></p><p class="ql-block"><b>‍ 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绝道封关,击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以番西为都城。</b></p><p class="ql-block"><b>‍ 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表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番禺</b><b>是秦汉吋期岭南地区的大都会。</b></p><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攻灭南越,南越国传四世五主,共93年。</b></p> <p class="ql-block"><b>  南越国官署通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西段,地处广州历史城区中心。遗址的核心保护区面积约5.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 5~6米,包含有秦汉至清等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南越国和南汉国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b></p><p class="ql-block"><b> 遗址出土有南越国青和砖瓦和八楼石柱、唐代外国人头象牙雕像和伊斯兰玻璃碗、波斯蓝和陶片等包含海外文化因素的遺物。</b></p><p class="ql-block"><b> 南越国官署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同发展时期广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特别是南越国和南汉国两个政权的中枢所在,在南海海上贸易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长盛不衰的跨板块节点城市的发展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南越文王墓</b></p><p class="ql-block"><b> 1983 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的墓。</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岭南地区发现的墓身份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西汉石室彩绘墓。1995 年以来,在中山四路又发掘出南越国的宫苑和官殿道址,出士“华音會”印文陶器盖、“殿中” 封泥和南越木简等重要文物,证实今广州市中心为南越国的都城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墓内随葬器物 1000 多件(套),其中波斯银盒、地中海焊珠金花泡、原支非洲象牙、红海乳香等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来自海外的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筆始时期广州与海外交往的直接物证。而犀角形玉杯、铜熏炉及船纹铜提简等,则体现了中国与南亚和西亚地区的交往与文化融合。</b></p><p class="ql-block"><b> 南越文王墓以其来自异域的珍贵随葬品和反映航海实践的图像芒术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时期广州地区作为中国沿海重要节点片区的贸易交流状况,是海上丝绸之路各大板块相互连通文化元素开始融合的有力证明。</b></p> <p class="ql-block"><b>  南越国一号官殿为台基式建筑,平而星长方准,东西长30.2,南北路 14.4米,面积约435 平方米。东西两侧有入殿通道。台基内們钻大型印花砖,外侧铺研碎石。</b></p><p class="ql-block"><b>‍ 殿内为经火烤的硬地面,根据残存的柱础石推测此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华音官”印文陶片,南越国官号迎赵佗建立南越国后仿效汉州建有长乐、未央等官假,但“华音官” 未见史箱记我,应是南越国自主设置的宫殿。</b></p> <p class="ql-block"><b>  1995、1997年考古发现的南越国宫苑遗址一座,包括4000平方米的落池和长约160米的曲流石渠遺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宫苑实例。</b></p><p class="ql-block"><b>‍ 蕃池和曲流石槳渠用砂岩石材构筑而成:池壁和渠底用石板星冰裂纹密缝铺动,渠壁用石块错缝垒砌,蕃池当中有叠石柱。这些遗存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古希腊建筑相似,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自三国至隋唐、南汉国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同时,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朝廷积极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主管广州市舶贸易的地方官员采取积极招徕、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各国商船纷至沓来。</b></p><p class="ql-block"><b>‍ 三国时期,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迁至番禺,筑立城郭。后孙权分交州置广州,加强了广州的政治、 经济地位。</b></p><p class="ql-block"><b>‍ 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条从广州经南海直达东南亚各国的航线开始形成,海上交往日益频繁。孙昊派遣使者沿该航线至林邑、扶南等地(今越南、東埔寨、老挝一带)。</b></p><p class="ql-block"><b>‍ 两晋、南朝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僧侣、外国使节、商人络绎不绝,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岭南先民与海外交流日益频紧,广州地区汉代考古中发現了不少海外文化遗珍,包括罗吗的玻璃、波斯的焊珠、金饰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串珠等。</b></p><p class="ql-block"><b>‍ 越人善舟,习于航海。南越国官署遗址和南越文王落以及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最迟至秦汉之际,南越先民已利用季风沿省海岸线航行与东南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易和贸易往来。</b></p> <p class="ql-block"><b>  三国时期,岭南为东吴所籍。两晋、南北物时期,中原战乱频发,岭南相对稳定,人民大最南迁,此时广州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发现有南朝时期的官署遗迹,应是兼职管海外贸易的广州刺史署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  海上丝绸之路至宋元时期进人鼎盛,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广州通往世界各国的更多航线被开辟出来。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置市舶司于广州。 </b></p><p class="ql-block"><b>‍ 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令修订《广州市舶条》,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海上贸易成文法规。</b></p><p class="ql-block"><b> 17~19世纪,广州的海外贸易进人空前繁荣时期。此时,中国政府基本上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 的海外贸易政策,但广州一直是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全国与西洋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港。</b></p><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二十二年(757年),将西洋 “番商”限制在广州口岸进行贸易,使得广州海上丝路的管理机构逐渐转移至粤海关。</b></p> <p class="ql-block"><b>  南汉(917-971年),五代十国之一。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历四帝,国祚五十五年,是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杈。南汉立国后最大限度地把东南海路外贸掌握在手中,废除了唐代的市舶使,由朝廷直接管理外贸,一时间海上私人交易、官方朝贡活动非常活跃。</b></p> <p class="ql-block"><b>  通草水彩画诞生于 18~ 19 世纪的广州,因绘制在植物通脱木的树芯片切而成的通草纸上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通草水彩画结合了中西方的绘面技法和西方的构图技法,通过绘制广州的市井风情和民间风物来介绍中国。</b></p><p class="ql-block"><b>‍ 从 19 世纪20 年代起,通草水彩画作为西方商人和旅行者所热衷购买的中国 “明信片” 而被大量帶往英、法、美等地,成为西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的 “中国情调”。</b></p> <p class="ql-block"><b>  展览通过186件(套)珍贵文物,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和资料,将带你了解广州如何成为古代海上丝路的枢纽。你也将看到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等广州重要海丝史迹,以及从秦汉到明清的海贸历史,感受广州与世界的千年交流与互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