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好物多——河南博物院

华而实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院区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b>国家级博物馆 </b>。</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官网介绍很详细。</p> <p class="ql-block">出差事毕,简单参观。参观河南博物院需要提前进行预约。游客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或现场预约等方式,轻松锁定自己的参观时间。</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1:春秋 莲鹤方壶</b></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新郑郑国国君大墓。通高117厘米,重64.28公斤。壶身为椭方形,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底部两只张口吐舌、侧首回望的卷尾兽,似乎正在倾其全力承托器身。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p><p class="ql-block">《诗经》中有“清酒百壶”的记载。作为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壶常在宗庙祭祀、宴享宾客等重大活动中使用。莲鹤方壶体积高大,装饰华美,并非是普通的盛酒之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是主人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一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馆。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莲鹤方壶除了其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是我国<b>“青铜时代的绝唱”</b>。</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2: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 </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支来自8000多年前的笛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b>中华第一笛"</b>。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它出土于河南中部淮河上游流域的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它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制作比较规范,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分析可见,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我们看到的这支骨笛全长23.1厘米,笛身钻有7个音孔,经专家测定,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阶的乐曲,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专家曾用它吹奏了乐曲《小白菜》。依据近年来对骨笛复原件的研究发现◇骨笛的音色优美、空灵,音阶完备,同时也有多宫转调演奏的可能性,这对我国乐律的研究很有价值。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贾湖骨笛的出土,作为一个有力例证,证明了早在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已经是七声具备。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的开端,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3:西周晚期 玉柄铁剑 </b> 1990年出土。器物规格: 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剑身经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鉴定,是由<b>块炼法锻制</b>而成,剑身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应当是被丝织品包裹后放入剑鞘。剑鞘则由牛皮精制而成。这把玉柄铁剑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b>人工冶铁制品</b>。它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所以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4:西周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b>又名杜岭二号方鼎)西周晚期早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该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b>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b>。</p><p class="ql-block">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如同锅的两个提手,暗示了器物本身的实用性。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此器形体硕大,铸工精细,采用多范分铸而成。通过观察,铸型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p><p class="ql-block">器壁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兽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两目浑圆突出。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目前仍众说纷纭,但从宋代开始,因其有首无身的特点,有人开始把它称为饕餮。龙生九子,饕餮贪食,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首无身,是贪欲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左传》有载:“桀(音同节)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5:商代 “妇好”鸮尊</b>,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酒器,<b>商代晚期</b>文物。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因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得名。</p><p class="ql-block">鸮(xiāo)尊,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双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点支撑,使器物显得挺拔矫健,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类鸟的统称。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昼伏夜出的习性、无声的飞行、锐利的喙爪使其拥有了勇猛、威严的形象,令人敬畏、崇拜,被视为神鸟。马承源先生认为“商代青铜器鸱(chī)鸮的图像,应看作是表示勇武的战神而赋予辟兵灾的魅力。”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生前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领军,征战沙场,战功卓著。考古发现,妇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多件青铜器上发现有鸮形纹饰,还有6件鸮形玉佩,不仅显示了妇好地位的显赫和武丁对妇好的宠爱,更是妇好能征善战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商代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以动物为题材,将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地夸张,创作出集实用艺术与一体的国宝鸮尊。