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驾游|自驾,自主,自由,自在!自驾不仅是一种旅游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春節前後自駕廣西及沿途行程第17站~鹰潭. 龙虎山</p> <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鹰潭市. 龙虎山</p><p class="ql-block">住宿地址:潮漫酒店(龙虎山风景区游客中心店)</p><p class="ql-block">拍摄日期:2025年2月6日</p><p class="ql-block">制作日期:2025年2日19日</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同时,龙虎山是华夏道教第一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浸润着这座大山。使她成为华东无与伦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灿烂的道教文化和崖墓文化、极具科学研究和审美价值的世界级自然资源,二者由碧染如洗的泸溪河完美相连,呈现出龙虎山“此景只应天上有”的仙境风光。</p> <p class="ql-block">上午9.30左右进入游客中心,先乘坐观光车到正一观,然后改乘略小型观光车直达上清古镇。</p><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其发展渊源可追溯至唐武德8年,至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其中:</p><p class="ql-block">1、历史文化:上清古镇是道教72福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镇”,演绎了中国道教1900多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63代天师的传承与繁衍。此外,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于此弘扬佛法,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应天山创建象山精舍,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曾在此吟诗泼墨。</p><p class="ql-block">2、建筑风格:古镇中的古老道教建筑随处可见,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使古街特色鲜明。古街的路面几乎全部用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铺成,有的还排成太极或八卦状。</p><p class="ql-block">3、主要景点。长庆坊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留候家庙又称天师祖庙,内供祀着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至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浦的神位;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之所,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整个建筑按照八卦形状设计,古木参天,仙乐缥缈,楼台殿阁金碧辉煌;大上清宫是道教著名的宫观之一,历史上曾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上清古镇戏台是一座仿古戏台,它的建筑特色,采用仿古设计,与上清古镇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得益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古朴与庄重,展现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结构布局,通常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戏台的屋顶多为歇山顶,这种屋顶形式线条优美,庄重而典雅。屋脊中央可能会装饰有方天画戟等,两端则饰有鳌鱼等造型,寓意吉祥。文化功能,作为戏曲演出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内涵,当地及周边的戏曲剧团会在此登台表演,如赣剧等地方戏曲,让游客和当地居民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节目,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被尊为“祖天师”。他在东汉末年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并在上清古镇建立了道教祖庭。其后代世袭“张天师”名号,在上清古镇传承了一千九百余年。在上清古镇广场矗立张道陵的神像,体现了当地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与传承,也彰显了上清古镇作为道教正一派祖庭所在地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长庆坊为纪念金元时期医学家朱丹溪而建的庙宇。初建于元代,元六年,三十九代张天师张嗣成将上清关门口处的真人府迁到今长庆坊处建长庆殿,没多久又迁回现天师府位置。清雍正十一年,贵溪上清附近流行瘟疫,朱丹溪后人来此防治,瘟疫解除后,民众于雍正十二年建长庆殿祭祀朱丹溪。清代时,上清居民区划分为三坊,长庆坊即为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留侯家庙,又称天师家庙、天师祖庙,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道教祖庙。</p><p class="ql-block">一、历史渊源,始建与重修:留侯家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兴建,原名“真懿观”,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曾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改额“留侯家庙”。