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风采】毛泽东主席珍贵照片,值得珍藏!(六十七)

福全

<p class="ql-block">1919年,长沙。此时的毛泽东,心怀报国之志,响应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组建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湘江评论》,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这一年,他含泪写下《祭母文》,哀悼母亲文氏的离世。母亲的离世,让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但他知道,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不能停下来。</p><p class="ql-block">他转身投入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年底,他在北京阅读《共产党宣言》,初步了解了共产主义,找到了革命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泽东,目光坚定,意气风发,他与那些解放了思想的新青年一起,大踏步走在革命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1925年,毛主席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豪情万丈,对革命充满信心。年初,毛主席因为工作劳累回到湖南老家养病,在此期间他深入调查了农民运动,随后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做出了深入的阐述,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晚秋时节,毛主席病愈后返回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并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其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充分体现了他的革命信心。回到广州后,毛主席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为国共合作做出了许多贡献。随着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的形势逐渐明朗,照片中的毛主席面带微笑,精神焕发,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在陕北,此时的毛主席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刚刚达到延安,正面临内外交困。毛主席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消瘦,但很有精气神。</p><p class="ql-block">他率领红军经过千辛万苦转战到陕北。在艰难跋涉中,红军部队忍饥挨饿,疲惫不堪。但他们相信毛主席一定会带领他们突破敌人的封锁,找到新的落脚地。也就在长征期间,毛主席下巴的痣越来越明显。</p> <p class="ql-block">1936年,照片中的毛主席,面色蜡黄、皮肤粗糙,但眼神坚定,那是长征胜利结束的年份,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毛主席43岁,全程参加了长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衣食短缺,营养不良,但饥饿无法击败他和工农红军。在中央红军翻过岷山的一年前,毛主席就豪情满怀地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此时的毛主席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刚刚到达延安。虽然,危机已经得到暂时解除,但新形势造成的压力又很快出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但脸上浮现出的沧桑感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p><p class="ql-block">此时,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与红军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都压在他的肩头。为此,他也感到疲惫不堪、心力憔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坚信,只要有人民的支持,革命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困难只是暂时的。</span>最终,雄才大略的他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36年的陕北,是由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记录下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毛主席很快恢复了精神,眼神依旧充满坚定。</p><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诽谤红军,四处散播虚假言论,甚至扬言红军已经走到了“绝境”,而这张照片则是最有力的回击。</p><p class="ql-block">为了了解红军的真实生活,斯诺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来到了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保安,在这里他见到了毛主席,通过与毛主席的交流,斯诺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认为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才是中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两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而身处陕北的毛主席也在运筹帷幄,有序地规划着未来的前进道路。</p> <p class="ql-block">1936年,毛主席住在延安白云德老汉家的窑洞里。这时,毛主席率领红军艰难走下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整个人看起来虽然很憔悴,但目光如炬,对自己的革命道路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抗战时期,毛主席将自己关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几天没出门。因为,他正在为中国未来的命运谋划出路。他在办公桌前夜以继日的写作,完成了一部抗战巨著《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对抗战做出全面剖析,为抗战指明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拍摄于1937年的延安照片,画面中毛主席的目光中充满了对朱老总的深深敬仰和高度认可。两人的友谊始于井冈山会师,他们并肩作战近半个世纪,这份革命友谊深厚无比。</p><p class="ql-block">朱老总比毛主席年长七岁,他曾赴德国寻找入党机会,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名将崭露头角,他是我军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朱老总平易近人,待人宽厚,而毛主席对朱老总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曾评价朱老总:“度量如海,意志如钢”。