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满江红·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之山,清源水、后面村族。追九牧,往来荣耀,史传悠笃。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看后裔、承继古贤情,心如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勤耕读,兴家屋。崇礼义,行仁睦。在乡闾之内,德馨盈幅。岁月悠悠承血脉,春秋历历存诚朴。展未来、再续锦华章,光先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9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2025年2月19日刊发《中国词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2025年2月20日刊发《中国诗歌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一、九牧林:九牧林是福建历史上著名的林氏家族,唐朝时期有九位兄弟都中了进士,称为“九牧”,对当地文化影响深远。福清市有他们的后裔村落,龙田镇后面村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诗词的结构:满江红通常是双调,上下片结构严谨,用词豪放。上片开头描绘地理环境,“永福之山,清源水”福清市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誉,名取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一语中的“永福”、“清源”二词。这首词赞颂九牧林后裔传承家族美德,延续先祖功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易成浅析】作者:易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整体主旨</b></p><p class="ql-block">这首《满江红·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赞》是对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的热情歌颂与美好期许。通过回顾家族历史、彰显祖德宗风以及描述后裔当下的作为和展望未来,展现了九牧林这一显赫家族的传承力量与后裔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上片赏析</b></p><p class="ql-block"> 开篇点题与背景引入:“<b>永福之山,清源水、后面村族”</b>,词人开篇点明地点,将后面村置于永福山与清源水环绕的优美自然环境之中,不仅为词作奠定了一种宏大且富有底蕴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这片土地钟灵毓秀,滋养出优秀的家族。“永福”“清源”巧妙化用福清市得名由来,增添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 追溯家族荣耀:“<b>追九牧,往来荣耀,史传悠笃</b>”,直接引出九牧林这一显赫家族背景。“往来荣耀”高度概括了九牧林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史传悠笃”强调其家族荣耀历经漫长岁月,被历史深深铭记,体现出家族历史的厚重感与传承性。</p><p class="ql-block"> 祖德宗风传承:“<b>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b>”,此句对仗工整,进一步阐述九牧林家族的祖德宗风。“昭昭”“浩浩”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祖德的光明磊落、宗风的气势磅礴。祖先留下的美好品德成为后人遵循的典范,优良家风被书写成美好的篇章流传,表达了对先辈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后裔继承之志:“<b>看后裔、承继古贤情,心如燠</b>”,“看”字一转,从对历史的追溯回到现实,聚焦于九牧林的后裔。他们继承古代贤人的情怀,内心充满温暖与热忱,一个“燠”字,将后裔们对家族传统的热爱与传承的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下片赏析</b></p><p class="ql-block"> 后裔的传统践行:“<b>勤耕读,兴家屋。崇礼义,行仁睦</b>”,这几句简洁有力地概括了九牧林后裔对家族传统的具体践行。“勤耕读”体现了重视教育与劳动的传统,通过辛勤努力兴家立业;“崇礼义,行仁睦”则突出了对道德伦理的尊崇,在乡邻之间践行仁义、和睦相处,展现出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品德声誉彰显:“<b>在乡闾之内,德馨盈幅</b>”,描绘出九牧林后裔在乡村邻里间,凭借自身高尚的品德赢得广泛赞誉,声名远扬。“德馨盈幅”形象地说明他们的美好品德如同满幅画卷般铺展开来,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进一步强调了家族传统在当代的延续与发扬。</p><p class="ql-block"> 血脉传承与品质坚守:“<b>岁月悠悠承血脉,春秋历历存诚朴</b>”,以时间为线索,强调家族血脉历经漫长岁月得以传承,而诚朴的品质也在历史的更迭中始终保持。“悠悠”“历历”两个词营造出一种悠远绵长的氛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坚韧与不易。</p><p class="ql-block"> 未来展望:“<b>展未来、再续锦华章,光先躅</b>”,结尾表达了对九牧林后裔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续写家族的辉煌篇章,让祖先的光辉足迹更加闪耀。