历史变迁:该庙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如清咸丰七年被兵燹后张氏族人合祖重建,民国二十九年再遇火,仅存正殿五间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曾作为上清镇手工作坊等场所,1998年恢复原名号留侯家庙。</p><p class="ql-block">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宗教价值:作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庙,是张天师家族祀神祭祖的圣地,也是历代天师尊宗敬祖、阐教演法的重要场所,在道教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2、历史价值:它是见证中国本土唯一宗教道教历史发展全过程的重大物证,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脉络、古代民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艺术、社会发展、民俗生活的宝贵资源。</p> <p class="ql-block">天师祖庙又称留侯家庙、天师家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旨敕建,初名为真懿观。历经明嘉靖、清雍正等朝代修缮,清咸丰七年被兵燹后张氏族人合祖重建,民国二十九年再遇火,仅存正殿五间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曾作为上清镇手工作坊等场所,1998年恢复原名号留侯家庙。</p> <p class="ql-block">晨钟的历史与天师祖庙同根同源:天师祖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晨钟也应在此时或之后不久出现。此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天师祖庙多次修葺,晨钟也在历史长河中见证着祖庙的兴衰,成为祖庙宗教仪式和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自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正一道后不断发展。在道教的宫观庙宇中,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功能,是通神、祈福、召集信众等的重要法器。天师祖庙作为道教正一派的重要场所,晨钟也是道教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体现着道教的信仰和仪式传统。</p> <p class="ql-block">暮鼓的历史起源与祖庙创建相关:天师祖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暮鼓应在此时或之后不久出现。从北宋到清朝,天师祖庙历经多次修葺、重建和火灾,暮鼓也随着祖庙的兴衰而存续,在元朝至清朝的多次修葺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在道教仪式中,暮鼓是重要的时间信号,标志着一天宗教活动的结束,道士们会在鼓声中进行晚课等修行,以敬神、诵经祈求神灵庇佑,体现对道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神灵的敬畏。鼓的声音有唤醒人心、通神达灵的象征意义。暮鼓敲响,寓意人们结束一天的活动后,要反思行为、去除杂念,回归内心宁静,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体现了道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最初位于关门口,元延祐六年(1319年),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将其迁到长庆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被朱元璋赐予白金修缮府第,进行了大规模扩建。</p><p class="ql-block">1、名称由来: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真君”,圣旨中称天师为“嗣汉天师”,天师府因此得名。民国时,63代天师张恩溥将“大真人府”改回“嗣汉天师府”。</p><p class="ql-block">2、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 整体布局: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依功能划分为前衙、中宫、后苑三部分,共五进院落,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着各种建筑。</p><p class="ql-block"> ● 主要建筑:府门宽18.9米,高10.35米,正门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正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匾。仪门位于府门内百余米的鹅卵石甬道正中。玄坛殿是历代天师登坛授箓旧地,为四合院式建筑,正殿奉祀赵公明、关羽、陶朱公等财神爷。法箓局是张天师掌管法箓的办事机构,与提举署均始建于明嘉靖五年。