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讯(记者 鲁华 唐先林)2月10日(正月十三)中午12点,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组织的“陕北过大年采访团”一行来到高家堡古城外大街,只见大街中央的“火塔塔”业已堆放停当,两边街铺大多已经开门营业。 采访团一行正在准备走进一家饭店用餐,不远处的一队人马引起了大家的瞩目。他们身着古剧装,鸣锣开道,四人高抬大轿,边走不停,缓缓而来。 这队人马,为首打着彩旗和“元宵灯察使”、“三品烟熏侯”面牌,后面抬着的大轿内端坐着一位貌似包公模样、身穿黑色蟒袍、头戴三品乌纱帽的官员,而队前一位手持长柄金勺的化缘人,伸柄向沿街两边的商户讨要着元宵节募捐款,令人稀罕不已。 街面商铺中只要有人,家家户户都会开门迎金勺,捐资金,只是各家出资多少不同而已。有出百元大钞者,少者20、50元不等,有的把钱放进金勺,有的用手机去扫金勺外面的二维码,有的直接把钱递给记账先生,募捐先生会当街高声唱喏进账的钱数多少,随即递呈一张写有“元宵节快乐”字样的红帖,以示祝福,记账先生则把钱数录入在册。 记者一行走南闯北,巧遇“烟熏侯”“灯察使”元宵节前如此募集过节善款还是第一次见。”三品烟熏侯“、”元宵灯察使”还在城内贴出了“第一号令”、“第二号令”以昭告天下。 时隔不久,一队秧歌敲敲打打面市而过,为街道带来了节日的浓烈气氛。 来到古城外南广场,在广场边置有一尊身着彩色官服的铁铸像,名曰“火判官”,其口、鼻、乳头往外不停冒着黑烟,身后有一炉口,用以填充煤炭,保证火判官的铁像形成火炉,以供游人靠身取暖。一位身穿军绿大衣的老者,正是身靠判官右怀取暖,与周边的人们叙话,尽享暖中悠闲。 在瓮城的大门外,设有一个高约2尺的红毯舞台,台中央置有一个桌案,一厚沓印金的方形红纸帖,专供游人自行写“福”,并把“福”字贴上墙面,形成一面名副其实的“万福墙”。记者一行也应邀提笔写“福”、祈福、贴福上墙,把蛇年的好运,寄托在红红火火的万福墙上。 古城的南门城楼是新修的,高大威武,还有瓮城。而瓮城城门是开在东侧的,进入瓮城,上空完全被悬挂着的大小红灯笼所笼罩,北门洞出去,迎面的灯架上红黄两色小宫灯布置的满满当当。一直通到另外那个城中心的门洞下。大街两厢古香古色的商铺前,摆满了年货小摊和吃食摊点。 城中心的三层楼古建叫中兴楼,上了城楼,登高远眺,贯通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街景象尽可收入眼底,到处是红红火火的浓浓年味,预示着正月十五的热闹来临。楼底即是十字穿心的四个门洞,洞门东墙上贴着两份布告。内容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品烟熏侯 元宵灯察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号令</div> 四千年石峁惊天,六百载古镇传奇。<br> 风调雨顺歌盛世,国泰民安颂华年。<br>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祈祷华夏太平,人民幸福安康,大中华皇帝特颁圣旨,元宵佳节与民同乐,赦封“三品烟熏侯、元宵灯察使”在全国各地巡查灯火,本使领旨江南不巡,独钟高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即日来到高家堡古城南二十里驿站,并命随从特使前往本城衙门禀报,命地方官员来接圣旨,迎接本使巡察!<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三品烟熏侯</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元宵灯察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正月十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品烟熏侯 元宵灯察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号令</div> 本使奉旨巡察贵地,观见古镇一片和谐,政气清廉,民风纯补,所到之处工商庶民顶礼膜拜,红男绿女打情骂俏,街面整洁,灯火辉煌,商铺林立,商家云集,真乃是“三里之堡吉祥地,二水绕城献祥瑞,人杰地灵高家堡,物华天宝弥川地。”<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三品烟熏侯</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元宵灯察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正月十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入门洞向左拐西行,就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原西县”的实景集中拍摄地。西街保留的原西县革委会、新华书店、国营饭店、公社礼堂、邮电局、银行、民政局等老建筑比较多,在此参观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 高家堡地处陕北神木县西南50公里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仅5公里。镇域隋唐乃属丰州地,宋称飞鸦川,元谓弥川,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距今已有585年的历史。其北通河套,南接河东,商事繁荣,物资丰富,自古即是长城脚下的兵防要塞和商贸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最初是夯筑土城,后在万历三十六年用砖包砌,与镇川堡、瓦窑堡、安边堡并称“陕北四大名堡”,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古城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和商贸地位,又是陕北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堡,故享“明代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冠”美誉,其镇辖面积乃陕西众镇之首,且重文崇武,人才辈出,誉载史册。 高家堡古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0.12平方公里,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不等,基宽7.52米,城墙上建有一米高的女儿墙,间有垛口,瞭望洞,城北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并在东西南各辟一卷门,筑有瓮城。 高家堡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人称“两山对峙形如钵,二水绕城聚宝盆”。古城轮廓清晰,三街十六巷各具特色。东大街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铺,承载着乡镇集市的火热,火判官、城隍爷出巡、九曲灯游会、秧歌、剪纸、面花等传统文化留住了浓浓的乡愁;南大街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讲述着商贸重镇的繁华,曾有民谚形容:“十六座盐铺半座城,笸箩抬着元宝挤烂门”;西大街以六七十年代建筑风格为主,她铭刻着知青岁月的记忆,《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在这里实景拍摄,让古镇成为“不平凡的高家堡”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距今约4300多年的石峁遗址在高家堡镇东3.5公里处,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与浙江良渚、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头遗址共同构成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石峁文化被增补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石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给古镇旅游经济赋能带来新机遇。 这正是:<br> 古城遗存显福华,红灯高悬喜无涯。<br> 判官铁身暖百姓,驱寒怒目鬼魅怕。<br> 年节防火“灯察使”,敬畏“烟熏”安防差。<br> 万福墙留鸿福在,十五明月映“火塔”。 <br><br><div><br><br><br><br><br><br><br></div><div>这正是:<br>古城遗存显福华,红灯高悬喜无涯。<br>判官铁身暖百姓,驱寒怒目鬼魅怕。<br>年节防火“灯察使”,敬畏“烟熏”安防差。<br>万福墙留鸿福在,十五明月映“火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