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一些年后返城的年轻人(同乡)在网上晒从家里带回的“土货”——粽子、白馍、腊肉、腊肠等等。尤其是那一长挂一长挂的熏得黄黄的腊肉和腊肠,很是诱人。我说,这么好的腊肉腊肠父母舍不得吃,把它们都送给你们完了。他们说,哪里,家里灶台边还挂有许多呢。如今过年,哪家不做有二十来斤的腊肉腊肠,有的家还有腊猪头、腊猪脚和腊鸡腊鸭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网上的聊天,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时父辈们常讲的一句顺口溜——“过了年初六,有酒无肉”。</p><p class="ql-block"> “过了年初六,有酒无肉”。这虽是一句自嘲加无奈的“顺口溜”,可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却让我至今仍记忆忧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们那里的农村生活比较艰苦,过年时大多数家里一般只有七八斤肉。</p><p class="ql-block"> 肉是距年三十的前一二十天准备的。肉买回来后就用糙盐淹制。一般是过一周后就选个太阳天拿出来“出风”。所谓的“出风”,就是烧一锅热水把肉拿出来简单地刮毛洗净,然后串上绳子用竹竿进行晾晒。待晾干水份后就挂到炉灶边去慢慢熏干变成了腊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了年三十这天,家里除了杀只鸡㓥只鸭什么的,一般还会炒上斤多两斤腊肉。因为一年到头,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做父母的都要让孩子们饱餐一顿的。</p><p class="ql-block"> 按农村习俗,年初一这天家里是吃素的,可以没有浑星。可到了年初二这天却是家家都要请客开席的,因为这天嫁出去的姐妹要回娘家。这天家里除招待自家人外还要同时请村里的亲戚和族里的长者等。此后,从初三到初六,每晚多多少少都要炒上一碟。故此,到了年初六,那年前准备的几挂腊肉就早已消灭了。而酒则还有不少。因为过年时,每家都会熬上一锅“土茅台”(有十几二十斤)……</p><p class="ql-block">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个是——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脱贫帮扶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今的农村已是今非昔比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