</p><p class="ql-block">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到来,毛主席和朱老总正准备组织部队抗日,他们站在一起就给人无比安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陕北,抗战时期,45岁的毛主席与52岁的朱老总在延安的窑洞前并排站在一起合影。这张照片是当时的苏联摄影师奥尔加所拍摄。两位巨人的这张照片影响巨大,曾出现在苏维埃刊物的头版上。</p><p class="ql-block">此时距离两位巨人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整整10年。1928年,两位巨人在南昌龙江书院会师。此后,两位巨人不仅是革命战友,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37年,看看延安那窑洞里头,毛主席的一张挺少见的照片。照片上,他正拿着稿子说话呢。你瞅瞅,他外套里头搭了件格子衬衫,特别显眼。因为他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嘛,所以不管是打仗那会儿,还是和平的时候,他都特别节省,不讲究吃穿。这种精神,真的挺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双星闪耀延安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的延安,此时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抵抗仅在台儿庄大捷等少数几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大城市相继沦陷,人们的抵抗情绪低落。</p><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关键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出了《论持久战》,对中日两国的国力优劣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抗日战争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结束的,但最终胜利属于中国。</p><p class="ql-block">在这篇具有战略性的文章中,毛泽东还针对抵抗日军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建议,特别强调了游击战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出现,为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接下来的抗日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泽东信心满满,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一定会到来。</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他一身军装,昂首挺胸,双手背身后,自信满满。毛主席平常在战士们面前演讲时并不需要手持稿件。因为,他对所演讲的内容早已胸有成竹。这次他在抗日军政大学作的报告是《论持久战》。正值民族存亡之际,《论持久战》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能将高深复杂的问题言简意赅地向战士们充分表达出来,并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朱老总与贺老总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主席台上交谈。众所周知,毛主席在交谈中常用手势增补语言的魅力。当他与贺老总交谈时极有气势地伸出了两根手指,与自己的言语相配合。后面的朱老总认真地听着两人的交谈。贺老总非常赞同毛主席所说的。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总结了抗战15个月以来的斗争经验,并纠正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得全党全军团结一致争取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张拍摄于1939年的延安照片,记录下了毛主席与杨家岭附近农民亲切交谈的场景。画面中,毛主席和农民们都面带微笑,没有任何的架子,这正是他始终坚持的“到群众中去,时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当时蒋介石为了限制共产党的发展,派遣了很多特务潜入延安,试图破坏和刺杀。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毛主席仍然坚持经常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近距离倾听百姓的心声。</p><p class="ql-block">他深知共产党人的军队只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他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p> <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26日,周恩来、任弼时从莫斯科回到延安,这是在欢迎大会主席台上与毛主席合影。当晚,在延安中央党校广场召开延安各界人士和群众参加的欢迎大会。欢迎大会后,周恩来用共产国际赠送的一部十六毫米放映机亲自放映从苏联带回的影片。</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主席走在延安的大道上,探索着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1943年毛主席在枣园逗孩子李讷</p><p class="ql-block">李讷,毛主席的小女儿,1940年出生。她童年时期始终伴随父母左右,相较于其他子女,她的童年生活最为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照片里,3岁的李讷看似有些不悦。江青面带笑容抱着她,而毛主席则用手指逗弄小李讷,仿佛在逗趣:“看我这小丫头,脸都气红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毛主席点烟的经典照片。毛主席叼着根香烟,双手熟练地划根火柴。有人说毛主席吸的不是烟,是对革命事业的深谋远虑。毛主席不嗜酒但极好吸烟。他可以说是烟不离手。毛主席也曾戒过烟,但最终失败了。他认为工作太辛苦,不能不抽烟。即使,毛主席的烟瘾大得惊人,但他也有克制的时候。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却始终没有抽一根烟。他知道这次会议非同小可。他克制烟瘾,将全部精力集中于这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在延安的一张老照片,画面中他正发表着振奋人心的讲稿——《对日寇的最后一战》。</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毛主席双眼微笑中蕴含坚毅,透露出他誓要引领民众赢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的照片。此行危险重重,众人皆知。但为让人民早日安宁,毛主席凭借非凡勇气,从容不迫地参加了谈判。</p><p class="ql-block">照片里,主席笑容中蕴含着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对方诚意的一丝忧虑。</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时,因一件小事让蒋介石对其佩服不已。众做周知,毛主席曾是一位老资格的“烟民”。出人意料的是,在重庆谈判时,他却始终未抽一根烟。