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农村过大年

福全

<p class="ql-block">农村过大年</p><p class="ql-block">文/郭树海 </p><p class="ql-block">乡村不比城市,从年初热闹到岁尾。特别是大批大批的年轻人搬迁进城以后,乡村就像被抽走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沉寂了、衰落了。</p><p class="ql-block">唯有进入腊月,四处流散之人,犹如本能迁徙的候鸟,再次回转繁衍生息的土地,乡村才有了欣欣然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家家置办年货,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的对联从村头贴到村尾,鲜艳的红色仿佛是跳动的火焰,为整个村庄增添了无尽的喜庆。村庄上空炮声不断、炊烟不绝,整日整夜的。村庄自此满血复活,仿若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忘却了作业,抛开了补课,舍弃了城市涵养的文明,与熟悉的、陌生的伙伴追逐在房前屋后,那笑声如同春天悦耳的风铃,清脆动听。老人们相聚一处,谈天说地。但凡谁家孩子全都回来过年,老人脸上的笑容就愈发灿烂夺目。这世上,再没有比举家团圆更美好的事了。邻里之间相互串门,划拳猜令、耍牌喝酒,沉浸在酒香中的亲切溢满了整个村庄。这是一年一度的盛况,是乡村独有的迷人魅力,是无论走得多远都让人深深眷恋、魂牵梦绕的心灵归宿。</p><p class="ql-block">过年,重中之重当属年夜饭。由于地域有别,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自然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南方的年夜饭更像是一场“盛宴”,除了肉类、海鲜,还有各类蔬菜,果品、汤类,琳琅满目、精致至极,并且每道菜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较好地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鱼肉象征着年年有余,猪血象征着气血旺盛,芋头象征着出门会遇良人。北方则吸纳了游牧民族的豪迈之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颇像一场豪侠的聚义。</p><p class="ql-block">我家乡的年夜饭,更像是牧民在迁徙转场途中随便对付一口的吃食,一锅猪排骨坐镇中央,再佐以辣子、蒜泥、蒜苗、葱花等调味小料,就算了事。主食是排骨,辅菜也是排骨。如果没有了猪排骨,即便摆满山珍海味,也算不得过年。而后整个正月的一日三餐都是猪系列,猪排骨、猪瘦肉、猪灌肠、猪头肉……直至把一头年猪从头到尾吃得一干二净,才算是过完了年。</p><p class="ql-block">当然,旧时农村基本上从腊八起就开始筹备一场盛大的年事,而后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底才算结束。吃年夜饭只是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还有众多富有意义的习俗,拜大年、祭财神、迎灶神、送五穷、庆人日、闹花灯、过燎疳节等等。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讲究,每个日子都是年俗的组成部分,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减少,许多习俗都被人为地简化或者遗忘,致使年味愈发淡薄。</p><p class="ql-block">这些习俗不单是过年的仪式,更是千年文化的根脉与灵魂。我们怀念幼时那浓郁的年味,不仅仅是感慨人口稀少、热闹不再,更多的是对文化失去传承的一种深深惋惜与遗憾。或许,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回溯,我们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探寻到另外一种途径,让年味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