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东桥村•青草湾</b></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6日我们在攀登九华山后山展旗峰的路上,经过青草湾,在这山峦叠嶂间,一座古老的石砌建筑静静伫立,那便是天柱馆。清晨的阳光洒下,为这座古朴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让它显得格外庄重。我站在路边的晒场上,望着天柱馆,仿佛能听到它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岁月的沉淀,有历史的沧桑,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天柱峰又名天柱仙踪</b></p> <p class="ql-block">山村的道路蜿蜒曲折,路边的房子和树木像是天柱馆的忠实守护者。我们登山经过这里,走在青草湾的这条路上,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偶尔有行人从我身边走过,他们或许和我一样,被这山间的美景所吸引,也被天柱馆那独特的魅力所折服。这里的一切都与天柱馆紧密相连,仿佛天柱馆是这山村的灵魂所在,而周围的景色则是它的外衣,共同构成了这一片令人陶醉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青草湾通道</b></p> <p class="ql-block">天柱馆在山峦的环抱下,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日出日落,目睹了四季的更迭变换。那古老的石墙,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石头都像是一个音符,共同奏响了一曲悠扬的历史之歌。我静静地站在它的面前,心中满是对它的敬畏与敬仰。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人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天柱馆的低语,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天柱馆</b></p> <p class="ql-block">天柱书馆 又称“天柱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青峭湾。青峭湾,当地人称“草湾”。四面峭壁,天然盆地,海拔700-800米。东与南面河为界,南接将军村岗头,西南止沙弥庵,北抵翠峰三道河。西北至净居寺石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住有东桥村青草湾村民组十几户人家,林木掩映,泉水顺着剖开的茅竹汩汩流进院圃。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居,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呈八字形,门额石刻楷书”天柱馆”,上联小字”民国戊寅重建”,下联小字”族裔玉藻谨书”。这就是重修的明代天柱书馆。青阳学者施达(1573-1636)字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酷爱天柱山水,于明泰昌元年(1620)来此隐居,始建”天柱书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长达17年。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白藩、沈之夏等都出自他门下。他曾撰门联:“除夕酌金樽,与父老共谈风月;星桥开铁锁,任儿童大放花灯。”惜已无遗迹。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青阳名士施玉藻隐居天柱峰下,与乡里同仁重修书堂,改称“天柱馆”,门额即为其所题。今尚存重修天柱馆残碑一块。据“天柱馆”住户黄姓老人说,书馆正厅鼓壁上原供有施达的牌位和画像,文化大革命时为防止“破四旧”的破坏,他特地蒙上一层木板。至今尚未揭开,但这一文物无疑得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施达在天柱峰下讲学授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由天柱馆北行,翠峰盆地周圆,翠峰寺坐落其中央,光绪二十二年(1896),近代高僧月霞法师来到翠峰寺,1898年便在新修的翠峰寺,开办了“华严道场”(佛教大学)进行僧伽教育,培养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名僧心坚等一批僧伽人才。从此,翠峰一带“殿宇渐兴,香烛永耀”,成为朝山求学者的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说完天柱馆,继续我们的登山之旅:向展旗峰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