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印象,顾黎红

杨立

上星期游览了薛家公园和吴氏中丞第,这星期去哪里?在网上“做功课”,搜到新北区有个春江镇(街道),是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那里有个“春江民俗文化公园”。<div> 与老杨联系,他说去过两次了,是个好玩的地方,民俗文化相当深厚。<br>  今天下午就去了春江镇,有老杨导游兼当摄影师。游后对春江有了印象,而且是良好的、好玩的印象。</div> <b>参观春江印象馆</b> 百丈楠木厅 百丈楠木厅地处常州市新北区赣江路与祁连山路交叉口西南。<div>  据介绍:百丈楠木厅原为清朝初年龚氏家族所建的龚家大院,其规模宏大,占地45亩,拥有“三座大屋,每座八进,每进七间”,雕梁画栋、花园美池,被称作“常州版荣国府”,甚至比《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宁国府更为壮观。<br></div><div> 原龚家大院后仅存楠木厅,其余建筑因历史原因损毁或拆迁。2000年后,政府投资600多万元移址重建,现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春江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和道德讲堂,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设有图书馆(春江书院)、茶水吧及户外露营区,定期举办读书会和文化活动,兼具历史教育与休闲功能。</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春江印象馆</h5> <b>春江印象:</b> 2003年,新北区行政区划调整,原圩塘、魏村、百丈、安家四个乡镇合并成立了春江镇。春江因滨临“滟滟随波千万里”的长江而得名。<br> 春江之名出自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003年,这片热土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春江。<div>  春江,一个自唐诗宋词中走来的名字,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闪耀着盛唐的光芒。2020年,春江街道正式挂牌成立,沿袭春江之名。</div> 百丈的名称由来: <div> 据《百丈乡志》载,百丈的地名由来查无文字记载,且说法众多。较为可信的说法是,百丈老街从东街头到西街头,全长一千尺,原叫千尺街,后商业渐兴,街道不断扩展至一百余丈(即三四百米),故更名百丈。<br> 又一说:百丈古有太平桥,距东面童家木桥、南面二顶桥、西面聚龙桥、北面北河门,各约百丈,镇因此得名百丈。还有说百丈距离长江约一千尺折合百丈,故名。<div>  </div></div> 圩塘的名称由来:<div>  说是大禹奉舜之命,巡江治水,来到圩塘地面,只见这里东西有舜山、黄山,南面有大湖,北面又靠大江,而老百姓依照父亲鲧之命,筑堤挡潮,从事农耕,甚是太平。谁知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眼看堤坝就有被淹没的危险。大禹见机行事,率领老百姓决堤放水,挖河导流,终于逃过这一劫难。感恩之际,老百姓便将脚下的热土名之为“禹墙”,有大禹导河淌水之意,故圩塘地名,疑由大禹传说中的“禹墙”演化而来。墙,排水通道;因“墙”与“塘”音近意通,久而久之,便写成“塘”字。那为什么又写成“圩塘”呢,说是不能忘记禹的父亲鲧教会老百姓筑圩挡水之功,便把地名写成圩塘,但“圩”依旧读成大禹的“禹”之音。父子相因。故圩塘,口口相传至今,乃是顺理成章、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在圩塘建禹王庙来纪念这位水神爷,民心所归,名正言顺。<br></div> 党史教育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非遗品展板</h5> 院子里的围廊墙上有春江非遗的详细介绍: 麦杆画 蛋雕 打莲响 常州唱春 <b>春江书院:</b> <h1><b>游览春江民俗文化公园</b></h1> 常州市滨江中学的路南是春江民俗文化公园。 公园主入口 梅花好香 赏梅 农业民俗体验区 非遗文化雕塑展示-蛋雕 打莲响<br> 打莲响是一项流传于春江地区的民俗表演艺术。<div> 相传源自因洪水而迁居此地的灾民,他们多以乞讨为生,在乞讨中有人用竹棒在两头打孔串起铜钱,每到一户人家门前就边跳边用竹棒击打自身的肩、肘、臂等部位发出声响,同时吟唱自编的顺口溜,以求引起人们注意,得到食物。后逐渐发展演变在春江地区流传开来,打莲响成为了当地的一项民俗表演艺术,每遇重大喜庆活动,人们便以打莲响来加以庆贺。<br></div> 现春江镇文化站有一支20多人的莲响队。 聚龙桥<br> 据传,很久以前,原白龙河(现友谊河)岸边有一座白龙庙(在薛家巷),庙内居住着白龙守护一方水土。有一条年长的白龙提议:我们势单力薄,难以应对洪水和各路妖魔,应召集更多的白龙加入,壮大力量才能造福人间。然后在河上的一座石板小桥(横沟村北面)张贴告示:号召白龙河流域的众龙聚集,协力治水,保护沿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造福百姓。告示一经贴出,各地龙族立即响应,纷纷赶来共聚此地。从此石板小桥成为了众多白龙聚集、活动、嬉戏、聚殖的地方,此石板小桥亦定名为聚龙桥。<br> <b>白龙河(现友谊河)传说</b><br> 很久以前,百丈地区连年遭灾,饥荒不断。几位得道高人知晓此事,准备为民消灾,意将东边的藻江河和西边的德胜河连通,引长江之水浇灌这里农田,让百姓有个好收成。众人一同施法,让神牛拉着犁领头开河,自由向前,犁沟耕到哪里河就开到哪里。数月后,从百丈藻江河太平桥,经钱家村、横沟村、东塘家桥、薛家巷、店前桥、钟家边,至魏村季家桥刘家巷入德胜河,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河开成了。因白龙可以呼风唤雨,使这里风调雨顺,于是大家将这条河定名为白龙河。这条白龙河长约十余公里,河水滋润着两岸农田,从此百丈地区风调雨顺,老百姓过上了安乐富足的生活。<br> 唱凤凰 渔趣园区 打渔回家雕塑被野草淹没了。 开园时的“打渔回家”雕塑。<div>我们也回家了。</div> 这雕塑没看到。 这雕塑也没看到。 万春桥<br> 此地古时建有横跨白龙河的石板平桥,名为万春桥,初建于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拆于1978年。在春江民俗文化公园建设之际,建设新万春桥,该桥两侧桥墩造型为两副耕地用的铁犁形状,象征着不忘当初神牛耕地开河,永保当地百姓风调雨顺、富足殷实。<br> 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