“光先躅”体现了后裔们肩负的传承使命与责任担当,激励着他们不断进取,为家族增光添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 结构严谨:严格遵循《满江红》双调的词牌格律,上下片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上片侧重于追溯历史、弘扬祖德宗风,下片着重描述后裔当下的行为品德及对未来的展望,环环相扣,完整地表达了对九牧林后裔的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 用词精妙:多处运用叠词,如“昭昭”“浩浩”“悠悠”“历历”等,增强了词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更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和情感的深度。动词与形容词的搭配精准恰当,如“追”“遗”“传”“承”“兴”“崇”“行”等一系列动词,清晰地勾勒出家族传承与发展的脉络;“燠”“馨”等形容词则细腻地传达出情感与氛围。诗词中汇有“心如燠”、“德馨盈幅”、“诚朴”等,这些词语都带有浓厚的褒义,强调家族的温暖和道德的高尚。同时,词中用了不少对仗,如“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增强节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感真挚:整首词饱含着词人对九牧林家族及其后裔的深厚情感,既有对家族辉煌历史的自豪与崇敬,又有对后裔传承美德、延续荣耀的欣慰与期待,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始终,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配乐诗词朗诵《满江红·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林鸿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诵读:张 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之山,清源水、后面村族。追九牧,往来荣耀,史传悠笃。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看后裔、承继古贤情,心如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勤耕读,兴家屋。崇礼义,行仁睦。在乡闾之内,德馨盈幅。岁月悠悠承血脉,春秋历历存诚朴。展未来、再续锦华章,光先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歌曲《满江红·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林鸿坦作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Al作曲编曲演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之山,清源水、后面村族。追九牧,往来荣耀,史传悠笃。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看后裔、承继古贤情,心如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勤耕读,兴家屋。崇礼义,行仁睦。在乡闾之内,德馨盈幅。岁月悠悠承血脉,春秋历历存诚朴。展未来、再续锦华章,光先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歌曲《满江红·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九牧林后裔赞》(粤语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林鸿坦作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Al作曲编曲演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之山,清源水、后面村族。追九牧,往来荣耀,史传悠笃。祖德昭昭遗厚范,宗风浩浩传佳牍。看后裔、承继古贤情,心如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勤耕读,兴家屋。崇礼义,行仁睦。在乡闾之内,德馨盈幅。岁月悠悠承血脉,春秋历历存诚朴。展未来、再续锦华章,光先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九牧林氏</b>,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p><p class="ql-block">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欑公,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宋代,阙下林家裔孙伋公为兴化进士,因官晋江县尉遂家泉州,子杞公为天圣进士,历知康、淄、雅、泰四州,生九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泰、景瑞、景元、景贞、景亨,先后为知州,世称“九牧林氏”、“父子十知州”为了与莆田林披九子区别,又称“宋九牧”、“泉州九牧”。</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p><p class="ql-block">姓氏</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6</p><p class="ql-block">。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欑公,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宋代,阙下林家裔孙伋公为兴化进士,因官晋江县尉遂家泉州,子杞公为天圣进士,历知康、淄、雅、泰四州,生九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泰、景瑞、景元、景贞、景亨,先后为知州,世称“九牧林氏”、“父子十知州”为了与莆田林披九子区别,又称“宋九牧”、“泉州九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九牧林房系</b></p><p class="ql-block">长房 景渊公知惠州</p><p class="ql-block">二房 景佑公知泗州</p><p class="ql-block">三房 景默公知寿州</p><p class="ql-block">四房 景辉公知瓜州</p><p class="ql-block">五房 景泰公知徐州</p><p class="ql-block">六房 景瑞公知常州</p><p class="ql-block">七房 景元公知邳州</p><p class="ql-block">八房 景贞公知宿州</p><p class="ql-block">九房 景亨公知华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九牧林渊源</b></p><p class="ql-block"><b>阙下林家支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时莆田林欑,城关拱辰门外人,举进士不第。