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 <p class="ql-block">广惠肇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 提起碧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那是一个有着超高房价组屋的市镇。的确,碧山位于新加坡中部,其设施非常齐全,包括碧山地铁站、碧山巴士转换站、碧山民众联络所、碧山-宏茂桥公园、还有很多名校包括公教中学、爱同小学、国专长老会学校、光洋小学、来福士学院等等。职工总会的平价超市(FairPrice)、巨人超市(Giant)、以及众多的食阁与小贩中心。碧山的中心商场是碧山第八站(Junction 8) 。新加坡最大的汉传佛寺光明山普觉禅寺也位于碧山区。</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淡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高楼林立的市镇下面曾经是一片坟地。要了解这段历史,就得从碧山亭讲起。</p> <p class="ql-block">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 碧山亭的全称是广惠肇碧山亭。成立于1870年,是现今本地仅存的最大坟山管理组织。到1970年代政府决定征用土地时,碧山亭拥有土地约324英亩,相等于现在市镇的三分之二面积。这里总共埋葬了大约10万个坟墓,主要埋的是广东人和客家人。碧山亭在政府的指令下于1973年停止土葬,1983年以后开始逐步改造成骨灰安置所。</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 早期广东人和客家人并没有自己专属的坟山。在19世纪初,他们与嘉应五属,以及丰顺、永定、大浦合作建立的坟山义冢如“青山亭”和“绿野亭”。在青山亭、绿野亭原址被政府征用后,广东人和客家人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碧山亭”。</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增加,坟场占地逐步扩大。碧山亭坟山以“亭”为界,划分为第一亭到第十亭,以及新五亭和新七亭,共十二个亭。每个“亭”都有个路亭,为扫墓者提供歇脚之处,方位辨识。第八、九和十亭是二战后添置的。</p> <p class="ql-block">风情揽胜</p> <p class="ql-block"> 第三亭在现在的碧山第八站一带。这里埋着一个华族名人曹亚志。曹是一名木匠,从槟城跟随莱佛士来到新加坡。传说由他带着一小队印度兵率先登陆新加坡。曹亚志登陆有功,获得了莱佛士土地奖赏,于是他分别设立了曹家馆和宁阳会馆。曹亚志死后先葬在青山亭,后迁至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创业史略</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原有的坟墓逐步被挖掘出来,骸骨被火化。在当届碧山亭理事会的积极努力下,政府同意保留8英亩土地作为碧山亭重新发展。为了保留粤语社区的特色文化传统,当时的碧山亭管理层决定在回租的8英亩土地重建一座安置先人骨灰的现代化灵塔以及周边的附属设施。每年的清明和重阳(即春秋二祭),成千上万的家庭扶老携幼,来到碧山亭,为祖先上香,拜祭,以感恩的心,缅怀他们的功绩,藉此训导子孙慎终追远,发扬华人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现在,努力学习,自觉为国家、大众、族群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p> <p class="ql-block"> 这幅是1957年绘制的广惠肇碧山亭分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坟山地图</p> <p class="ql-block"> 网站“从夜幕到黎明”(从夜暮到黎明 From dusk to dawn)分享了现代地图与旧时坟山的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现代地图</p> <p class="ql-block"> 带着这些好奇,我们走访了广惠肇碧山亭。接待我们的是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主任庾潍诚博士。</p> <p class="ql-block">参观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广惠肇碧山亭,除一座能容纳10万骨灰埕的灵塔之外,还有著名的碧山庙、福德祠、地藏王殿、广惠肇碧山亭先贤纪念碑、一座办公大楼,以及一座保留着许多碧山亭历来资料的文物馆。</p><p class="ql-block"> 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着270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馆,耗资超过60万元打造而成。这里原本计划兴建安老院,但碧山亭理事会一致认为碧山的变迁就是一部本地华社的发展史,记录和保留历史,亲身接触文物,了解本族200年来的历史是一项更加紧迫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碧山亭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文物馆开幕,同时举办一个介绍广东社群祖先南来的历史背景及碧山亭的变化的展览。</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庾潍诚博士于上任文物馆副馆长后,在前任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开展研究,收纳更多文物。