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山地处上海西南,南濒杭州湾,自古即有"控扼大海,襟带两浙"之说。溯源深远,肇自史前,世享渔盐之利,素有粮仓之誉。</p> <p class="ql-block"> “松江是上海之根 闵行是上海之本",今天来到金山博物馆却颠覆了如此认知。金山是上海最早成陆也是最早设置县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从马家浜文化到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都能找到相应的文化遗存。上海海拔最高的不是松江佘山,而是金山区的大金山岛。</p> <p class="ql-block"> 金山博物馆馆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题写。现有《金山史迹馆》、《历代灯具馆》和《张大千早年书画艺术展》可供参观。</p> <p class="ql-block"> 史迹馆从文物学视角叙述6000年金山地方发展史,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1949年金山解放,概括展示出金山在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迹遗存。</p> <p class="ql-block"> 元代“束腰型银锭”国家一级文物。15.4cmx3㎝,重1834g,以其存世量少、造型规整、铭文清晰而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金山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贝类生物壳体标,出土于于金山区漕泾镇沙积村的冈身遗址。冈身遗址是金山唯一一处古生物、沙冈遗址,也是上海乃至长江下游地区古海岸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馆藏文物以本区亭林、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器、陶器、玉器为主要特色。</p> <p class="ql-block"> 亭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1988、199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研究部两次对亭林遗址实施发掘、共发现良渚文化墓葬23座,墓葬呈长方形浅坑,深约20-30厘米,方向均偏向东南,随葬品数量一般较丰富,质料有骨、玉、石、陶器等,这员亭林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墓葬的复原场。</p> <p class="ql-block"> 袋足陶鬹,1973 年亭林遗址 1 号墓出土。夹砂红陶,平口,捏流,矮颈,鼓肩,下附3个高袋足,呈等腰三角形分布,后侧略肥大,其上装有宽扁的把手,是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中工序较为繁杂的器皿。距今已有约5300-4300年的历史,亭林遗址1号墓中出土。金山博物馆的Logo,正是借鉴了这件袋足陶鬶的独特造型。</p><p class="ql-block"> 弱弱弱的说一句,亭林,你不一定知晓;但韩寒,你也许知道,亭林是他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戚家墩遗址出土的西汉古井,由九节灰陶井圈垒成。</p> <p class="ql-block"> 九节玉琮。玉琮在古代中国主要用于丧葬,象征权力和地位,常随葬于墓主附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商周时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多样,汉代后逐渐退出礼器体系。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礼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历史演变和分布广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史迹馆,紧邻的灯具馆令人眼前一亮。陈列展出金山博物馆多年来潜心征集的历代灯具中的精华部分,完整呈现出中国灯具的历史沿革状况,引导观众借助一盏盏既具时代烙印又富文化气息的古灯,感受历史、感悟文明。</p> <p class="ql-block"> 瓷质葫芦形花鸟灯。</p> <p class="ql-block"> 瓷质兽形烛台。</p> <p class="ql-block"> 铜质鸟形灯。</p> <p class="ql-block"> 瓷质省油灯。省油灯通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浅腹盘或盏形器,下部是一个深腹碗形器,两者之间有一个夹层。在使用时,向夹层中注入清水,利用冷水的传导作用降低灯油的温度,从而减少灯油的挥发,达到省油的效果。省油灯最早在唐代发明,并在宋代广泛流传。陆游在其作品中详细描述了省油灯的设计和使用效果,指出使用瓷质灯具比铜质或铁质灯具更省油,主要在四川邛窑烧造,成为书房中的必备物品。省油灯作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了古代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汉.青铜船形灯。</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煤油灯。</p> <p class="ql-block"> 铜质龙柄行灯。</p> <p class="ql-block"> 正在豫园举行的“不止灯彩——豫园灯会三十年暨中国灯彩艺术展”以灯、灯会、灯彩串连主线,其中,13件古灯都出自金山博物馆,我们与之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灯具界的“始祖爷爷”,起源于盛放食物的器皿“豆”,故名“豆形灯”。</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代元宝储蓄罐”,底部圆盘中间立起一个小灯盏像是元宝发光寓意着财源广进。</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1899—1983)初名正权,字季爰,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杰出画家之一,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而蜚声四海,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又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p> <p class="ql-block"> 一百年前风华正茂的张大千,曾屡次游居金山。“梅花自有春——张大千早期书画艺术展”集中呈现了一代宗师张大千的早岁学书风貌,向观众讲述大千先生与金山的交集与交往。全面阐述了张大千在金活动轨迹、早期艺术成就,有益推动张大千前沿学术研究的实践。</p> <p class="ql-block"> “梅花自有春” 极具巧思,源于馆藏张大千梅花图诗句,契合其爱梅成痴的传奇人生,且展览时间与迎春时节、春节氛围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大千先生1916年出川,1948年离开大陆,在上海前后生活了近三十年。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上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早年的松江禅定寺出家,百日和尚留下“大千”法号,到参加秋英会崭露头角,与沪上名家交游往还,再到松隐禅寺与志超大师的书画交往,在朱泾商民乐园举办展览会等等,金山成为探寻早期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梅花自有春”一题,来自金山博物馆馆藏作品之一,这是大千先生书画作品中高频出现的诗句。此次金博展览,特以此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首次展出所有馆藏张大千书画作品,共 14 件/套,在其诞辰 125 周年之际,发挥馆藏优势推出兼具书画艺术与文献史料的展览,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站在乙巳年初的时间节点,在寒冬的深意中与大千先生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实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哦。</p> <p class="ql-block"> 展览还介绍了大千先生二哥张善子(18820712-19401020)的作品,。善子又作善孖,号虎痴,现代名画家,山水、花卉、走兽俱佳,尤精画虎,豢虎以供写生,写虎各种形态。精妙沉雄,极具神韵。与张大千共定“大风堂”画室名,为大风堂画派创始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步出博物馆时,夕阳在玻璃幕墙让现代建筑与千年文明和谐交融,我们在沉浸中读懂金山。愿这座博物馆继续成为心中的精神图腾,让更多游人了解这片热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