</p><p class="ql-block">3、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道教文化传承:作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天师府是历代天师传道演法的场所,传承了道教的教义、教理、科仪等,对道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 历史研究价值:天师府自北宋始建以来,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道教发展史以及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 艺术价值:天师府内保存了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品,这些作品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虎天下绝”石刻位于上清古镇汉天师府门前,是天师府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1、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龙虎天下绝”石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龙虎山作为道教发源地的重要地位以及天师府在道教中的崇高威望,体现了皇家对天师道学的肯定。</p><p class="ql-block">2、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 道教文化象征:“龙”“虎”在道教中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代表着阳刚之气、威严与力量,也象征着道法的神奇和玄妙,寓意着天师府所传承的道教文化具有超凡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 地理位置体现:龙虎山因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得名,“龙虎天下绝”石刻巧妙地将山名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突出了此地的独特性和唯一性。</p><p class="ql-block">3、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从艺术角度看,“龙虎天下绝”石刻的字体可能具有独特的书法风格,或古朴苍劲,或灵动飘逸,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刀法细腻,与天师府的古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历史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仪门是天师府位于府门内百余米的鹅卵石甬道正中,是进入天师府内院的重要通道。“仪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又表示“列仪迎送”,象征着天师府的威严与庄重,也体现了道教对礼仪规范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玄坛殿是天师府的重要建筑之一,是天师筑土为坛、讲经说法、祭祀天地的地方。现在的玄坛殿是1999年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位于汉天师府内,是整体建筑的一部分,与救苦殿、文昌殿等相邻。财神殿体现了道教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强调人们应通过正当、道德的方式获取财富,契合道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也反映了信众对财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祈福求财,是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救苦殿位于汉天师府玄坛殿的左配殿,与财神殿、文昌殿等相邻。救苦殿体现了道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教义精神,反映了信众对摆脱苦难、获得幸福安宁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文昌殿是一座承载着丰富道教文化内涵的殿宇,体现了道教对文化、学业和仕途的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功名的追求与向往,承载着信众希望通过供奉文昌帝君,祈求学业有成、仕途顺利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道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等的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原为天师教练弟子的“演法大厅”,1993年改建成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仁靖碑全称为《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静大真人张公碑》。碑文由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字体潇洒流畅,秀丽端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额有双龙戏珠纹样,座底为龟形刻样,形象生动,雕工细腻。碑身曾断裂,龟头龟尾毁坏,后经修补复原。195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新建碑亭一座,对其进行保护。整个石刻碑文阴阳两面共1639字,详尽记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家世、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等。</p> <p class="ql-block">万法宗坛在元朝时就已建成,是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明嘉靖五年重修,是龙虎山统领“三山符箓”“掌天下道教事”重要标志,也是嗣汉天师府作为道教祖庭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授箓院是正一道举行授箓活动的重要场所,始建与早期发展: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命设授箓院,宋代也有授箓院之设,宋元之后,道士授箓均在天师府进行。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此建天师家庙,后毁于战火。