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国作家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5-2-1814:38北京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官方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期刊联手新媒体,如何营造有时代温度的文学朋友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年,可以说是传统文学期刊与新媒体传播深度融合的一年。从走进头部直播间创造销售奇迹,到期刊主编以身入局担当主播;从明星同款期刊促成热销,到文学新人走进直播间对话读者;再从期刊IP周边开发到AIGC短片新刊导读……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传统文学期刊成功吸引了流量,积攒了人气,提高了销售业绩,更焕发出青春朝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繁华热闹背后,我们不禁深思,纸质文学刊物作为刻有时代烙印的一种文化商品,它的境遇改变了多少?或主动或被动地拥抱了新媒体之后,对它最根本的文学内容生产是否起到正向作用?一个个新媒体矩阵如同一座座桥梁,连结起读者、编辑、作者、评论家等文学群体。上世纪承载最新文学思潮的纸质刊物,逐渐承担了传递时代体温、连结读者情谊和承载品牌价值等更多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采访过程中,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引发全社会热议,更是对文字工作者和编辑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热点、新局面,传统文学期刊编辑有何新看法,他们怎样回顾自己与新媒体“交手”的2024年,新的一年,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新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是个古老的行业,但文学从来都是时代的新声。无论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如何迭代,坚守与突破是始终不变的法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方位打造新媒体矩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增强期刊品牌辨识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打开微信公众号的登录首页,“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slogan赫然映入眼帘。罗伯特·琼斯在《品牌学》中提出,品牌创建现在已是世界上最有效的一种商业和文化力量,一个品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产品更加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近年来,随着文学不断跨界、“破圈”,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学期刊主编们意识到品牌建设之于期刊的重要性,“内容为王、渠道为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都能找到文学期刊的身影,多渠道的新媒体宣传不仅彰显刊物本身的内容定位,对期刊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与商业属性凸显起到了全方面、立体式的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年12月20日,《人民文学》杂志社联手“与辉同行”举办以“在文学的旷野里”为主题的文学直播活动。活动嘉宾均身着《人民文学》品牌文化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期刊不仅要传播作品,更要成为作者、读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这种新型的联系模式,让文学不再局限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单向互动,而是创造出一种多元、开放的交流生态。”去年,《人民文学》和“与辉同行”直播间的联动一度引发热议,《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表示,直播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条留言,都是读者对文学的回应。回顾2024年的两场直播,无论是邀请作家分享创作心路,还是将读者直接请进直播间,这种弱化传统带货逻辑、强化情感共鸣的“以情动人”的模式,不仅回归了文学初心,提升刊物销量,更通过与观众共情实现了读者召回和品牌覆盖面的扩大。“《人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发行者与接受者,变成了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展望刚刚开局的2025年,陈涛表示,“杂志还会举办专场直播,让更多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们近距离感受文学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3年11月15日,在《收获》原主编巴金诞辰纪念日这一天,钟红明开通了《收获》的微信公众号。无论出差还是出国,她都坚持每日推送,12年如一日,在她的坚持之下,刊物粉丝已达50万。关于微信公众号,现任《收获》执行主编的钟红明自有一套理念:不简单搬运纸质刊物的内容,而是对作家作品做更深的挖掘和阐释;在注重作品文学性的同时,也注重现代社会中读书人的阅读节奏和阅读心理。2024年,刊社加强了视频号的推送与直播,单条视频打开最多超过22万,直播单场超过3.6万人次。钟红明说,创刊于1957年的《收获》,承载了文学审美、叙事以及文学表达的一次次变化和实验,呈现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顶尖之作,是《收获》的追求,也是《收获》新媒体的底气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江南》2024年第五期AIGC宣传短片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年夏天,首个文学期刊导读AIGC短片在文学圈传开,这是《江南》尝试将文学和现代传播形态结合,通过AI技术生成跨艺术形式作品,探索文学与音乐、绘画的融合。虚拟角色名为“小青”“小白”,让人联系到杭州西湖边的白蛇与青蛇两姐妹,旗袍、小桥流水与亭台楼阁,短短几帧画面便让人心生对“江南”这个意象的向往。