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平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境内,在卢沟桥东,与桥相距百余米,是一座桥头堡,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是明、清时期军事专用的卫城。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00m,南北宽320.00m,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城墙高7.18m。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碎石筑实,外面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膝望孔、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威严门”。</p><p class="ql-block">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同时也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的顺治门牌楼位于宛平城的东门,是宛平城的主要入口之一。顺治门牌楼是宛平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顺治门牌楼始建于明末,最初由崇祯皇帝命名,称为“顺治门”。其名字寓意“大明顺治永昌”,象征着明朝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顺治门牌楼悬挂于门楼下边、门洞之上,西边还有“永昌门”,寓意“大明顺治永昌”。</p><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顺治门牌楼见证了许多重要事件。1937年7月7日,日军在这里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的顺治门入口牌楼的背面,游客参观与游览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威严门是宛平城的一部分,宛平城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内街10号,距市中心约15km,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城墙为明清时期风貌,保存基本完好,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分别为“威严门”、“镇安门”、“端门”和“拱极门”,其中,威严门是宛平城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宽阔的北京市永定河(卢定河)</p> <p class="ql-block">永定河上游的铁路是丰沙铁路。丰沙铁路是连接北京丰台区和河北怀来县沙城镇的铁路线,全长106km,是继京包铁路之后从北京去往沙城、张家口的第二条通道,也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之一。丰沙铁路于1955年11月交付运营,避开原京张铁路关沟段33‰大坡道,是当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认为较好的路线,但因造价较高而被迫放弃。</p><p class="ql-block">丰沙铁路在永定河上有一座著名的桥梁——永定河七号桥,又称丰沙线七号桥,是中国目前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铁路拱桥,全长217.98m,主跨为一孔150m的中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这座桥于1960年开工,1966年竣工通车。</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12.20m,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0m,宽9.30m,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0Cm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奇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北京市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卢沟桥(含宛平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卢沟晓月碑通高4.52m,碑身高3.66m、宽1.27m、厚0.84m,两侧及四边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为凸起的半圆雕。碑首为宝盖顶,满身雕刻有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上冠圆形宝顶,碑正面为乾隆帝书“卢沟晓月”4字,碑阴刻乾隆帝书卢沟桥诗。基台用石砌成,周铺阶条石。基台四周立汉白玉雕龙石柱4根,石柱高3.83m,直径达0.46m,柱上雕刻盘龙、波涛、山石、云海等。龙柱顶上安龙门雀替、垫板和额枋。龙门雀替当中相连,外刻仿古蟠虺纹。原有碑亭,已毁,只存石质框架。</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出自康熙四十年(1698年)十一月御笔《察永定河诗》,内容为“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乾,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加上龟座,总高度达到了5.78m,是现存四组碑中最高的。碑身高4.53m,宽1.17m,厚0.57m,碑首是双龙纹顶脊。碑文是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御笔,记录了康熙七年因河水泛滥冲毁桥东部分桥体,进行修缮的情况。此碑此面也是一篇文章,是康熙皇帝写的,汉文满文分刻。</p><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是:</p><p class="ql-block">《卢沟桥碑文》:朕惟国家定鼎于燕,河山拱卫,桑干之水,发源于大同府之天池,伏流马邑,自西山建瓴而下,环绕畿南,流通于海,此万国朝宗要津也。自金明昌年间卢沟建桥伊始,历元与明,屡溃屡修。朕御极之七年,岁在戊申(1668年),秋霖泛溢(秋季),桥之东北,水啮而圮者,十有二丈,所司奏闻,乃命工部侍郎罗多等鸠工督造,挑浚以疏水势,复架木以通行人, 然后庀石为梁,整顿如旧。自此万国梯航及民间之往来者,咸不病涉,实藉河伯之灵,丕慰通济之怀,盖万世永赖焉。爰勒丰碑,用垂不朽。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不平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首先,自然侵蚀是导致桥面不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卢沟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经过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自然的侵蚀如日晒、雨淋、风吹、霜冻等不断作用于桥体。雨水的冲刷会逐渐磨损石头表面,冬季的冻融循环也会使石头产生细微的裂缝和破损,久而久之就使得桥面变得凹凸不平。</p><p class="ql-block">其次,人类活动对桥面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卢沟桥在历史上一直是交通要道,承载了无数的行人、车马往来。尤其是在古代战争和运输频繁的时期,大量的辎重车辆通过,对桥面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长期的重压使得石头逐渐变形、凹陷。</p><p class="ql-block">此外,历史上的战争也对卢沟桥桥面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激烈的战斗使得卢沟桥遭受了炮火的轰炸和武器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桥面石头的破损程度。</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卢沟桥这么坚固,卢沟桥的坚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独特的构造设计:卢沟桥采用了石造联拱的设计,这种构造原理在数学上得到了应用,使得桥梁结构非常稳固。此外,桥墩和基座的设计也非常巧妙,使用了“石造联拱”、“铁银锭榫”和“斩龙剑”等创举,进一步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之所以坚固,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构造和材料选择。高质量的材料使用:卢沟桥的桥体全部采用石结构,关键部位用银锭铁榫连接,这种材料和连接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桥梁的承载能力。桥下河床铺设了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使得桥梁十分坚实稳固。</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这条河流因季节性洪水频繁,对桥梁的稳固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卢沟桥的修建不仅是为了满足交通需求,更是为了应对频繁的水患。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求桥梁必须具备极高的稳固性和耐久性。</p><p class="ql-block">历史维护和加固:自建成以来,卢沟桥经历了多次修葺和加固。明代、清代都对桥梁进行了维护,保持了其原有的结构和设计,确保了桥梁的长期使用。</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卢沟桥在历经八百余年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泸沟桥桥面护栏上的石狮数量和特征:泸定桥桥面护栏上共有约500个石雕狮子,这些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些石狮不仅装饰了桥梁,还象征着守护和吉祥。</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m,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p> <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卢沟桥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横跨于永定河之上,承载着悠悠岁月与厚重记忆。而这座桥上那一群看似静静伫立、纹丝不动的石狮子,却以 “数不清” 的奇特声名,引得无数人好奇探寻,困惑了一代又一代,历经数百年依旧是未解的谜题。