2007年重建,恢复旧制为授箓院。</p> <p class="ql-block">天师殿是天师私第中的三省堂,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三省堂(今天师殿)五间。天师殿曾作为历代天师的客厅、议事厅和举行重大法事活动的场所,见证了道教正一派的诸多重要历史时刻和传承发展。</p> <p class="ql-block">“永掌天下道教事”为明朝洪武初,朱元璋改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命张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它是明朝政府对张天师在道教中地位和权力的高度认可,象征着嗣汉天师府在全国道教事务中拥有统领和管理的权威,是天师道在明朝兴旺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大铜钟,此钟系四十代天师张嗣德于元朝十一年在杭州铸造而成。用赤金九千钟高一丈,中圈一丈八尺,钟唇厚十九分,加上龙头共重9999斤。朱夏中铭,方从义书丹。原存于大上清宫后移至天师府保护。</p> <p class="ql-block">“道尊牌坊”位于嗣汉天师府大门前,左右分别立着一对石麒麟,麒麟后墙壁上各嵌着两个黑底大白字,一面写着“道尊”,另一面写着“德贵”。“道尊”体现了道教对“道”的尊崇,“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代表着道教信仰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德贵”则强调了“德”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倡导人们通过积德行善、修身养性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乘上观光车返回正一观</p> <p class="ql-block">正一观是中国道教鼻祖张道陵在1900年前结炉炼丹的地方。这里原名“云锦山”,其山雄踞如削,自然生成的山纹,恰似一帘云锦。山顶上,成年有万千野鱼鹰在此盘旋。东汉永元初(公元89年),祖天师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至鄱阳,又溯信江而上,由双鹤引路,来到云锦山修道炼丹,“丹成而龙虎现”,这里便改名为龙虎山。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受父亲张鲁的嘱托,携印剑符箓自汉中回到龙虎山祖坛,建“天师草堂”祀祖天师于此。南唐保大八年(公元950年)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乔撰《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但早在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道士吴筠就曾经有“道士身披鱼鬣衣,白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徽”的诗句,证明早在唐代已经有庙。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建,赐额“演法观”,宋咸淳七年(1271),36代天师张宗演又新其殿宇,周方撰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奉敕重修并改额为“正一观”。万历七年(1579),朝廷遣太监杨辉督修,万历三十九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复修。明天启三年(1623)再修,礼部尚书施凤来有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又拨帑银,将玉皇殿改为楼,清嘉庆二十年(1815)第59代天师借帑银二万两,再次修复正一观,修葺后的建制为“正殿5间,重檐丹楹,彤壁玻璃瓦;东西周庑各10间,环以朱栏。玄坛殿3间,在东庑中;从祀殿3间在西庑中,仪门3间。阶下设钟楼二楼,凡殿、楼、门、庑、梁、栋俱饰彩绘。正门中额日“正一观”,皆朱漆铜沓冒。门外立幡杆二,正殿后楼房5间,通道全部砌巨石。丹房3间在大殿西,有楼房3间,左右披厢各一,皆备庖湢(即厨房、厕所、洗澡间)。门外,即炼丹岩,濯鼎池等古迹。清朝时,有庙田430亩,永免差傜。1949年前后,正一观不慎被焚,仅剩残垣。公元2000年重建,翌年竣工,为仿古歇山式建筑,其建制一依旧日制,但较前更为高大巍峨。原“七星池”改为“放生池”,正中祖师殿高15米,奉祖天师及其弟子王长、赵升神像。天师殿后为第二进院落,有玉皇楼,楼下祀玉皇大帝及金童、玉女;楼上祀西王母,另有“丹房”,奉太上老君及其弟子尹喜、徐甲神像,侧房内还有炼丹炉模型,整个正一观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古朴典雅,蔚为壮观。2005年9月,经江西省民族宗教局批准,正一观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2009年2月,在龙虎山道协领导下,成立正一观管委会,宗教活动全部恢复,香火道场更加旺盛,信士游人络绎不绝,天师祖庙再展新容。</p> <p class="ql-block">炼丹井位于正一观东北角、祖师殿左前方。它距今约1900余年,相传为祖天师张道陵在此结庐炼丹之时开凿,是祖天师炼丹取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离开正一观又乘观光车来到了无蚊村</p> <p class="ql-block">无蚊村原名许家村,是许真君的后裔聚居地,共有50来户人家200余人。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树木葱茏。村子依山傍水,地势内高外低,雨水顺势而下,村内无积水,村外泸溪活水不断,不利于蚊虫繁衍生息。其次,村里种植了大量的桉树、樟树等,这些树木散发出的气味对蚊虫有驱避作用。最后,附近的山洞里栖息着大量蝙蝠,它们捕食蚊虫,使村内保持清净。</p> <p class="ql-block">天师孝母坊,据悉,是张天师和母亲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无蚊村再次乘上观光车来到了桃花洲</p> <p class="ql-block">徒步先去了仙女岩</p> <p class="ql-block">竖状洞穴一一仙女岩</p><p class="ql-block">丹霞山体中发育有垂直节理,在长期的下渗水流冲刷溶蚀作用下,有时形成高度远大于宽度的直立洞穴称为竖状洞穴。