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位于昌平区东沙河右岸,京密引水渠以北。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 —白浮泉遗址。遗址所处山体称龙山,自古多泉,70年代后断流。元代时期,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将白浮泉作为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修建白浮瓮山河汇西山诸泉,将水引至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今什刹海),衔接通惠河,解决了元大都漕运水源问题。大运河— —白浮泉遗址为上述水利工程引水源头的实物遗存,元代又在其所在龙山山顶修建都龙王庙,明清时期于白浮泉出水口处修建九龙池,一度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活动场所。明隆庆年间,白浮泉以“龙泉喷玉”列入“燕平八景”之一,清康熙年间,将“龙泉喷玉”更名为“龙泉漱玉”。</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主要为龙山区域的遗产核心区,总占地面积11.6公顷,一期工程对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进行文物保护修缮,恢复“龙泉漱玉”历史古景,增加长流惠泽、山水清音景点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及林憩台五处节点,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提升白浮泉遗址山水环境品质。</p> <p class="ql-block">龙泉漱玉牌坊</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简介及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龙山石</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白浮泉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局2018年7月立</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全图石雕壁</p> <p class="ql-block">长流惠泽景点</p> <p class="ql-block">龙泉禅寺</p> <p class="ql-block">运河源 白浮泉</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北京市昌平区境内的京密引水渠因为修建地铁而进行截流改造。这段延伸至昆明湖的引水渠道,在实地勘查与精密仪器测绘下,确定了一条如月牙状的弧形施工线。然而,当工程人员着手设计引水路线时,却意外发现,早在元代,此地就曾经有一条引水渠,为北京城提供了水源。而且和京密引水渠几乎是重合的,这让所有参加施工的工程师们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昌平神山,重温七百五十年前郭守敬在北京水源史及至中国水利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京杭道里图》(仿)</p><p class="ql-block">清中期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1231年—1316年)</p><p class="ql-block"> 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在规划大都水利,开凿通惠河及完成京杭运河最后贯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开创白浮泉、卢沟河(今永定河)引水方案,让北京城水源问题成为金、元、明、清四朝解决得最好的时期,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供水格局,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北京城市水系图</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决定放弃金中都城,并在其东北郊以原金代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元大都城。在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它不仅决定了以后北京城的中心位置,也意味着城市的水源由此从莲花池水系转向了高梁河水系。</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的漕运,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泉水自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流水口喷涌而出,有“九龙戏水”之誉。都龙王庙位于龙山之巅,元代兴建,明洪武年间重修,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祈雨之所。庙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院内有明清修庙记事碑刻五通。九龙池与都龙王庙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以及古代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1990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都龙王庙</p><p class="ql-block">九江八河天水总汇</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药王殿</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奉命开凿通惠河,引龙山北麓白浮泉水西折而南,并汇入虎眼泉,一亩泉等诸水,筑成白浮瓮山阿,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注入元大都城内,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延伸到积水潭,便利了漕运,节省了运费,提高了效率。白浮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源头,为元大都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白浮泉所在的龙山,还是一处重要的祈雨场所,有元代建筑遗风的都龙王庙,成为龙山的标志性建筑。现白浮泉已干涸,仅留存雕刻精美的九个石质吐水龙头成为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九龙池</p><p class="ql-block">北京市人民政府1990年2月23日公布</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1990年10月立</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碑</p> <p class="ql-block">《九龙喷玉》说佳景</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明代,白浮泉的水不作为水源使用了,其一是维护成本很大,需要不停的维护;二是皇帝的陵寝选择在昌平北部,这道逆行的水流不符合自然规律,逐渐淡出运河体系。但白浮泉还在,白浮泉之水仍在汨汨喷涌,在黄色的土地上,一股涌动的清流撞击着人的视野。到了明隆庆年间,现所见到的最早一部昌平志书出现了,书中附和当时的时尚做法,遴选出来八处景观,题名为“燕平八景”,白浮泉被入选其中。八景的选择一是要有景观效果,二是要有人文色彩,自然的泉水是评选标准,再加上郭守敬人文事迹,作为八景之一,势在必行。那时昌平城里的人,闲暇时节会来此游玩观赏,成为一处小憩之地。</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此景被改了一个字变成“龙泉漱玉”,据史书中说,喷字不雅。用漱替代。这处景观更改了名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70年代,为发展农业生产,大量的打机井,用地下水浇灌农田,使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又因白浮泉上游修建了十三陵水库,将地下水源切断,白浮泉也同诸多明泉一样干涸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见白浮泉遗址上的三间仿元风格的轩亭,是20世纪90年代在遗址上新建。</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白浮泉遗址,可到公园四处转转,到处湖光山色,树木葱郁,风景如画,游人不多。公园面积非常大,比著名的颐和园还大许多,而且交通非常方便,通地铁、公交,也可自驾游,停车场很大,休闲、郊游、探古一举多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