</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两侧护栏的石狮槢槢如生</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两侧护栏的石狮如生而猛虎</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两侧护栏石狮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两侧护栏石狮火眼金睛</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护栏之石狮象征着守护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护栏石狮显视出母爱之伟大</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石狮正在眺瞰着远方</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护栏石狮与相邻间石狮两两相对</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护栏石狮正在注视着卢沟桥桥面</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护栏石狮正在闭目养神</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桥面上的护栏石狮之母狮抚弄幼狮</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内街101号,</p><p class="ql-block">距市中心约15km,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文物共30098件/套(截至2022年末),其中一级藏品达百余件/套。</p><p class="ql-block">文物藏品以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相关实物为主,同时也收藏日本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来侵略和占领台湾的各类文物,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历史侧面。</p> <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7月8日凌晨2时,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防止事态扩大,与日方商定,双方派员前往调查;凌晨4时50分,日军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强占宛平东北沙岗,打响攻城第一枪;同一天内,日军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英勇抵抗;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7月11日起,日军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p><p class="ql-block">7月28日,日军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发起猛烈攻击,经过5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国守军伤亡2000余人,北平沦陷。</p><p class="ql-block">9月22日,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正式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日本人攻占北平,硝烟四起,满目疮痍。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全面抗战爆发。</p><p class="ql-block">经过宛平城,来到卢沟桥上,被桥上形态各异的石狮震撼了。桥上有500多个大小石狮,雕刻精美,形态各异,十分壮观。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历经风雨,依然保持完好。</p><p class="ql-block">桥头还有卢沟晓月、华表碑刻等景观。卢沟桥是一座英雄之桥,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p> <p class="ql-block">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p><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12日</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即全国抗战的开始。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先后投下两颗原子弹。中国敌后战场展开全面大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向盟国签字投降,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被日军侵占达50年之久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回到祖国怀抱。</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头,战士们高喊:“与此桥共存亡”!</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与日冦进行欲血奋战</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桥头筑起沙包与日寇进行激战</p> <p class="ql-block">英勇的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桥面与日冦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激烈战斗</p> <p class="ql-block">中国哨兵站在卢沟桥,石狮雕像傍站岗放哨</p> <p class="ql-block">具有悠久的历史,宏伟壮观的卢沟桥之雄姿</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开枪对日冦还击</p> <p class="ql-block">日军暴行,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迫害和摧残,对中国不设防城市和大量非军事目标进行狂轰滥炸,残酷虐杀战俘,强制奴役劳工,强征“慰安妇”,实施细菌战和化学战,在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推行奴化教育,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控制中国的工矿,交通、农业、金融、贸易等经济命脉,掠夺中国经济和文化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现代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日冦的侵华战争残忍而狂妄,在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死难同胞300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抗战风火燃烧至全国各地,地道战是军民团结抗战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明朝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平型关城呈正方型,周长约一公里,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上刻有“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关隘,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的大门位于平型关城池的南侧,门洞用券状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00m,宽2.70m,墙厚2.70m。尽管现在的关楼已经不复存在,但门额上仍然可以看到“平型岭”三个字的扁额,两侧的岭上还有明长城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上的古代遗迹,平型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的发生地。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由国民政府的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和林彪指挥,是中国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的重要战役之一。</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当时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了城堡。平型关在历史上一直是戍守之地,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它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尽管关楼已毁,但城内仍可见“平型岭”的匾额,南北两侧的山岭上还有明长城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抗日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战役发生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成功伏击了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景区区域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115师平型关指挥所遗址位于灵丘县白崖台乡蔡家峪、小寨及关沟一带,是平型关战役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该指挥所遗址地处险要地势,两边高山陡崖如削,公路蜿蜒盘绕其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115师平型关指挥所附近的地形地貌</p> <p class="ql-block">115师平型关战役指挥所附近的凉亭被称为观景亭。这个观景亭位于乔沟东南1.5公里的一个小山头上,从这里可以观察到整个乔沟敌我双方的战斗情况。</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型关战役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公布,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乔沟一带。