仙女岩为一丹霞竖状洞穴地貌,是下跌的水流沿一走向330°的垂直张裂隙冲刷溶蚀而成,由于下跌水流冲刷能力下部较上部更强,就形成了上小下大竖状洞穴,又因其洞底发育成人字形悬沟,酷似女性阴部与臀部,故名。其美学价值为国内外丹霞地貌景观中绝无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绝景”。</p> <p class="ql-block">仙水岩崖墓群为古墓葬,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仙水岩崖墓群是我国现存崖墓最集口中的地区之一。在区内16座山峰的崖壁上共发现207座崖墓,绝大部分崖墓为春秋战国时期干越人墓葬,另有少量明代道士墓葬。</p><p class="ql-block">仙水岩崖墓群以年代久远、数量众多、位置险要、文物丰富著称,有着“天然考古博物馆”之誉,对于干越,百越族史的研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崖墓中出士的纺织工具和古筝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音乐史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p> <p class="ql-block">丹霞岩槽由一系列红色岩层组成,不同岩层软硬不一,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在长期流水冲刷、化学溶蚀作用下,软弱岩层或透镜体(主要有泥质岩、粉砂岩或粉砂质砂岩)易被侵蚀流失而形成槽形的洞穴,称为丹霞岩槽。在仙水岩丹覆岩槽中放置有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人棺木,成为龙虎山三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又折回来到飞云阁</p> <p class="ql-block">飞云阁位于仙水岩码头上游,在桃花洲附近,面临泸溪碧水,背靠禾岩。它又称蜚云阁,是龙虎山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佛事场所,始建于宋朝,1995年重修。</p><p class="ql-block">一、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飞云阁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双层庙宇建筑,主楼高16米,充分利用了天然洞穴等自然条件建造,体现了佛、道两教尊重自然、向往自然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二、内部景观</p><p class="ql-block"> ● 观音像:殿内塑有9米高的观音金身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 云居洞:北侧沿坡度为70度的七层云梯而上可达云居洞,洞内有梦床、卧佛等。</p><p class="ql-block">三、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飞云阁所在的崖壁上有众多气势磅礴的摩崖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栖”“鹤归留影”等,均为明嘉靖年间所刻,其中“玉壁凌空”四个正楷大字是明朝内阁首辅夏言的手笔。</p><p class="ql-block">四、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龙虎山悬棺表演的最佳观赏点之一,游客可以在此近距离观看精彩绝伦的升棺表演,感受古代悬棺安葬的神秘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升棺表演,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再现古代人们将棺材悬挂在崖壁上的过程。表演中,演员们会使用古老的工具和技巧,从百米高空通过绳索将棺木安放入崖壁洞穴内,在悬崖峭壁间翻转腾挪。</p> <p class="ql-block">丹霞红层-砂砾岩,龙虎山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河口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中,砾石大小不一,棱角分明,分选性、磨圆度差,砂砾间泥质、钙质胶结,反映当时是在干燥气候环境下、快速堆积 的结果。砂砾岩在后期断裂切割,流水侵蚀等作用下,岩石发生差异风化作用,沿崖壁上粗砾分布带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穴</p> <p class="ql-block">离开桃花洲后又乘上观光车抵达象鼻山东门,开启了高空栈道至浴仙池的徒步之旅,全程3.5公里,用了约1个小时30分钟,把一路上的景点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进入象鼻山东门,首先转入右边栈道,登上观象台,从右边眺望神奇的象鼻山。</p> <p class="ql-block">观象台。象鼻山属于丹霞地貌中石梁穿洞类景观,是由于山体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和雨水冲刷、剥蚀风化,形成约100米的石梁与竖状穿洞完美组合成的栩栩如生的巨型石象。整个山体就像一只目型石象在汲水,被称为“天下第一神象”,是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传说这只象是佛祖的坐骑,佛祖弘法来到龙虎山,普渡众生,祖天师张道陵以莲花宝座相赠,佛祖把坐骑回赠张天师。有一年大旱,这只大象为协助张天师祈雨,奋力吸取地下水缓解旱情,张天师感慨万分,把它点化成仙象山,供世人瞻仰。大自然鬼斧神工与神奇的传说体现了佛道二教和谐共处。大象在各个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吉祥、健康、长寿、幸福、平安、智慧、力量、财富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象鼻山,红色砂砾岩层受地壳抬升、节理切割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长条状石梁,其中部岩块受岩层面和两条垂直节理控制发生崩塌,因而造成中空。