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前的国学 不发宿藏

树影茶屋

<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168784</p><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树影茶屋</p> <p class="ql-block"><b>成都小区楼下公园坐落于锦江九里堤北段,名为下新桥公园。这座公园以休闲散步、健身为主题精心打造,草坪如茵、绿道蜿蜒、四季花香。园内还设有各具特色的建筑与休闲茶坊,是人们锻炼、休憩的理想场所。尽管疫情过后这里略显冷清,但无论晴雨,这里始终是太极、广场舞爱好者的健身乐园。</b></p> <p class="ql-block"><b>去年,公园在改造水沟时,新添了一处民俗文化小景。这里展示着爱国诗人如文天祥、海瑞的诗作,杜甫诗歌问答的文学趣味,以及中华优秀的古训家传家风,特别是苏氏家族的国学故事等雕塑和图片。漫步其间,驻足观赏,悠然赏景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国学的海洋,感受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心灵在国学的滋养下得到升华。</b></p> <p class="ql-block"><b>每天早上练习太极时,我都会漫步于这片文化小景之中。其中,《不发宿藏》这篇国文早已引起我的注意。今日特意将其摄制下来,细细研读,与大家分享。</b></p><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人以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吾官于岐下,所居古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吾愧而止。</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东坡志林》中苏东坡的一篇散文。记述了苏轼家在眉山纱縠行租房居住时,两个婢女熨衣服时脚踩地面塌陷,发现了一只深埋地下的瓮,上面覆盖着珍贵的乌木板。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命令用土将其掩埋,瓮中似乎有东西发出类似咳嗽的声音,持续了一年。人们猜测是前人埋藏的宝物,想要挖掘。然而,在程夫人的坚持下,始终没有挖掘。后来搬家后,苏轼的侄子之问住在那里,挖掘一丈多深,却什么也没有发现。苏轼做官住在歧下时,房屋旁的柳树下,下雪时方圆一米多不积雪,雪化时地上鼓起小包。他怀疑地下可能埋着贵重的丹药,想要挖掘,妻子王弗说:“如果婆婆在,一定不会让你挖。”苏轼因此打消了念头,并为自己的冲动感到羞愧。</b></p> <p class="ql-block"><b>“不发宿藏”意为不挖掘、不索取前人埋藏于地下的财物。这体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不妄取。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正是用这种品德教育子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b></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家训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五千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坚守着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的民族之魂,传承着</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b>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家门前的这片国学小景,正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