唐贞元初(786年)为福唐(今福清)县尉,母病后弃官归故里。贞元八年(792年)母病逝,林欑思母而水汤不入五日,几乎殒亡。第二年将母与父合葬,兄弟结庐于墓侧。春天三月二日,有白鸟来翔,甘露降惠,三日不散。唐著名诗人欧阳詹作《甘露述》记其事,有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当地官府惊闻上报,观察使李若初下来验实,突然甘露消去,里人失色,林欑大哭而曰:“天所降祸于我!”俄而,阴云四合,甘露复集,白鸟回翔。这事传闻于朝廷,贞元十三年(797),唐德宗赐命立双阙(建筑物)其闾(里巷的大门),名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时号“阙下林家”,里称为“义门”。这些事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阙下林家尊欑公之父为阙下一世。</p><p class="ql-block"><b>阙下林家裔孙迁徙泉州</b></p><p class="ql-block">阙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晋江县尉居霞洲,生林杞,林杞字卿材,登宋天圣五年进士,历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禄卿致仕,卒年九十。妣胡氏,生九子:林景渊知惠州,林景佑知泗州,林景默知寿州,林景辉知瓜州,林景泰知徐州,林景瑞知常州,林景元知邳州,林景贞知宿州,林景亨知华州,是为宋九牧,联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太始祖伋公</b></p><p class="ql-block">伋公字进之,号泮洲,兴化进士,任晋江县尉,家居霞州,因冠于泉郡之笋江霞州传派,是为泉州霞州林之始祖,妣吴氏封安人,子三:杞、植、朴,公生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正月初六。卒于嘉佑八年(1063)九月十二。享年八十一岁。伋公暨妣合葬于晋江三十三都新门外乌石山,该墓现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伋公兄弟中排行第七,自幼聪颖好学,活泼好动,常与兄长结群泅渡木兰溪。吟诗赋词。亦与乡党习武骑射,施拳弄腿,研读兵书,素以文武才勇称道里闾。公自幼深得众兄长宠爱。但公不以为骄,豪侠忠厚,尊祖敬宗,孝顺父母,兄弟情长,笃爱至深,伋公为官勤敏清慎,气节凛然有风,不乐琐事而沽名。时笋江两岸不时被洪水冲淹,遂令于两岸栽植柳树、刺桐树,以根固和美化两岸,同时筑建六座渡头。为保一方平安,就在江中练水兵,提高海防防御实力,并开辟对外贸易,商贾云集。</p><p class="ql-block"><b>始祖杞公</b></p><p class="ql-block">伋公长子杞公字卿材,少年得志,天圣五年(1027),登王尧臣榜进士,历康、雅、泰、淄四州知州,后擢光禄寺卿。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 537年)河南卫辉县知事温尚志盛赞林杞公:“才华卓著,鸿声早沸于两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怜贫,遐迩沾恩,乃邀天眷,裒发八孙,诞生九牧,载誉乾坤。 ”子九:长子景渊公知惠州;次子景佑公知泗州;三自景默公知寿州:四子景辉公知瓜州;五子景泰公知徐州;六子景瑞公知常州;七子景元公知邳州;八子景贞公知宿州;九子景亨公知华州。世称宋九牧,又称后九牧。自是宋九牧后裔在泉郡及各县邑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历代名人辈出簪缨笏替。尊林杞公为宋九牧祖,</p><p class="ql-block"><b>民间传说</b></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庚戍(公元1010年)晋江县尉林伋选择距尉厅和玉泉山庄之间晋江三十四都福田铺、湖叉交错的笋江霞洲(紫霞寺边)水乡定居。时宋王朝刚建立半个多世纪,海氛不靖。为确保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发展,中外商家人身安全,临漳门外浮桥街、霞洲街集散地的繁荣,林伋配合有司,在晋江的龙江、笋江、浯江段设营训练水兵海勇,在笋江南岸筑建六座渡头,为防洪水冲淹,遂令皆栽植柳树、榕树间或刺桐树以固江岸和美化两岸。此六座渡头以及浮桥破岬渡头、塔顶十余丈天然斜石坡渡头,俗称“石皮”。不仅对渡黄甲街、临漳门,而且形成了名闻遐迩的“笋江古渡”。</p><p class="ql-block">林伋有经商意识,发动浮桥人除农桑外,还利用木帆船、橹船、舢舨、竹排的灵活轻便,装卸部分停泊于刺桐港的番货、远物、异宝珍玩、香料铁器等,穿梭于笋江古渡,将舶来品集散于各府郡之集市中。南安、清溪、桃园场的“湖头船、安溪船”满载笋干、谷粟、山货、甘蔗汇集于霞洲、浮桥之笋江古渡。元明清已将堆场扩充至石崎乡的火烧埠(即后称的壳灰埠和清末、民国间的牛墟场)。</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业兴、百业盛”,浮桥街、霞洲大路街的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形成,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斯时的繁荣,仅亚于泉郡的聚宝街,是名符其实的中外商人在泉购销聚散地之一的名古镇,到霞洲妈祖行香的信众随之增多,妈祖香火随即向郡内外扩展。</p><p class="ql-block">元丰甲子(公元1084年)林杞以光禄寺卿致仕还乡,达官显贵,骚人墨客,船匠人均来拜访,乡绅诉其受水患之苦,林杞自幼生活在笋江边、深受洪灾泛滥的痛苦,明白众人来意,义无反顾勘察笋江水文走势,鸠工庀材,遂于乙丑年(公元1085年)动工建造霞洲码头。