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孔子评价臧武仲。在这一篇“宪问第十四”,孔子在前面第十二章“子路问成人”,曾经举过臧武仲的例子,说他有智慧,很机智,在这里却是对他的批评。这个话,它是有历史背景的。臧武仲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他有封邑,就是这里讲的防。“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防”是个地名,是臧武仲的食采邑,在山东。臧武仲曾经有一次被孟氏(这是个大夫)所批评,给他定了罪。结果,武仲就逃到了国外,叫邾的地方,这也是周朝末年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又从邾这个地方回到了鲁国的防邑,就是防这个地方。之后,他就派他同父异母的兄长送礼给鲁国的国君,求鲁国君姑且念他祖先的功勋,不要跟他计较,而且要为臧氏立后,以守其先人的祭祀。当时鲁君就立了他的异母兄弟,这个人叫臧为,武仲于是就把防邑交给了臧为。之后,这里讲的“求为后于鲁”就是为自己家立后,他把这个邑(自己的领地)给了他异母兄这一家以后,就自己跑到了齐国去。这么一个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武仲这里讲的,“以防求为后”,就是他占据防这个封地,要求鲁君给他立后。这个事孔子怎么评判?说“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虽然讲他没有构成要君之罪,“要”是要挟,他占据自己的领地要求鲁君给他立后。虽然别人没有说他是犯了要君之罪,可是孔子说我不信;也就是孔子心里,认为臧武仲已经犯了要君之罪。为什么?假如鲁君没有答应臧武仲请求,他有可能在自己的封地搞叛乱,所以孔子说这个话。孔子非常识人,对于臧武仲这样的评价,我们也能够相信。所以圣人评价这个人,看他的存心,虽然他没有进行叛乱,但是已经有这个心。没有这个事,就不能给他定罪,但是他有这个心,圣人就会批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就看到圣人非常重视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如果不能忠君,处处跟领导作对,甚至会要挟,那这个人迟早会有叛乱的行为出来。讲到忠,它是出自于八德,孝悌忠信的忠,忠离不开孝,忠臣出自于孝子之门。一个人能够对父母有孝心,他才能够真正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领导,所以儒家的教育非常重视孝道。忠,也是把对父母的孝心,移过来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领导、对自己的人民而已。那我们想要培养忠臣,最重要的提倡孝道。</p><p class="ql-block">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p><p class="ql-block">《论语集注》注释:要,平聲。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挾而求也。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請立後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請,則將據邑以叛,是要君也。范氏曰︰“要君者無上,罪之大者也。武仲之邑,受之於君。得罪出奔,則立後在君,非己所得專也。而據邑以請,由其好知而不好學也。”楊氏曰︰“武仲卑辭請後,其跡非要君者,而意實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誅意之法也。”</p><p class="ql-block">辜鸿铭先生翻译:孔子提到鲁国一位有权势的贵族臧武仲时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这个军事重镇,要求国君为自己家的领地指派继承人。尽管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但我根本不相信。”</p><p class="ql-block">《论语别栽》观点:臧武仲是鲁国的大夫,犯了罪自己逃出去。可是不肯放下权力,在防区上整兵振武,向鲁君要求,封他的儿孙永远做这个地方的首长。他用这个方法,取得这个位置。孔子说,他这样做,表面上虽然说是提出退让的要求,不说要挟,但是这不必骗人了,我是不相信的,他分明是用要挟取得富贵功名与政权。中国历史的藩镇祸国,都是同此一例的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