它通体满花的装饰有蝉纹、夔纹、云雷纹等八种之多,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把这个夜的使者塑造的更加神秘瑰丽,反映着中原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2018年,央视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妇好鸮尊作为中国上古文明的代表成为第一季“嘉宾”,古老厚重的历史文物被赋予新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图片借用网上的😄</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6:春秋 云纹铜禁</b>。长131厘米,宽68厘米,高28厘米,重95千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铜禁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战国以后基本消失,是贵族祭祀、宴飨时摆放酒器的几案。这件铜禁主体是<b>透雕云纹,</b>错综复杂,有玲珑剔透之感。禁体上部四周攀附12条龙形怪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中心,似拱卫铜禁,又似欲吞禁面美酒。禁体下部俯卧12只虎形怪兽,头饰高冠,张口咋舌,似不堪重负,气喘吁吁,又似垂涎美酒。奇特的构思,瑰丽的纹饰,彰显着神秘浪漫的楚风神韵。</p><p class="ql-block">如此华美的几案,为何取名“禁”呢?禁者,忌也。商代贵族嗜酒成风,周王认为商灭亡的原因在于嗜酒无度,为维护统治,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规定王公诸侯非祭祀不准饮酒,民众聚饮处死。将摆放酒器的几案取名禁,其目的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失蜡法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唐会要》中有使用蜡模铸造开元通宝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使用失蜡法最早的文献。云纹铜禁的出土证明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失蜡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残破不堪,在没有任何修复案例可以参考的环境下,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了艰苦的修复研究工作。没有合适的工具,自己打制,遇到技术难题,钻研、探索。清理断渣、分步整形、逐个补配。经过26道修复工序,历时两年11个月,最终将这件精巧绝伦、工艺复杂的云纹铜禁还原并呈现给世人,创造了中国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2500年前,中原先民铸造了云纹铜禁。2500年后,中原文物修复工作者还原了云纹铜禁。您看到的这件国宝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大国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7:唐代 武则天金简</b></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河南登封县农民屈西怀在中岳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无意中发现了一枚亮闪闪的金片,经鉴定,这是一枚武则天金简。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被公诸于世。</p><p class="ql-block">金简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b><i>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公元700年七月七日。</i></b></p><p class="ql-block">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禅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们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执政40余年,她曾标新立异地创造了二三十个新字,金简中出现的五个武周字具有极其珍贵的断代价值。可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她所遗留下来的文物,除了零星的碑刻外,大都还埋藏在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陕西乾陵中。所以,这枚金简是我们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也是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的宝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8:西汉 四神云气图壁画</b>, 1987年发现,1993年揭取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的主室顶部,柿园汉墓的墓主人为西汉早期的梁国诸侯王。</p><p class="ql-block">壁画长5.14米,宽3.27米,整体面积约16.8平方米。壁画主题图案以朱砂红为底色,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等四种神禽异兽,以及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 图中巨龙尤为醒目突出,身呈“S”形弯曲,占据整幅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一怪兽的尾部,龙身覆满鳞纹,背生有双翼,足踏云气、长枝花朵等。龙舌卷住的怪兽为鸭嘴、长颈、鱼身,身覆鱼鳞纹,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长枝花朵。上方朱雀长喙啄住龙首的一只长角,长长的雀尾上扬飘摆。四周边框装饰有连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既表示空间方位,亦可保护生者免于灾疫伤害,死者免受鬼魅的侵扰,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瑞兽。壁画以图绘神兽等象征汉代人们想象中的天界;以仙山等象征仙人居住的仙境,表达了人们趋吉求福,渴望长生升仙的思想信仰。</p> <p class="ql-block"><b>镇馆之宝9:北宋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b> 宋代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它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侈口,长颈,腹圆鼓,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足端露胎。腹部刻有花叶纹,整器布满开片。<b>“天下名瓷,汝窑为魁</b>。”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不但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因汝瓷稀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曾言“天下博物馆,无汝(瓷)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在民间,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件)”之说。传世汝官瓷,不足百件,且多为传世品,发掘器物极少。这件汝官窑完整器的出土,给全世界汝官窑传世器物的研究提供了标本。</p><p class="ql-block">关于汝瓷的颜色,有文献记载:“<b>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b>。”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它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刻花作品,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它也是出土汝官窑瓷器中品相最好的一件,不愧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中国的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b>清代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b></p><p class="ql-block">《象牙萝卜、象牙白菜》已有300年历史,是乾隆年间用象牙雕刻而成。70年代花了800元在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白菜和萝卜上的蝈蝈,栩栩如生,足以乱真。</p><p class="ql-block"><b>西汉 金缕玉衣</b></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长1.8米,宽1.25米。是西汉皇族梁王的殓服,玉衣的外观与人体相同,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五大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脸上刻制出鼻子的轮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