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庞家寺汉墓挖掘全过程

农民

<p class="ql-block">  1978年的春天,庞家寺村还沉浸在春节的余韵中,大地尚未完全苏醒,村民庞金忠趁刚过完年,天气渐渐变暖,地里还没有农活,他打算翻修自家猪圈。因砖头不够,庞金忠便推着独轮车,穿梭在村里的田间地头、沟壕河沿,四处捡拾散落的砖瓦。</p><p class="ql-block"> 当他走到生产队麦场东侧那条南北走向的水沟时,凭借捡砖练就的敏锐目光,发现了浅露在地面不太显眼的青砖。他凑近一瞧,这些青砖个头比平常的大,透着古朴厚重之感,仿佛藏着岁月的秘密。庞金忠没想太多,动手挖了些青砖,打算运回去整修猪圈。</p><p class="ql-block"> 运砖途中,不少邻居好奇围观,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支书刘清河得知此事后,这位有着多年经验、政策和法律观念极强的老支书,立刻意识到事情不简单,果断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给县里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 很快,德州地区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会同宁津县相关部门的人员,迅速进驻庞家寺村,一场紧张有序的挖掘工作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还是村里小学的学生,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都会和同学们一起跑到发掘现场。汉墓顶部呈拱形,工作人员先在顶端开了个口,只见墓内全是渗水。现场架起了一台抽水机,“突突突”地持续抽水。随着墓底淤泥逐渐暴露,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安排人员小心翼翼地下去,用手在淤泥中摸索,将每一件物件打捞上来。</p><p class="ql-block"> 挖掘工作持续了三四天,现场围满了村民,大家都屏气敛息,注视着这一历史的发现。我和小伙伴们也挤在人群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p><p class="ql-block"> 挖掘结束后,清洗后的文物在村里空旷的场地上展览了一周。展览的文物大多是生活用品的器具,还有半水桶左右铁制的钱币,这些钱币比平时所见的铜钱要小。在这些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四层绿釉红陶楼,它高144.5厘米,长64厘米,宽36厘米,是仿木建筑的陶质明器。陶楼共有四层,底部是长方形基座,正面中央有斜坡漫道,各层装饰着斗拱及廓沿,楼顶为庑殿顶,楼脊与二层立柱有鸟形陶饰,三、四层门窗两侧各有一陶俑,二、三、四层雕刻着菱形图案。其整体高大,造型逼真,结构严谨,制作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啧啧称奇,仿佛透过这些文物,看到了千年前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庞家寺汉墓坐北朝南,墓室为砖室盝顶,由墓道、甬道、前室、前中室、后中室、后中东耳室及后室组成。墓道是土坑斜坡式,长约两米,从墓门至后室北壁总长14.5米,东西最宽处3.1米,主室内高3.6米。墓门用平砖封堵,前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0.8米,东西宽2.8米,残室2米,东西两壁各有两个券形墉,也用砖封堵。前中室呈正方形,边长1.75米。后中室进深3.25米,东西最宽处1.9米,西壁弧张。后中室东部有一耳室,南北长1.05米,东西宽0.9米,穹隆顶。后室(即棺室)进深3.85米,东西宽2.5米,西壁同样弧张。各墓室之间由券形顶甬道相连,最长的甬道1.3米,铺地砖错缝平铺。墓室内壁自墓底向上2米左右,有一圈10厘米宽、白地红土绘成的波折纹图案,各墓室内壁还有彩绘菱形纹、钩云纹、交错纹等二方连序图案,券门处另有两圈色泽鲜艳的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 后室靠北放置着一棺,棺木及尸骨已朽,从板座看,棺木长约两米,宽一米左右。从残存骨架判断,头北足南,仰身直肢,四周散落着红黑彩绘漆皮及25厘米长的铁钉数枚。骨架下铺着许多用线绳贯穿后盘曲放置的五铢钱,较完整的就有八百多枚。人体骨架左侧有银发及银圈各一件,还有一红白相间的玉坠状物。</p><p class="ql-block"> 墓内五个墓室都有一米多深的积水和淤泥,所有随葬物都埋在泥水之中。此次共出土随葬器物69件,东耳室多为明器,其余各室多为实用器,其中釉陶器居多。后室棺灰上面有5至10厘米厚的灰色物质,疑似丝绸葬服之类,还出土了鸡鱼残骨。出土的随葬器物中,釉陶器有45件,釉质较薄,多为灰绿色,上施云母粉末状物质,光泽颇为精致,此外还有灰陶器、白陶器及银器、铜器、玉石器等。</p><p class="ql-block"> 这座汉墓随葬物种类繁杂,与北京顺义区临河村东汉墓有相似之处,如陶楼、狗、鸡、鸭等,都是东汉墓常见之物。出土的五铢钱及剪轮五铢两种货币,“五”字交错两笔弧度较大,“金”字首作三角形,四点较长,“朱”字上部方折,下部圆折,五铢钱直径2.6厘米,孔径1厘米,剪轮五铢直径2.5厘米,孔径1厘米,经判断是东汉早期铸造。</p><p class="ql-block"> 后来,挖掘出的一些带彩的砖,红白相间的纹路,质地十分结实,最后被拉到学校建成了比较制式的旱厕所。庞家寺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特殊经历。如今,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心中都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家乡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发掘,庞家寺村不仅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村民们亲身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我们这些当时在场的小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家乡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及数据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