这对于一个烟瘾很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控制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谈判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一天要抽一听(50支装),但他知道我不抽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与精神不可小视啊!”</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总理三人在延安机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他们的合作起始于红军长征前,毛主席设计并制定总路线并担当思想工作,朱德总司令负责军队和战事,周总理负责路线的执行和实施,三人的默契合作,奠定了辉煌盛世的基础,致敬伟大的领袖,致敬伟大的三人组。</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教李讷识字</p><p class="ql-block">在镜头前,毛主席手执报纸,耐心教小李讷识字。6岁的李讷坐在父亲怀里,手捧小本,眉头紧蹙。对她而言,认字是个不小的挑战。</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眉宇间略带愁绪,嘴角却仍含着温和的微笑,这张照片生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充满耐心的慈父形象。</p> <p class="ql-block">1947年,毛主席在即将离开延安时,当地百姓赠送了他一块写有“人民救星”的匾,这是他们对他深深的敬仰和认可。</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延安生活了十几年,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得到了他们的真心接纳。照片中,毛主席穿着朴素,周围的群众亲切友好,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是我军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图为转战陕北前夕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转战陕北,毛主席一家子在佳县神泉堡。1947年9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移驻佳县神泉堡。在神泉堡期间,由于陕北和全国的战局都已经大有好转,毛主席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解放战争局势快速发展,面对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毛主席作出重要决策。</p> <p class="ql-block">1948年,解放战争反攻阶段,国民党军一败涂地,我军士气如虹。毛主席在西柏坡运筹帷幄,决战千里,革命的胜利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照片中,他轻松地躺在椅子上,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他的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给了大家莫大的信心。</p><p class="ql-block">照片展现毛主席身着旧布鞋,其旁椅子上则放置着一双待试穿的新布鞋,准备为主席更换。</p><p class="ql-block">毛主席阅读完书信后,正欲点燃手中的香烟。此刻,统战部秘书童小鹏捕捉到了这一幕,迅速按下了相机快门,记录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西柏坡居住了十个月,期间解放军在辽沈等战役中屡获胜利。面对镜头,主席的笑容中透露出欣慰,紧锁的眉头终于得以舒展。</p> <p class="ql-block">1949年,北京。毛泽东主席和毛英岸在香山的双清别墅!毛主席不仅是带领中国人民 “ 站起来了”的一代伟人,在家风、家教方面堪称典范。“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这是毛主席的“家风三原则”。</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在看解放军南京的胜利捷报。</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笑容最灿烂的一张照片,拍摄于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日,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屹立不倒,站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出人民万岁之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周总理检阅部队的瞬间,毛主席顺着周总理所指的方向看去,好像是发现了天安门广场上引人注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城楼检阅台,毛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依次站立,注目天安门广场上行进的方阵。</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新中国成立,共和国领袖带领东方巨人重新站立于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注定是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一天: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副主席和刘少奇副主席等四大领袖联袂出席开国大典,与新中国功勋和缔造者们、首都各界一百多万群众一同检阅新生力量,一起缅怀在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共同缅怀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致敬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毛主席与周总理,两位伟人最后一次谈话是在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当晚。 然而,很少人知道两位伟人人生中第一次见面的场景。1926年3月20日,因蒋介石逮捕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并计划对付共产党。当天晚上,多人齐聚李富春家里商量对策。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期间已与李富春夫妇相识,而李富春又是毛泽东的长沙老乡。当天晚上,当毛泽东来到这位老乡家时,28岁的周恩来也在这位好友家里。</p> <p class="ql-block">1951年李讷与毛主席在中南海散步</p><p class="ql-block">这一年,12岁的小女儿李讷常伴毛主席左右,他依旧时常将她带在身边,给予关爱与陪伴。</p><p class="ql-block">照片展现毛主席步履矫健,英姿飒爽。一旁的李讷身着少先队连衣裙,举手投足间,大家闺秀的风范悄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北京中南海,毛主席与女儿李讷在一起逗兔子。</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欣喜地的坐在藤椅上,目光柔和地注视着左手里的小白兔,女儿李讷则是兴奋地向父亲讲解着什么,更小心翼翼地揪着小兔子的耳朵……</p><p class="ql-block">那只小兔子似乎是从容淡定的样子,令毛主席与李讷开心地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女儿、侄子在新六所</p><p class="ql-block">生于领袖之家的李讷,并没有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太多来自于父亲的父爱,更没有太多团聚时的温馨画面……</p><p class="ql-block">作为领袖毛主席的子女,他和姐姐李敏、哥哥毛岸青能发自内心的理解这位父亲:他不仅仅是他们的父亲,但更是人民的领袖。