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乔沟一带设伏,成功伏击了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是一条古老而狭窄的沟状通道,过去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而今已废弃,旁边的高处另修了公路。沟口修成了广场,有多幅大型浮雕介绍平型关战役的过程。沟顶公路边立有黑色花岗石碑,上书“平型关战役主要作战区,乔沟,灵丘县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七年九月”。乔沟附近有一座老爷庙,庙后的山梁上也有石碑,写着“平型关战役争夺焦点,老爷庙梁”。距离乔沟几公里以外的山坡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如今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乔沟长约5km,地势险要,沟深10米到一百多米,一侧是平型岭,另一侧有古长城,周边山峦绵延、沟深崖峭。这种地形非常适合打伏击战,八路军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击败了日军。</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这里取得对日本侵略者首战的胜利,歼灭敌坂垣师团一千余人,缴获大批军用辎重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p> <p class="ql-block">林彪在平型关大捷中担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并指挥了这次战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首次在正面战场与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战役。</p> <p class="ql-block">1937年,红军改名八路军后,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取得了八路军成立后的第一次战役大捷。</p> <p class="ql-block">参加平型关战斗的八路军第115师有第343旅两个团、第344旅一个团约6000人(当时八路军每师两旅,每旅两团)。进入第115师伏击圈的日军部队有两部分,即新庄淳中佐率领的第六兵站汽车队约500余人,桥本中佐临时指挥的辎重大车队近600人。进入伏击圈的日军被压缩包围在两山之间的山谷里,因为两支日军是汽车队和辎重大车队,因而不全是战斗人员,但仍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敌我双方激战6小时才解决战斗。</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685团、686团和687团在乔沟一线设伏,成功伏击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一部及辎重车队,取得了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首战大捷。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和信心,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册上谱写了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战斗结束后,附近的村民们纷纷自发前来,协助搬运我军在战斗中缴获的丰富战利品,其中就包括一份珍贵的日军军用地图,这份地图的左侧还特别题写了周恩来的字迹,这一细节不仅彰显了我军与当地民众的深厚情谊,也进一步证明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前言,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9月25日,初上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防守晋东北内长城要隘平型关,阻止日军南犯太原,在乔沟一线伏末日军一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题,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遗址中的乔沟是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与日军进行战斗的主要战场。 乔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的白崖台乡,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之一。乔沟地处灵丘到代县盆地的交通要道上,地势险要,山高谷深,这种地形对日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使得他们措手不及。</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km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党旗及党徽</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红旗高高飘扬</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周边红旗迎风招展</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周边插满红旗迎接各方宾客到访参观</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之军号吹响之祟山峻岭</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115师八路军奋勇歼冦之雕像</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参战主要将领包括林彪、聂荣臻、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p><p class="ql-block">林彪:八路军第115师师长,负责具体指挥平型关战斗。</p><p class="ql-block">聂荣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协助林彪指挥战斗。</p><p class="ql-block">朱德:八路军总司令,参与策划和指挥平型关战斗。</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参与策划和指挥平型关战斗。</p><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参与策划和指挥平型关战斗。</p><p class="ql-block">其他重要将领</p><p class="ql-block">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也是平型关大捷中的重要将领,他们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远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及广场中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雕像</p> <p class="ql-block">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先后侵占中国东北、热河、绥远等大片国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国民党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广大人民群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守军卢沟桥抗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蒋介石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p> <p class="ql-block">国难当头,团结御侮: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于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又于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中国抗日武装开赴抗日前线,中华民族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题:平型关大捷,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115师八路军抗击日冦胜利之雕像</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115师官兵激战平型关的八路军雕像</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教导员张文松在平型关大捷中使用的公文包</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各种在战场上所使用的战斗工具</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在战场上使用的各种型式的步枪</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战斗中各种型号的轻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战斗中各种型号的轻机枪或手枪,步枪,炮</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中战斗使用的无后座力炮及步枪</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中战场上使用的56式步枪</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中战场上使用的二四式7.92毫米的重机枪</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上鲜艳美丽的格桑花花卉</p> <p class="ql-block">从高往下远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全貌</p> <p class="ql-block">从低往高沿着木栈道而上登上平型大捷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远眺平型大捷纪念碑全貌</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碑(正面),杨成武题</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纪念碑(背面),杨成武题</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对卢沟桥,平型关历史记载的分享与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