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记: Tasman Sea篇(118): Short-Tailed Shearwater 短尾鹱

Alex Zhang 天马行空中

短尾鹱(Short-tailed Shearwater,学名:Ardenna tenuirostris)的详细科学信息,涵盖其生态、迁徙、繁殖及保护现状:<div><br></div><div><br></div> 分类与命名<br>学名:Ardenna tenuirostris(曾用名 Puffinus tenuirostris)<br><br>别名:细嘴鹱、塔斯马尼亚鹱(因主要繁殖地得名)。<br><br>分类:<br><br>目: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br><br>科:鹱科(Procellariidae)<br><br>属:Ardenna(远洋鹱属)<br><br>名称来源:种加词“tenuirostris”意为“细长的喙”,描述其喙部特征。 形态特征<br>体型:<br><br>体长40-45厘米,翼展95-105厘米,体重500-800克。<br><br>羽毛:<br><br>成鸟:全身深褐色,腹部略浅,喙细长灰黑色,腿粉灰色。<br><br>幼鸟:羽色较浅,无明显差异。<br><br>飞行特征:长翼窄而尖,善动态滑翔,可连续飞行数千公里。 分布与迁徙<br>繁殖地:<br><br>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岸及岛屿,尤其是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岛屿(如布鲁尼岛、弗林德斯岛)。<br><br>非繁殖期分布:<br><br>北迁路线:繁殖后沿太平洋西侧北上,至阿拉斯加、白令海、日本北部海域。<br><br>南迁路线:次年3-4月返回澳大利亚,形成“8”字形迁徙路径。<br><br>迁徙距离:年迁徙距离约15,000-20,000公里,是鸟类中迁徙路线最长的物种之一。 生态与行为<br>食性<br>主要食物:<br><br>磷虾(繁殖期依赖南极磷虾群)、小鱼(如沙丁鱼)、鱿鱼。<br><br>觅食策略:<br><br>潜水深度可达10-15米,利用翅膀划水推进。<br><br>群体协作:与鲸类、海豚合作驱赶鱼群至表层。<br><br>繁殖行为<br>繁殖季:南半球春季(9月至次年4月)。<br><br>巢穴:<br><br>集群繁殖(密度高达每公顷2,000对),挖洞筑巢于沙质岛屿,洞深可达1米。<br><br>产卵与孵化:<br><br>单枚白色卵,孵化期约53天,雌雄轮流孵卵。<br><br>雏鸟育幼:<br><br>亲鸟夜间返巢喂食反刍的油状食物(高能量磷虾油脂)。<br><br>雏鸟离巢前体重达1.2公斤(超亲鸟体重),依靠脂肪储备完成首次迁徙。 文化与经济<br>原住民文化:<br><br>塔斯马尼亚原住民将短尾鹱(称“muttonbird”)视为传统食物来源,可持续捕猎亚成鸟已有数千年历史。<br><br>经济影响:<br><br>商业捕猎:每年限时允许捕猎约30万只幼鸟(油脂和肉制品),产值数百万澳元。<br><br>生态旅游:繁殖地观鸟活动吸引全球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