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创皇帝制度的秦始皇,在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果断否决了丞相王绾的分封提议,全面接受廷尉李斯建议的郡县制度设计,把全国划分成36个郡,郡县制也正式登上封建王朝的历史舞台。那么,为什么否决王绾提议的分封制度?先秦时期,诸侯列国普遍采用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和有功之臣,被分封者称为诸侯王,分封的土地则称诸侯国,诸侯国又在领地内进行接续分封,依次分封卿大夫、士。也就是说,周天子只要管理好诸侯王,就可以管理好整个国家。那时候,面对落后的生产力,分封制的设计原理无疑是科学的,初衷也是进步的,甚至治理军队也都非常成功,但是治理国家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譬如周天子可以管理诸侯王,但却无法管理卿大夫,更无法管理最底层的士和戍卒。从而使天子极易被架空,也必然会架空,无法保证时刻都拥有足够威慑诸侯的军事力量。同时,分封制也无法有效集中力量,周天子虽然能制约诸侯王,诸侯王也有听命天子的义务,但诸侯王掌握着实际的军权,不仅天子无法高效调度诸侯,而且一旦外部力量强行插入,打破既有的政治平衡,诸侯就会“人心思动”,做出拂逆天子的事情。战国时代之所以群雄逐鹿、民不聊生,强者生存,弱者灭亡,其根源就是分封制度。诸侯国只有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生存下来,但终因权力难以集中而步履维艰。只有权力高度集中,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增加自己实力,保证自己生存,也使分封制改革迫在眉睫,更在诸侯列国的改革中,孕育了权力高度集中的郡县制。目睹诸侯割据乱象的秦始皇自然会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权力不被架空,从而执掌天下权力,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百姓也自然希望天下永久太平,永无战乱,意味着分封制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实现大一统的秦始皇,果断放弃了分封制,普遍推行商鞅创立的郡县制,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管理,是古代行政制度演变的进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都有力增强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那么,郡县制就一定比分封制更好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为什么推行郡县制的秦国反倒成为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其实,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用力过劲,求治过速,下药过猛,国家运转速度超过了百姓的承受底线,未等郡县制的优势体现出来,秦朝便自行走向了灭亡。多年后,缔造汉朝的刘邦分封七大异姓王,很快就发现分封制的弊端,后半生更是围绕解决这些弊端而劳神费脑,立即对那些功高盖主的异姓王大开杀戒,等到杀完了异姓王又转而大杀同姓王,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全部改为郡县制。因为,皇帝一旦丧失了绝对威信,割据势力便会相互讨伐,角逐天下,天下大乱,而郡县制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分封制有碍于皇权集中,郡县制全面替代分封制是客观必然。所以说,分封制不再符合国家治理的客观规律,郡县制才是众望所归的制度创新。</p><p class="ql-block">在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为了稳固秦朝的长期统治,秦始皇极力推进国家治理的全方位大一统,不仅“六王毕、四海一”的政治体制大一统,还要“书同文、车同轨”的经济文化大一统,甚至追求“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的精神信仰大一统。譬如,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普遍认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神灵只保佑当地的人民,也没必要祭祀那些不属自己地域的神灵,诸侯国因此建立了各自的祭祀和信仰。秦统六国后,致力于建立统一的祭祀秩序,确定了国家祭祀的基本格局,以关中秦国故地的神祗祭祀为主,同时兼顾六国神祗祭祀,努力把其整合成统一的祭祀体系。虽然秦朝国祚太短,精神信仰的大一统并没彻底完成,但也为中华民族统一的精神信仰奠定了基础。再譬如,把关东地区的豪杰全部搬迁到咸阳。那些被迫搬迁的所谓豪杰,类似当地的意见领袖,说话有人听,遇事有威望,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土地,也能直接支配依附土地的无数佃农,进而能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地方政策,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官府,甚至凌驾官府之上,所以朝廷任命的地方官想要坐稳,必须依靠这些所谓豪杰,甚至沦为这些人的政治傀儡。强行把这些地方豪杰迁往咸阳,刚刚占领的关东地区就会出现权力真空,可以扶持亲秦势力填补原有的权力结构,完成自己对基层的深度控制,同时大幅减少了这些地方豪杰的监控成本,也把大量的财富顺带带到了经济中心的咸阳,沦落成被秦朝连番收割的韭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