左侧山体似象身,局大雄伟;右侧残余石梁酷似大象鼻子,惟妙惟肖。整体造型好似一头饮泉大象,被誉为“天下第一神象”。</p> <p class="ql-block">返回东门后,有一条登山步道登上高空栈道,步行约十分钟就能到达东门观象台,这里是欣赏象鼻山全貌的绝佳位置,也是除栈道外另一个很好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单面山—仰首蛙,轻微倾斜地层的侵蚀通常造成非对称的山脊,称单面山。单面山是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体,山体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岩块沿裂隙崩塌而成,成为单面山的前坡,此山酷似一只抬头望天的青蛙,故名仰首蛙。</p> <p class="ql-block">丹霞石梁一雄獅回首,组成丹霞石梁的岩层软硬不一,由于差异风化形成内凹的扁平状水蚀岩槽和外凸的额状崖。此景酷似一头回首张望的雄狮,起伏有律的石梁地貌组成狮头、狮身,错落有致的水蚀岩槽、额状崖组合成其面部特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丹霞石柱-蜡烛峰,丹霞峰丛在长期的流水冲刷剥蚀及重力崩塌作用下,石峰间的谷地进一步扩大,是石峰根部不相连,丹霞峰从就变力丹霞峰林,若组成峰林的石峰呈柱状时称石柱。蜡烛峰是峰林中一相对孤立的石柱,其顶部呈火焰状锥形,平地拔起,四面如削,如蜡烛般高耸云天,故名。</p> <p class="ql-block">倾斜岩层,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构造运动影响后会发生倾斜,使得岩层面和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称为倾斜岩层。此处丹霞崖壁陡直,大型倾斜岩层清晰可见,蔚为壮观,走向155°,倾向80°,倾角20°。</p> <p class="ql-block">拍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p> <p class="ql-block">丹霞崖壁 -试剑石,由于地壳抬升,以红色石乐岩、砂岩为主的碎屑岩地层被抬升至流水侵蚀基准面之上,原始山体在抬升过程中产生一条走向为190°的垂直节理,右侧岩块沿着节理面发生重力崩塌坠落于山麓,在原始山体留下陡立的节理面,露出了红色的丹霞崖壁。民间传说张天师为试手 中宝剑锋利,一剑把此山劈开,故名“试剑石”。</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属于障谷的一种类型。障谷沿着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侵蚀、风化溶蚀、重力崩塌等作用后,节理、裂隙 逐渐延伸扩大,将山体切穿时则成为一线天。此处一线天长约35m,宽约1.5m,深约30m,走向215°。两侧崖壁陡立,崖壁间仅能容两三人平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垂直节理,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破裂时,就形成了破裂。在断裂面的两侧岩石没有发生相对位移时,称为节理。节理面与水平面相垂直者,又称垂直节理。沿着节理面,经流水冲刷侵蚀后会形成较大裂隙。龙虎山正是由于在原始山体中发育了大量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裂隙,才使得后期的流水冲刷、风化剥蚀和崩塌后退作用得以进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景观。</p> <p class="ql-block">竖状洞穴—小仙女岩,在家丹霞崖壁上,垂直节理或裂隙通过的地方,岩石一般较为破碎。水流沿着裂隙面下渗冲刷,加上风化溶蚀作用,从而将破碎的岩屑带走,形成长轴近于直立,长度远大于宽度和深度的凹槽、凹坑,称为竖状洞穴。此处的竖状洞穴与泸溪河边的天下第一绝景“仙女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之相比,整体形态稍小而已。大自然鬼斧神工,令人称奇叫绝,美其名曰“小仙女岩”。</p> <p class="ql-block">巷谷,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岩层产生断裂,流水沿断裂冲刷、侵蚀形成壁坡陡直,深度远大宽度的谷地,称障谷。跟据障谷延伸连通情况可分为巷谷和一线天,当山体未被切穿时,称为巷谷;切穿者称为一线天。此巷谷深约50米。</p> <p class="ql-block">孤峰残丘,地貌的形成发展受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和时间的影响,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地表较快深切的幼年期一地形逐渐复杂多样化的壮年期一漫长的准平原化的老年期。老年期丹霞地貌以孤峰残丘、准平原化特征主。孤峰残丘是由于坚硬的厚层状砂砾岩山体,经过流水冲刷侵蚀、风化剥落、坍塌后退的长期作用,是的山体逐渐缩小,形成了低矮的浑圆状石块。</p> <p class="ql-block">扁平状洞穴,古墙遗迹,坚硬的厚层状砂砾岩夹多层软弱岩层(钓泥质细砂岩,粉砂岩),在水流侵蚀,溶蚀风化和岩块崩塌的综合作用下,沿软弱岩层长期向内掏进加深,从而形成顺层状的巨大扁平状洞穴。洞身总体受软岩层的控制,洞顶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呈平缓拱状,洞底较平坦。在洞底、洞口常见崩塌岩块、岩屑、岩片堆积。此洞穴长约7m,宽约3m,能容纳20人左右。当地民间传说此洞穴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转战江西时的秘密指挥所,洞穴外侧的土墙亦是当时所筑,墙上留有炮眼。</p> <p class="ql-block">正断层,岩石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破裂时,就形成了断裂。在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了相对位移时,称为断层。