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趣事(六)

李正桓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拜师学艺</b></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间,正值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而我们这些年纪较小的学生因停课闲在家中。那时的我十三岁,正值青春叛逆期,整日无所事事,情绪极不稳定,对未来和前途充满迷茫。</p><p class="ql-block">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与二哥商量,为我寻找出路。二哥比我年长十岁,早已有了工作,交友广泛。</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位朋友名叫王子佩,家住县城郊区王郢村,是个木匠,擅长制作桌椅板凳等小家具,为人忠厚可靠。二哥向父母亲建议让我跟着王师傅学习木工手艺。他认为学成后不仅可以掌握一门技术,还可以作为今后谋生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在二哥的帮助下,王师傅同意收我为徒。两天后,二哥带我骑着自行车前往王师傅家。那是一处农家小院,院子宽敞,正房四间,西房是厨房。院子里堆满了未加工的木头和木材半成品,客房兼作工房,里间是卧室。</p><p class="ql-block"> 二哥将我介绍给王师傅后便离开了。王师傅话语不多,让我跟着他慢慢干。他拿起一把长锯,将一棵五米多长的树干锯成板材。树干早己固定好在木架上,一头低一头高。师傅站在上方,一脚踩地,一脚蹬在木架上,对准原来划好线,他掌握方向并用力拉据。我在下方屁股坐在地上,两手紧握锯柄一推一拉。师傅用力拉过去,我要用力拉过来。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两人动作协调鼎力配合,一上午锯了约二个多小时,中间休息了几次,累得我腰酸背痛,却不敢抱怨。</p><p class="ql-block"> 师傅寡言少语,既不交流也不传授技术。一上午闷头锯木板,其间连水都没喝上一口,共锯了三块板材。午饭简单,一碗粉丝白菜豆腐汤,一个杂面馍,便算吃饱。下午稍作休息后,师傅在另一根木桩上划了几条等距线条,准备继续锯板。我心里开始嘀咕:这哪是学徒?分明是找个帮工干活!</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劳累后,我骑着自行车无精打采地回到家,不知如何向父母诉说这一天的经历,心中满是委屈。次日再去,师傅在一堆半成品木条上划出榫卯和凹槽的线,示范如何用锤子和凿头打榫眼,然后让我慢慢学着干,注意安全。.昨天握锯的手已感不适,今天右手握锤,左手拿凿,在方木条的两头和中间掏榫眼不到一会儿便受不了,手心磨出了泡。干干停停,好不容易熬到午饭时间,我内心开始打起了退堂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不知道如何向师傅开口,也不知道回家后如何向父母和二哥交代。他们定会认为我是吃不了苦,成不了大气。</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无论如何也不去了,父母和二哥也没有过于干预和埋怨。结果我的木工学徒生涯仅维持了两天就结束了,为我准备的学徒工具也就此被搁浅了。如今回想起来,总结出这件事的成与败没有结论,得与失也没有答案,庆幸与遗憾并存。庆幸的是自已没有当木工才有了今天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遗憾的是在全国木工行业中有可能会缺失了一个木匠“大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