很多朋友问主编哲贵为什么要做这个AI短片,“我最初的设想,是让编辑部的编辑化身AI模型,做刊物导读。后来发现我们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做出来的视频简单粗糙,很难让人满意”,这才转换思路,跟专业团队合作,每期以短片形式展示,一期一个主题,将刊物里的重点内容转化成影像,实现互动。哲贵相信,这样可以“让更多读者以更新颖、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了解刊物所要呈现的内容和我们所要传递的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小说月报》杂志APP截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无数人的文学生活,都和它有关”,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小说月报》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与感情寄托。2025年,《小说月报》APP将全面启动,执行主编徐福伟介绍,开设杂志APP,一方面可以让文学期刊的内容通过数字平台到达更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满足随时随地阅读与互动的需求,“这是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小说月报》APP将成为整合百花社相关刊物的重要线上平台,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相互补充,传统小说与科幻小说互相赋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出版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资讯进入用户视野,太多新鲜事物和垂直内容吸引并分散着读者的注意力。作为传统文学期刊,一味追逐流量并非长期吸引用户的法宝,如何留住既有读者,又培养潜在用户?《花城》副主编杜小烨表示,“从单一的追逐流量驱动模式逐渐向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是文学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文学期刊在拓展读者群体之外,还需要注重自身IP形象的树立和价值的延伸,通过建设文学生态社区,增加用户黏性,利用流量推送机制让不同圈层的内容流动融合”。2024年,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邀请名家学者开展讲座、对谈、分享等系列精彩活动,并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知识分享平台,创造了新时代的文学与城市、城市与作家、作家与读者的连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十月》杂志小红书“作家人格”分组页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学期刊中,《十月》杂志不仅是最早一批入驻小红书的刊物,还建立起近150人的读者作者群,策划了“作家人格”“三分钟速读文学经典”“编辑和作家的日常”等年轻化的选题内容,全面拉近刊物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中国作家》于今年1月起推出AI宣传短片,以虚拟编辑形象串联起“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当期看点。同时,不少刊社开启多元化经营模式,《人民文学》的爆款“莫言同款”文化衫、新年手账、《我的大观园》书签等周边,《收获》2025年征订期间推出与《三联生活周刊》《读库》的联名帆布袋等,特色文创让阅读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此,“90后”编辑于文舲感慨,全世界都在发生变化,文学界作为世界中的一小部分,也在随之变化,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未来期刊与新媒体的互动,我觉得这不单纯是一个媒介转换的问题,更是我们的内容如何匹配时代情绪、介入时代情绪的问题。”在她看来,新媒体所谓的“热点”,热的是背后的“情绪”,要提炼出全社会能够共鸣的情绪点。“文学‘破圈’是好事,它让文学可以扩散到更广的人群中,我们也不应该拒绝这些新现象、新变化,只是我们要思考怎样‘破圈’,才能让文学得到的更多,失去的更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媒体反哺内容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旧传统亟待年轻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文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否也折射出它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传统的文学形态,包括我们熟知的文学报刊、文学媒体,享受红利的时代正在趋向于结束,或者至少是收缩。一方面,文学被其他媒介形式或者消费形式取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生了,现在随着网络、新媒体和数字化生活的日益发达,公众的注意力完全被更快捷、更新奇的信息、内容吸引到其他空间和领域;另一方面,文学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品质维护很薄弱,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随着各大文学期刊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积极实践,大家发现文学实际依然具有凝聚力与号召力,提升精品内容的竞争力,吸纳更多热爱文学的潜在读者,尤其是活跃于网络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各文学刊物的重要拓展方向,而积极建设当下年轻人聚集的社交空间,不失为一种打开格局的有效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花城杂志”小红书号于2022年开通,属于最早入驻该平台的文学期刊之一,第一条笔记便涨粉2000+,目前粉丝数达2.5万。除了常规的内容发布,杂志策划了多条网感丰富的笔记,例如:为纪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的《打工人的吐槽文学》,夏目漱石的猫奴日常,文学天团齐拜年……杜小烨认为,图像、视频、表情包、海报设计等等丰富多样的新媒体视效为文学期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情感化的视觉元素可以更深入地触动受众,加深品牌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去年5月,一位小红书博主发现青年演员于适随身携带的刊物有可能是《小说月报》并找官方账号确认时,刊物第一时间予以确认并官宣,小红书上的许多用户发起了购买“于适同款《小说月报》”的活动,从而促成当期刊物销售高潮的出现。