上盘岩块相对向下滑动,下盘相对向上滑动的断层,称为正断层。龙虎山丹霞地貌景区受构造抬升作用影响,多产生正断层。</p> <p class="ql-block">浴仙池的池水清澈,宛如碧玉,周围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仿佛仙境。</p> <p class="ql-block">从栈道上走下来之后,就在浴仙池出口,坐上景区的观光车回到到龙虎山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幻之旅</p><p class="ql-block">在尘世的喧嚣中久居,那颗渴望远方的心愈发炽热。听闻龙虎山融合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与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怀揣着无尽憧憬,我踏上了这趟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刚踏入龙虎山景区,连绵的丹霞峰林便如同一幅雄浑壮阔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峰林连绵,在阳光的轻抚下,赤壁丹崖闪耀着迷人的光泽,红得夺目,仿佛大地被点燃了热情的火焰。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孤峰高耸,直插云霄,好似在向苍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有的峰峦簇拥,宛如一个个巨人在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穿梭于峰林之间,近距离触摸这些历经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岩石。它们的纹理犹如岁月镌刻的痕迹,每一道褶皱、每一处凹陷都在讲述着地质变迁的故事。丹霞洞穴星罗棋布,或深幽静谧,仿佛藏着古老的秘密;或豁然开朗,成为飞鸟与松鼠的栖息之所。这些洞穴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道教文化的孕育之地。</p><p class="ql-block">龙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天师府,这座被誉为“南国第一家”的道教祖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踏入天师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门旁的石狮子威风凛凛,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步入府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三清殿内,香烟袅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塑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世间万物。在这里,我有幸观看了一场道士们举行的法事。他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口中吟诵着古老的经文,声音抑扬顿挫,在殿宇间回荡。一招一式,皆遵循着千年传承的道教仪轨,让人不禁感叹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走出天师府,我来到了上清古镇。古镇依泸溪河而建,宁静祥和。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如镜,蜿蜒于古色古香的民居之间。街边店铺林立,售卖着各类道教纪念品、特色小吃与传统手工艺品。我走进一家小店,店主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道教信物,从蕴含祈福寓意的道符,到象征阴阳平衡的八卦镜,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让我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沿着泸溪河泛舟而下,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丹霞奇峰,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船上,听着船工讲述着龙虎山的传说故事,其中大多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比如,关于张天师在此炼丹修道、降妖除魔的传说,更是为这片山水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而最让我心驰神往的,当属崖壁悬棺奇观。泸溪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洞穴,棺木就安置其中,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朽。站在河边仰望,心中满是疑惑与震撼。这些棺木究竟是如何被放置到如此高的悬崖之上的?古代的匠人们又为何要选择这样独特的安葬方式?在景区安排的悬棺表演中,表演者们利用绳索、滑轮等工具,模拟古人放置悬棺的过程,惊险刺激的动作引得游客们阵阵惊呼。虽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性的演示,但也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敬佩。</p><p class="ql-block">龙虎山之行,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感受了道教文化的深邃,惊叹于崖壁悬棺的神秘。当我踏上归途,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丹山碧水、悠悠道韵和高悬崖壁的棺木。龙虎山,这座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宝藏之地,无疑已成为我心中最难忘的旅行记忆,期待未来还有机会再次探寻它的无尽奥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