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江街头拾零

原野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0日农历正乙已蛇年正月十三日下午2时,我们四人乘县际班车,从湖南省衡阳市来到衡阳县渣江镇。</p><p class="ql-block">衡阳县渣江镇地处衡阳县境中北部,蒸水北岸,面积140.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蒸水和柿竹水在此交汇。渣江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是衡阳县北部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有旅游景点晚清名臣彭玉麟故居,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波堂花灯,有湘系名小吃渣江米粉、渣江假羊肉和彭玉麟独创的衡阳头碗。</p> <p class="ql-block">“千年渣江,雪帅故里”巨石高高耸立,不仅是对渣江镇悠久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彭玉麟这位历史名人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春风中荡漾,清波微澜的小河中倒映着光秃秃树梢上的鸟巢,岸边的绿草给春寒料峭的大地增添了蓬勃生气,可见远处冒着炊烟的别墅群。</p> <p class="ql-block">走油菜花小径,觅岁月之印痕,</p><p class="ql-block">寻渣江镇陈迹,访名小吃店铺。</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渣江老街上,青砖灰瓦、木格窗棂,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这里曾是繁华的市集,逢赶场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担箩扛货的,沿途摆摊的,农副产品摆满几条街。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人们擦肩摩踵,非常拥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屋顶上的袅袅炊烟,母鸡生蛋的咯咯声,深巷的狗吠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逛逛幽静凄凉的老街,看看斑驳陆离的砖墙,摸摸风雨飘摇中的铺板,寻寻曾经的袅袅炊烟,听听捕风捉影的故事,发发由盛而衰的唏嘘。</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渣江老街,如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在春雨中撑着油纸伞,款款向前走来,眼波流转,黑发飞扬,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老街与美女一道,垂垂老矣,韶华不再。当年的美女现今皱纹爬上眼角,鬓角飘满霜花。老街也是墙灰脱落,木格窗上布滿蛛网,楼上的木板掉落。正是时光残酷,岁月无情。</p> <p class="ql-block">遥想渣江镇老街当年,也曾熙往攘来、车水马龙、商铺繁华。这幢二层木质楼房,已是门庭冷落、萧条寂寞,似乎正在诉说岁月的沧桑。观看这幢建筑,就象观看一个老去的美人,纵然有瘢痕点点、纹路条条,却难以掩盖她昔日的风华。那眸子间闪放的秋波,虽然暗淡了少许,却依旧闪烁着当初的情致。那胸腔里流溢的血脉,虽然迟缓了一些,却仍然听得到它低吟浅唱的心音。老街如同美人迟暮,已无当年的魅力四射,也处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但昔日的辉煌还藏在青砖灰瓦里,唤醒了人们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凄凉孤寂的老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街道虽不如今日繁华,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青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木格窗棂间透出昏黄的灯光,街角的小店里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邻里之间的谈笑声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条老街上,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声。斑驳的墙壁,曾写满了主人的自信;破落的窗户,似乎还亮着当年的灯火;紧闭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时光已逝,繁华不再,属于那个年代的简单与温暖,却依然留存在这条老街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渣江信用社正街储蓄所的防盗门紧闭,上面锈迹斑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沉寂。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支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三农”提供了贷款、储蓄等金融服务,帮助无数家庭渡过难关,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渣江新街的繁荣,这个储蓄所应该没有破产而是搬迁新址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三层红砖洋房,当年曾是渣江镇的地标,地面一层是供销社的门市部。在凭票供应商品的年代,这里曾是渣江镇最热闹的地方。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百货、布匹、副食南杂、单车、手表、缝纫机……这些如今看似普通的物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家家户户梦寐以求的“奢侈品”。每逢赶集的日子,供销社门前总是排起长队,人们手里攥着票证,眼中满是期待。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喧嚣与热闹,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与希望。