</p><p class="ql-block">他们在短短的父子团聚时刻,能感受到毛主席给予的父爱,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幸福的、温暖的……</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幅珍贵画面,内心无比感动,为领袖的万丈豪情,为慈父的千种柔情。</p> <p class="ql-block">1953年毛主席与女儿李敏、李讷及侄儿毛远新在北京玉泉山游玩</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毛主席右手拉着毛远新,左手携着李讷,展现出一副朴素而亲切的家庭长辈形象。</p><p class="ql-block">毛远新是毛主席的侄子,因年幼时父亲去世。作为伯父的毛主席,见他年幼可怜,经常把毛远新带在身边,亲自教导。</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3年毛主席于海军军舰上所摄照片。照片中,站在主席前方的,乃是我国朝气蓬勃的海军战士。</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年轻战士们的脸上洋溢着难以遮掩的激动之情,能近距离目睹伟大领袖的风采,他们深感荣耀,觉得这是足以自豪一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毛主席亲切地与战士交谈,笑容温暖,流露出如同对待自己孩子般的关怀与殷切期望。</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0日,毛主席与陈叔通坐在午门城楼上。陈叔通将主席的一根竹杖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他应该非常欣赏这根竹杖。毛主席也对这根竹杖爱不释手。原来,这根拄杖是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期间所砍的。</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时,毛主席将这根竹杖带到北京。他并没有将这根拄杖搁置在一边,而是经常使用。因为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5月20日,毛主席就是用这根竹杖登上午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正与藏族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交谈。两人谈话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毛主席坐在大师的后面,问道:“佛教里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真的有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毛主席:“您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毛主席回道:“看不见。”大师又接着问道:“那您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毛主席听后笑道:“嗯,明白了,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观看芭蕾舞天鹅湖后与表演者们合</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苏联新西伯利亚国立模范歌剧芭蕾舞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芭蕾舞经典剧目《天鹅湖》,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令所有剧团成员没想到的是,她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于29日前往观看。</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表演结束后接见了全体芭蕾舞演员,盛赞他们的表演处处透露着艺术之美,毛主席也欣然接受了舞团赠送的纪念章。</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欣喜接受纪念章的这一幕被摄像师抓拍下来,并成为他的经典照片之一。</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毛主席还曾在北京观看了素有“古巴芭蕾教母”之称的阿丽西亚·阿隆索表演的芭蕾舞《吉赛尔》。</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正是广泛爱好百家剧种和舞蹈,并身体力行,将艺术融于生活,融于工作,将艺术的美好体现在军事指挥、战略构想以及诗词歌赋上,在四渡赤水、抗美援朝等战争上体现了高超的斗争艺术,更是在《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浪淘沙·北戴河》等经典诗词中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1949年建国后,新疆回到人民手中后,于田的库尔班·吐鲁木知道是毛主席带领着人民子弟兵使他过上了幸福生活,便萌生了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的想法。</p><p class="ql-block">用他的话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他心爱的小毛驴上路了。</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28日下午,75岁的库尔班·吐鲁木喜气洋洋地来到中南海,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库尔班激动地望着慈祥的领袖毛主席,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就这样,《库尔班·吐鲁木见到了毛主席》这张珍贵的照片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当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8年8月毛主席于河南农村考察的场景。夏日炎炎,他头戴草帽,心急如焚地赶往田间,展现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望着近一人高的田间作物,毛主席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始终将确保人民温饱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16日傍晚,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视察成都近郊的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他走到社员温大娘家里,坐下来亲切地与大娘拉起了家常。毛主席一直提倡不论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要走进群众,贴近群众。</p><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在视察途中在车站站台散步。毛主席一生只坐过两次飞机。远距离的外出视察大部分都是坐火车。毛主席工作繁忙,甚至将火车当做临时办公室在上面办公处理事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9年毛主席在二届代表大会接见人大代表时的照片。