砌筑笋江南岸护岸石墙,俗称“石城”,修缮被洪水冲坏的各甲渡头及村中排水沟渠、暗涵等,至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讫工,为笋江古渡又增一景。宋元明清水毁均有人修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洪水加地震,霞洲码头顶部被洪水冲毁部份。民国九年(1920年)霞洲码头顶部又遭大洪水毁坏更严重。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导水工程董事会修复并在原码头尖修建增长4.6米(1.4丈),现存碑石壹块上书“霞洲矶”以及颜体“南无阿弥陀佛”新碑壹块(此原碑较宽、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手扶拖拉机倒车时撞断)。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整治晋江两岸时,该增建加长的4.6米码头被拆除,保持宋代原貌。所剩断垣残墙的护岸墙皆被砌入延伸取齐的新护岸堤内。</p><p class="ql-block"><b>繁衍播迁</b></p><p class="ql-block">泉州霞洲宋九牧后裔繁衍播迁海内外,自宋代,历经千年沧桑。资料显示,派衍的外地区主要有港澳台、菲律宾、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地。在泉州南安著名侨乡梅山林坂一带,包括码头内柯等地,仍有大批宋九牧后裔聚族而居,林坂族谱记载,有明嘉靖年间迁往广东潮汕惠来等地,还特别注明渡海迁台的史实。以迁台竹园派为例,该派在台湾已发展成一大族,早在八十年代就派人来林坂寻根谒祖。此外,谱载还有居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而以菲律宾人众最多。菲律宾宋九牧后裔,多年来一直关心桑梓,捐巨资兴建学校教学楼,设立教育基金会,兴建乡村水泥大道,树立牌楼取名长林古道,寓意纪念林氏祖源。 元中叶,泉郡林伋公八世孙仲弦,由霞洲拆居石狮市莲江(莲埭)村立族,传衍族众万余,支派分布蚶江,五堡,石狮等乡镇及东南亚各国,是石狮一带一大望族.1</p><p class="ql-block">元末至正年间,宋九牧后裔林锡昌,由霞洲至晋江西滨桂林里.肇居繁衍十三个自然村,除旅居内地和港澳台,菲律宾,东南亚,欧美等地外,人口一万三四千人,也是晋江侨乡一大望族。</p><p class="ql-block"><b>泰国林氏</b>,是当地一大名们望族,在华侨社会名声很高,他们为发展中泰友谊做出巨大贡献。在泰国林氏当中,有很多是来自广东揭阳一带的,但追根溯源,即可追溯到泉州霞洲的宋九牧,根据《泰国西河林氏族谱》的记载,泰国宋九牧林氏世系是从泉州霞洲林伋公开始的。除此之外,在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国均有宋九牧后裔分布。</p><p class="ql-block"><b>发源地</b></p><p class="ql-block">出泉州市新门外在笋江岸边,有名扬四海的泉州浮桥霞洲,这里林姓因傍笋江而居,遂称笋江霞洲林氏。时至今日,笋江岸边林氏仍然聚族而居,这里是宋九牧的发祥地,如今成了海内外宋九牧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 霞洲社区位于江南街道北面。东临笋江溪,西邻锦美社区,南连王宫社区,北接浮桥街。兴贤路、江滨南路两条公路从社区经过。地形平坦,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以驻地霞州村而得名。辖一个自然村(霞洲)有六个村民小组。霞洲原隶属鲤城区浮桥街道,2006年11月因行政区划调整,现隶属江南街道。 霞洲社区是正宗的南少林青狮阵的传人,阵容壮观,器械完整,青狮威武,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宋九牧林"始祖林伋公出自霞洲社区。林伋,字进之,号泮洲(公元982-----1063)。1008年中进士,任晋江县尉。因官家居笋江边紫霞(霞洲村)迎娶乌石村"玉泉庄园"主吴员外之女吴小姐为妻于任上。生有三子:长子林杞、次子林植、三子林朴。林杞于1027年榜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知州。林杞公生九子俱登进士第。世称泉州宋九牧。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并誉辉映。建在霞洲的妈祖宫也有数百年的历史,香火旺盛。爱国旅菲已故作家、诗人林健民和林文思,热爱家乡教育事业,创建新华中心小学教学奖学基金会,并捐资黎明大学。抗日爱国志士,菲律宾“中华青年德育社”正主席已故蔡彩映先生也是霞洲人。现代也出两位名人:一是我国第一批北极探险考察科学家林双淡同志(海洋研究)。二是中国美术家、中国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林剑仆同志。</p><p class="ql-block"><b>太始祖墓</b></p><p class="ql-block"><b>九牧林太始祖林伋墓</b></p><p class="ql-block">伋公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江南镇乌石村乌石山,是泉州现存不多的宋代名人墓葬。</p><p class="ql-block">伋公系北宋·兴化(今莆田市)进士、晋江县尉,为阙下林家后裔,因为官遂家泉州新门外笋江畔(霞洲)。伋公后裔霞洲林氏兄弟九人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与泉州莆田“唐九牧”并誉;伋公为“宋九牧林氏”泉州始祖。</p><p class="ql-block">墓坐东北朝西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晋江专员林梦飞倡议重修。现墓规制为交椅形三合灰墓,墓碑中浮雕云月,月中阴刻楷书“林氏祖坟”。墓长13.8米,宽8.6米,墓前尚有丹池一洼,约50平方米。墓道曾受破坏,现按原貌修复。现为福建省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九牧林氏:南方林氏的根脉之地</b></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作为南方林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九牧祖祠位于历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见证了九牧林氏的繁荣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的入宫入眠,开启了九牧林氏的传奇。