这幢洋房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奋斗,也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然时光已逝,繁华不再,但看见它的旧址,依然让人心生敬意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斜阳无语,风过无痕,</p><p class="ql-block">老街犹在,月照凄冷。</p> <p class="ql-block">我要敲开这扇沧桑的木门,去打扫里面堆积的历史灰尘,然后再点亮那盏岁月的灯,去角落里寻找烟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模糊了流水般的平淡岁月,隐约了泛黄的时光故事,过眼了当年的市集烟云,沉淀了感人的精彩传奇。我叩问一幢幢旧民居,能否还原曾经的精彩?长长的屋影回答,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我在老街来回寻找,当年的灰尘落在哪里?沙沙的清风细语,这里曾亮过人家灯火。</p> <p class="ql-block">门庭冷落已衰败,月照寂寞好无奈,</p><p class="ql-block">当年繁华风吹去,一片荒凉入眼来</p> <p class="ql-block">这些泡菜坛或许是老街居民生活的见证。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会自己腌制泡菜,坛子里装着的不仅是酸辣可口的咸菜,更是一家人对生活的期盼与勤俭持劳的智慧。如今,这些坛子静静地堆放在那里,仿佛在等待某个熟悉的手再次打开它们,取出那些熟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两层木板房已经年久失修,铺板歪斜,仿佛在风中摇摇欲坠。屋檐边的电线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蛛网,缠绕着岁月的痕迹。二楼的窗台上,堆放着许多大号的泡菜坛,坛身斑驳,有的还贴着褪色的标签,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看见这几口大铁锅,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热气腾腾的单位大食堂。锅底厚重的铁锈和油渍,见证了无数次的翻炒与炖煮,也承载着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灶台上火焰熊熊,锅铲与锅底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厨师们挥舞着大勺,动作娴熟而有力,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每到饭点,食堂里便人头攒动,大家端着铝制饭盒,排着长队,等待着热气腾腾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几口大铁锅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仿佛在默默回忆着当年的热闹与温情。它们虽已不再使用,但那份属于单位食堂的烟火气,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看见它们,仿佛又闻到了饭菜的香气,听到了食堂里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简单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渣江镇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波堂花灯。水波堂花灯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历经多代传承,至今延续350余年,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照片为2025年2月12日正月十五日,水波堂花灯正在渣江街上闹元霄巡游。</p> <p class="ql-block">渣江镇有国家三A级景区和衡阳市廉洁教育基地“彭玉麟故居”。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湖南省衡阳县渣江人,晚清时期军事家,晚清“三杰”之一,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湘军水师的创建者,是中国海军的奠基人,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后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p> <p class="ql-block">这个中学普通平凡,在每年的高考中,高考率也只是平平。但是它有出彩之处,“湖南省衡阳县第二中学”的题词,由我国当代大文豪、考古学家、诗人、书法家郭沫若先生所题写,衡阳地区仅此一家,在全国或许也是凤毛麟角。</p> <p class="ql-block">夜游世界著名作家琼瑶故乡三湖镇蘭芝堂。</p> <p class="ql-block">渣江米粉是湖南衡阳传统小吃,属于湘菜系。闻名衡阳,历史悠久。据清末编纂的《衡阳县志》记载:“渣江米粉色鲜而味美,食之者众多,为西乡一绝。”</p> <p class="ql-block">渣江米粉的制作讲究精细,选用优质大米磨浆,经过蒸制、切条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洁白细腻、柔韧爽滑的米粉。</p><p class="ql-block">在渣江镇吃上一碗地道正宗的瘦肉米粉,心情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衡阳名菜“头碗”由彭玉麟所创。彭玉麟是渣江人,清朝晚期的军事家、书画家。他为了招待贵客,将衡阳当地的多种特色食材汇集一碗,依次叠成七层,做成玲珑宝塔状,寓意步步高升。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食材、可口的美味深受衡阳人民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渣江“假羊肉”并非真羊肉做成,是用猪头皮与荷折烹制出来的一道羹汤。味道生辣爽口,让食客一边舌下生津,额上冒汗,一边赞不绝口,停不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朵小小的油菜花,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的礼赞。它扎根于泥土,却向着天空绽放;它平凡无奇,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大地的馈赠;每一缕花香,都传递着季节的温柔。愿我们都能如这朵油菜花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出最美的光彩,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