</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文物展览馆,除了增加了更多的文物。在庾潍诚博士发掘和收集下,有了三大镇馆宝物。</p> <p class="ql-block">文物馆简介</p> <p class="ql-block">一、孙中山百年肖像</p><p class="ql-block"> 一进展览,我们的目光就落在一幅肖像画上。这是一幅将近100年的孙中山肖像画。尺寸很大,有大半个人高。孙中山肖像画底下是“总理遗嘱”,左右两旁的对联上书:“建国精神垂五宪,成行致力表三民”。画是用炭笔画成的,画技极高,造型准确、笔触细腻,不仔细看以为是一张照片。这些都不是重点。庾潍诚在收藏时发现了一个历史大秘密。画里带着一个小小落款:“星洲微笑画社”和红印盖章。</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 这个微笑画社不简单,因为它的创办人——关愚先是跟随孙中山的追随者。关愚先日常以作画当掩护,暗地里从事革命活动。因此,又被称作 “革命画师”。《联合早报》记者区如柏在1989年写过一篇报道《微笑画社的沧桑》,详细记述了关愚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微笑画社签名</p> <p class="ql-block">二、袁世凯题字匾额</p><p class="ql-block"> 2023 年广惠肇碧山亭文物馆又入藏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由粤籍名人梅启康烈士(1896-1942)的后人所捐献,当中包括袁世凯(1859-1916)题字的“会丰商店”百年匾额,字迹俊雅清秀,古韵气华。</p> <p class="ql-block">会丰商店</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近现代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却说:“世谓项城为武夫,不通翰墨,不尽然。”</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落款</p> <p class="ql-block">三、道光丙午年庙石</p><p class="ql-block"> 庾潍诚博士于2023年在整理帮组织广帮组织广惠肇碧山亭的库房时,惊讶地发现了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 “庙石”稀有文物。这块庙石的特点。它体态完整,状似大元宝,上有长狭形凹槽。 出于好奇,庾潍诚博士用电子称量了它的重量,竟达41.4公斤之重!此庙石左刻“梅兴远敬奉”,中间刻“寿”字纹饰,右刻“道光丙午”。</p> <p class="ql-block">庙石</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旧“广福古庙”是新加坡广(州)肇(庆) 籍华人的古寺庙,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前, 原址在梧槽区加冷河旁。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广肇籍华人鉴于该庙年久失修,且地势低洼,遂倡议迁往“火城”十字路口重建,光绪六年(公元 188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广福古庙匾额</p> <p class="ql-block"> 广福古庙所在地“火城” (建于1862年的加冷煤气厂, 闽南话huay sia音译)十字路 口,旧时代工厂林立,据说满是火锯厂、铁厂、机器厂,附近居民也多是劳工。旧“广福古庙” 于1980年左右由于马路扩建拆除后,搬移到广惠肇碧山亭立庙继续奉祀。</p> <p class="ql-block">广福古庙铸钟</p> <p class="ql-block"> 排除了香炉、油灯台、供果台、石敢当等各种用途假说,综合考虑旧广福古庙周围居住的劳动阶层人士、庙内奉祀的“华佗”医灵,以及信众当中许多从事中药业者的情况。再加上这块庙石左刻“梅兴远敬奉”,很显然是出自信众捐献给庙宇之物。庾潍诚博士猜测这块道光丙午庙石很可能是旧时中药业者使用的“药碾子”,又称药捻子(学名恵夷槽),是中医碾药用的工具,由碾槽和像车轮的碾盘组成,它造型中间宽敞,两头收紧。“药碾子”是每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因此中医就要借助工具碾碎草药喂服病人。古庙当时供奉华佗医神,因此信众也捐赠这个“药碾子”,以便古庙碾药祭神或施药予信众。</p> <p class="ql-block">供桌</p> <p class="ql-block"> 文物馆虽小,馆藏文物却很多,甚至有一种展览馆面积太小的感觉。庾潍诚博士亲自导览,对每件文物如数家珍,相关的故事娓娓道来,听得大家如痴如醉,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个长知识的愉快下午。</p> <p class="ql-block">娘惹嫁妆</p> <p class="ql-block">展馆一角</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告别庾潍诚博士,各种文物萦绕在眼前,挥之不去。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有缘人来识别和保藏,使之延续生命,给后人从中吸取文化营养,并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展馆一角</p> <p class="ql-block">展馆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