较短时间内,各个线上平台销量激增,线下报刊亭也都被小红书博主们一抢而空。2022年11月《小说月报》开通B站账号,2023年5月正式入驻小红书,徐福伟表示,这次销售高潮的出现,正得益于《小说月报》在知识青年聚集的网络平台的提前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过去文学刊物的传播主要依赖纸质发行,受众范围有限,而这些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打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让文学能够轻松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互动性;另一方面也反哺文学内容的生产,为文学新人提供了更多展示机会,为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杂志编辑直接上小红书征稿,鼓舞了热爱文学的年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小说月报》视频号去年底的一场直播中,陈萨日娜、杜峤、顾骨等文学新人在平台崭露头角,许多文学期刊编辑观看直播后纷纷向他们约稿,青年写作者由此获得更多机会和快速成长,文学生态圈也被不断扩大与激活。《人民文学》首次直播当晚,据抖音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购买用户是年轻人。2024年春节后,陈涛个人注册了小红书账号,以编辑的身份在上面征稿,拓展了来稿渠道。“小红书上年轻读者多,作者也多,热情高,品质高,有针对性地到这里收稿,能够最大限度地筛选到好作品。就目前效果来看,这个工作没有白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曾在报刊做记者、后转型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江玉婷观察到,通过各种形式和读者交流,对文学创作者而言也是一个丰富视野的机会。“作家会知道读者喜欢自己作品的哪一个部分,也能更了解当下读者的心理状态。不是说让作家完全按照读者的建议调整写作,而是说作家可以把营销活动当做田野调查、取材的机会。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关键在于看待事情的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打开新的生存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亦是文学的本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去年元旦,《天涯》杂志主编林森首次尝试直播,他笑言后面的征订季从主编变身主播,一是为了解新的传播渠道,二是“能卖一点是一点”。对于文学刊物来说,销量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目前《天涯》的三场直播,并没有选择黄金时间段,而是在上班时间播;也没有下单链接,而是通过微店售出,但仍然带来了订阅量。据林森统计,至少每一场会有七八十份的直接下单量。“虽然并不多,但我们会慢慢做,尽可能多地吸纳长期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天涯》杂志主编林森担当主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林森看来,文学刊物并非主动拥抱新媒体,而是在被推着走,“文学行业的互联网转型,已经算很慢了”。对此,批评家刘大先也谈到,媒体之间彼此的互通互用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在科技加持之下,这种现象被放大了。在这个文化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原先的许多界别划分都失效了,文学参与到大众流行传播之中毋宁说是一种求生欲的驱使。我们应该拥抱这种变化,而不是抱残守缺。“那些行将消亡的东西是发展的进程,历史的脚步没有那么多怀旧的温情,有生命的文学永远不会死,只是可能不再以原来的面目出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媒体可以让刊物、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互相看到对方、互相增进了解,青年批评家张怡微在直播中才知道《少年新知》等新出现的文化类杂志,信息动态在线上达成了双向奔赴。然而,文学的复杂性和真正作用于精神生活的力量,无法通过简化的、直播式的语言传达,张怡微说,直播打开了一个空间,但未必是可持续方案,培养优质读者总是缓慢的、需要时间沉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对于刊物的发展方向,林森心里也有着自己的计划,“一家文学期刊的理念和风格,是在多年的塑造中慢慢形成的,不会说直播几场,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相信,文学期刊始终要保持个性,轻易地变化,也会被轻易淘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点击识别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收获》杂志周边冰箱贴,深受年轻读者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收获》重视新媒体,但钟红明也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宣传刊物的手段,将作家、期刊、读者、批评家连接起来,营造这个时代有温度的文学朋友圈。“对新媒体,不漠视,不夸大,保持清醒,真诚拥抱。同时,新媒体也是我们编辑自身继续学习和了解的途径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学和文学刊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型或“破圈”,都是在时代进程中基于发展需要的新改变,正如哲贵所说,纵观我们的文学,一直处在变革和进步之中,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变化和变革不一定带来伤害,选择更加合适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的本能,也是文学的本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编辑:刘 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审:张俊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审:王 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