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处】资治通鉴秦纪二</p><p class="ql-block">【原文】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p><p class="ql-block">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p><p class="ql-block">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庭中。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杰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p><p class="ql-block">【译文】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也超过了五帝,决定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制发的命令称为“制书”,颁布的批示称为“诏书”,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同时,颁布制书说:“在君王逝世后,根据生前行为追加谥号的做法,可谓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从现在开始,废除给帝王设定谥号的制度。朕作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传承万世,无穷尽地传袭下去。”</p><p class="ql-block">不久,丞相王绾提出建议说:“燕、齐、楚三国的故地,距离咸阳太过遥远,不在那里设置诸侯王,恐怕难以有效镇抚,所以请求把各位皇子分封为偏远地区的诸侯王。”秦始皇遂把这项建议交给大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周武王虽然分封了很多子弟同族,但是伴随着血脉的传承,后代也越来越疏远,甚至相互攻击,犹如仇敌,即便是周天子也难以制止。现在,仰仗陛下的神灵实现了国家统一,如果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使用国家征收的赋税给予各位皇子和有功大臣丰厚的奖赏,就可以轻松实现有效控制,也不会让全国百姓对中央政府产生异心,这才是安定国家的根本方略。我认为,分封诸侯并不合适宜。”秦始皇说:“天下百姓吃尽了无休止战争的苦头,就是因为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王争纷不断。现在,依赖祖先的在天之灵,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假若再重新封侯建国,势必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战乱,即便想实现宁静、养息,恐怕也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廷尉的主张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随后,秦始皇帝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一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各司其职。不久,命令收缴了全国民间藏匿的兵器,集中运输到咸阳,毁坏熔炼后铸成了大钟、钟架,还有12个重达千石的铜人,放置在宫庭中,以表示祈求和平、不再战争。同时,统一了法制和度量衡,把分散在各地的12万户富豪迁徙到咸阳,让他们始终生活在朝廷的监控下。此外,在渭水南岸,统一设置祭祀祖先、神佛等宗庙场所,集中建设专供皇室娱乐悠闲的章台宫、上林苑。最重要的是,每征服一个国家,秦国就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建造一座同样的建筑,使南至渭水,自雍门向东,一直到泾水、渭水相交的地方,宫殿屋宇、天桥楼阁相连,也把俘获的各国美女、钟鼓乐器放置其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