画面中,毛主席步伐稳健,同时鼓掌致意,表达热烈欢迎之情。</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笑容洋溢着真挚的喜悦,他极爱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群众相见,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25日,离开韶山老家已经三十二年的毛主席回到家乡。毛主席拄着拐杖前往父母的坟上祭拜。在上山祭拜的路上,毛主席看到了一个小放牛娃。小男孩正牵着一头老黄牛,并好奇地看着走在小道上的一行人。当毛主席走到小男孩身边时特意放慢了脚步,看向小男孩。小男孩也昂起头看着身材高大的毛主席。他并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这位老乡是谁。小男孩只是感到这位老乡很亲切,像自己的爷爷一样慈善。</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摄于1959年,展现的是毛主席回韶山时,在村民毛霞生家中做客的情景。</p><p class="ql-block">男主人赤脚与毛主席并肩抽烟,身后三位农村女性笑容满面,正与毛主席亲切地交谈着家常琐事。</p><p class="ql-block">此刻,毛主席笑容满面地与人交谈,那份和蔼可亲的模样,宛如我们身边的一位邻家长辈,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视察燕庄</p> <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视察燕庄</p> <p class="ql-block">主席一生热爱祖国山河,晚年曾三度登上庐山。此照摄于1961年,系其第二次登庐山时所拍。</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毛主席以微笑的眼神,仿佛在与壮丽山河进行着温馨的问候与交流,传递出深刻的情感联结。</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空军地空导弹兵“英雄营”全体指战员。这是我军历史上毛主席唯一一次接见一个建制营。此营正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他们在1964年6月6日的全军大比武中获得这一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二营组创建于1958年12月26日,而这一天恰好是毛主席65岁的生日。1959年10月7日,二营首战告捷,击落一架敌高空侦察机。之后,二营又连续击落敌高空侦察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5年毛主席重返井冈山的照片。晚年时,他常怀念井冈山,此次终于得偿所愿。</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毛主席面带微笑,眼神中带着追忆。他望着周遭熟悉的山峦,仿佛思绪飘回了井冈山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p> <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15日,13岁的小姑娘登上天安门城楼,激动地与毛主席握手。这样的际遇也使她成为那个年代万众瞩目的偶像。这名小姑娘名叫焦守云。她正是焦裕禄的女儿。她从小遵循父亲艰苦朴素的作风。镜头中焦守云穿着一件打补丁的褂子,这很有可能是她最好的一件衣服。许多人并不知道,焦守云还穿着一双旧布鞋。1973年,20岁的焦守云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党代表。北京奥运会时,焦守云成为开封市的奥运火炬手。</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张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照片深刻传达了时代的情感。这张照片捕捉了毛主席穿着军装,微笑着鼓掌的瞬间,展现了他极具亲和力的一面。照片中的毛主席面带微笑,眼神慈祥,虽身处权力的巅峰,但他显得如此自然、亲切,宛如一个关怀人民的父亲。此时的毛主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国家领导人,而是一位与人民心心相印的长者。</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红领巾映衬着主席身上的军装,颜色鲜艳,象征着那个时代的青春与理想。这张影像不仅定格了历史中的一个动人瞬间,也成了无数人心中对那个时代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张照片都深深地刻画着毛主席与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传递着他对民众的深情与关爱。那温暖的笑容仿佛照亮了历史的阴霾,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深刻的怀念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为美国黑人罗伯特·威廉姆斯签名。</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毛主席与周总理一起接见外宾。在与外宾交谈中,两位老人同时露出慈祥的微笑。毛主席穿着一身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舒适的老北京布鞋,周总理也穿着一身中山装,脚上穿一双凉皮鞋。</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后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标签。毛主席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即使在战争年代,毛主席也坚持不懈地读书。在延安时,他更是主张办学让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他自己坚持做表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极为罕见的照片。在中南海书房,毛主席亲切接见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这也是一位伟人与一位科学巨人的会面。科学巨人对伟人表现出仰慕之情,伟人对科学巨人表现出欣赏之意。两人同时伸出双手,四目相对,感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年轻人仰慕这位平易近人的伟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伟人欣赏年轻人,爱惜这样的国之栋梁。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全在青年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1974年5月,81岁高龄的伟人,亲切会见了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并饶有兴趣地向他请教物理学。</p><p class="ql-block">伟人问道:为何说对称是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问题,李政道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顺手拿起茶几上的本子与铅笔,然后让铅笔在本子上面来回滚动。</p><p class="ql-block">伟人心领神会,轻轻点头,脸上露出了会心地微笑!</p><p class="ql-block">李政道随后补充道:铅笔在滚动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但是就整体来说,这个动力学的过程也有对称性,对称是整个宇宙规律中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