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法教学中,但凡讲授篆书,没有谁能绕开《峄山碑》的。《峄山碑》,作为篆书的经典之作,篆书发展的基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让历代众多书家沉醉不已。</p><p class="ql-block"> 《峄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后半部分《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四字韵文,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我学习书法接触篆书比较迟,大约十二三年前,有道友提醒我,习书没有不涉篆的,书法因涉篆而生古意,因篆书用笔而厚重。当我初次接触《峄山碑》,便被其线条的圆润流畅所吸引。那笔画粗细均匀,藏头护尾,宛如玉箸,婉转遒劲。每一笔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在临写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秦朝工匠们的专注与虔诚,他们用手中的刻刀,赋予了这些线条生命与灵魂。</p><p class="ql-block"> 《峄山碑》结构对称均衡,字形端庄规整,重心稳定,上下左右对称,具有很强的秩序感。这种对称之美,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峄山碑》的结构仿佛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心生安宁。临写时,我需全神贯注,稍有偏差,便会破坏这份和谐的美感。《峄山碑》空间分布均匀,字内空间和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安排十分均匀,给人以整齐和谐的美感。这均匀的空间布局,犹如繁星点缀的夜空,每一颗星都有其恰到好处的位置,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在临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尽的韵味,让每一个字都充满张力。注重结构对称,是书写《峄山碑》的关键。我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循对称原则,保证字形的规整和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克制与平衡,明白了在规则之中寻求自由的真谛。每次通临《峄山碑》时,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秦始皇一同巡游,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的一笔一划,每个字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书法修练者临写《峄山碑》能从技法精进、审美提升与心性修养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峄山碑》作为小篆典范,其线条“如棉裹铁”,藏锋起笔、中锋行笔的技法要求严格。临习者需以均匀力度控制线条粗细,尤其注重弧线转折的流畅性与力度平衡,避免偏锋或破锋,以此强化对毛笔的掌控能力。《峄山碑》的法度严谨与简约庄重,让临习者得以贴近秦代“书同文”的审美理想,感悟篆书“婉而通”的艺术特质,进而理解篆隶楷行草各体的源流关系。有些书家将碑刻的金石气转化为纸墨表现,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构篆书形式,通过墨色浓淡、章法虚实的变化,赋予传统碑帖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代在发展,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创新。近代篆书的临创发展趋势,为《峄山碑》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书法家们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理解,使篆书焕发出新的生机。有的书法家在笔法上进行创新,使线条更加富有变化,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的在结构上进行突破,打破传统的对称格局,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但无论如何创新,《峄山碑》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始终不变,那就是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书法,尤其是篆书,因识读困难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我的办法是先从常用字着手,从《说文解字》的偏旁部首开始,边临、边读,日积月累。渐进式掌握540个部首,力求识读1000余个单字。我坚信,只要坚守初心,不断地传承,《峄山碑》的魅力必将永远流传下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中华儿女心灵的寄托。对于初次接触《峄山碑》的书法爱好者,可以从描红开始,选好笔,最好是兼毫;用好纸,湮墨的,半生宣。端坐、悬腕,凝神静气,每天描100字左右,坚持三个月。恭喜你,《峄山碑》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当你再次提起笔,对临习《峄山碑》时,你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因有《峄山碑》的陪伴而变得充实而美好。如能再坚持三年、五年,你自然会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峄山碑》的真谛,去传承她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书法篆书学习,我将如此践行下去。</p><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0二五年二月十九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