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维格兰雕塑公园__岁月留痕

纵横

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Vigeland Sculpture Park)是挪威艺术家古斯塔夫·维格兰(Gustav Vigeland)用毕生心血打造的“人类生命史诗”。 园内212座青铜与花岗岩雕塑,以赤裸的人体为语言,串联起从诞生到死亡的循环,每一尊雕像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与命运。雕塑公园按中轴线依次分布了四个主题区,从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到生命之环。每个区域可能代表人生的不同阶段。<br><br> 生命之桥上的雕像可能展示日常互动,代表童年或青年时期;生命之泉可能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支撑,对应成年;生命之柱可能充满挣扎,象征中年危机;生命之环则是老年和生命的循环。区之间无明显的分界,自然一气呵成。 <p class="ql-block">1. 生命之桥:喧闹中的孤独</p><p class="ql-block">进入公园第一个个主题区便是“生命之桥”。桥上,58尊青铜雕像展现着奔跑、拥抱、争吵的瞬间。展示了日常互动,像是代表童年或青年时期,爱情,亲情,喜怒哀乐的人生百态,其中一个攥拳跺脚的“愤怒小男孩”成为标志,</p> <p class="ql-block">但在热闹的表象下,每个灵魂都在独自面对存在的重量,酸甜苦辣自己知道。</p><p class="ql-block">我想:人生看似被关系填满,但孤独是永恒的底色。成长或许就是学会与孤独共舞。</p> <p class="ql-block">2. 生命之泉:托举与坠落</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泉可能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支撑,对应了成年,四座巨人托起的青铜盆象征生命之源,水流从高处坠入池中,四周浮雕刻画着人类从婴儿到骸骨的轮回。水流声里,维格兰似乎在说:生命是被“托举”的馈赠,但最终每个人都必须坠入未知。 </p> <p class="ql-block">是否是在**隐喻**:父母、时代、自然托举起了我们的存在,但真正的生命意义需要自己在下坠过程中(失去托举的时候)去寻找。</p> <p class="ql-block">3. 生命之柱:挣扎与超越</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可能充满挣扎,象征中年危机。公园中心的14米花岗岩巨柱(The Monolith),121具人体扭曲攀爬,如藤蔓般纠缠向上。有人解读为对宗教救赎的渴望,但在我看来,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向上的欲望与肉身的局限**。</p><p class="ql-block">有人面目狰狞,有人神情漠然,恰似中年危机中“被困住”的众生相。</p> <p class="ql-block">或许“意义”不在于登顶,而在于攀爬时触碰到的他人体温,冷暖自知。</p> <p class="ql-block">在生命之柱周围有多组众生相,这像不像是“做牛做马”?</p> <p class="ql-block">这仿佛是“透过青春看到死亡”自己瞎想的哈。</p> “被压的踹不过气来”也是瞎想的哈。 <p class="ql-block">看!过得好潇洒,是否是“躺平”的好?</p> 4. 生命之环:闭合与开放<br>雕塑群终章是一个由七人组成的圆环(The Wheel of Life),身体交缠成无限符号。象征老年和生命的循环。北欧的极寒气候让这些躯体显得冷硬,但动态的循环又透出温柔——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能量形式的转换。 佛系的“轮回”。 艺术之外的哲思<br>赤裸的真实:所有雕塑不着一缕,剥离社会身份后,人的喜怒哀乐反而更具普世性。 <br>北欧式冷峻:没有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维格兰的人体粗粝、扭曲,却在寒风中透出顽强的生命力,像极了北欧人在极夜中对光的执着。 <br>观者的镜像:游客在雕塑间穿行,老人驻足婴儿雕像前,情侣在拥吻雕塑旁自拍——公园本身成了动态的“人生剧场”。<br> 结束语:<br>维格兰的雕塑不提供答案,只抛出问题: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与爱恨、衰老、死亡和解?离园时,夕阳将生命之柱的影子拉长,仿佛在说:存在的意义,或许就藏在“存在”本身的温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