经过多代传承,隋祐丞林茂从福州晋安迁居莆田北罗村,成为九牧林氏的重要人物。十五世林万宠之次子林丕,因教子有方,九子俱贤,被赐予“九牧林”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后裔遍布海内外,历代名人辈出。二房始祖林造不仅是莆田地区的第一位进士,也是莆田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书法家。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林默、三教合一学说创始人林兆恩、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为九牧族裔,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的忠孝家风和诗里的家训代代相传,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浓厚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九牧林氏由来</b></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作为林姓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且源远流长。下面,就让我来为你细细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开启了林氏在福建的繁衍篇章。传至十世,有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经五世,至林万宠,于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有三子:韬、披、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林披公是“九牧林”的开派始祖。他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公生有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居州刺史(州牧),时称“九牧林家”。因林披公及其九子的显赫事迹和官职,后世子孙便以“九牧林氏”自称,以彰显家族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宋代还有一支阙下林家支派,在泉州发迹,林杞生九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泰、景瑞、景元、景贞、景亨,他们分别为知州,与唐代九牧林同称“九牧林氏”。但为与唐代九牧林区分,一般称这支为“宋九牧”或“泉州九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自唐代开基以来,历经千余年,世远支分,繁衍广泛。其后裔遍及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了中华姓氏中的一大望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九牧林氏的由来与东晋初年入闽的林禄公一脉相承,经隋至唐,由林披公及其九子官居州刺史而得名,并历经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繁衍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九牧世家:林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b></p><p class="ql-block">九牧”通常指的是“九牧林氏”,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姓氏世家。林氏的太始祖是林坚,他是比干的儿子,被周武王封在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林坚的子孙后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的始祖是林披。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林披被授予太子詹事的职位。他的九个儿子都考取了进士,并分别担任刺史,因此被称为“九牧林家”。</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的后代子孙遍布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姓氏。</p> <p class="ql-block"><b>福建林姓家族:从九牧林氏到现代名人</b></p><p class="ql-block">九牧林氏 在福建莆田、福州以及整个福建地区,甚至广东潮汕地区,都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九牧林氏。他们的宗族观念非常强,可以从“林氏宗祠”看出端倪。九牧林氏的先祖是唐朝的林披,他一家出了九个刺史,因此被称为“九牧林”。如今,著名的“九牧王”品牌就源自于此。东南沿海地区拜的妈祖,名叫林默,她的娘家也是九牧林。</p><p class="ql-block">★<b>近现代林姓名人 </b>检阅近现代林姓名人,可以发现林则徐、林森、林徽因、林语堂等人都出自这个家族。此外,黄冈林氏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彪),也是九牧林的后代。</p><p class="ql-block">★吴越钱氏 近现代名门望族吴越钱氏应排在第一位。他们的先祖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国王钱镠。虽然钱镠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土匪,长相也不佳,但他的后代却涌现了许多学问大家和大科学家,如钱穆、钱钟书、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如钱谦益,虽然有名,但为人所不齿。</p><p class="ql-block">★绍兴周氏 江南周氏在三国时代就名人辈出。后来,五胡乱华时期,衣冠南渡,有五马过江的故事。晋元帝之所以能在江南站稳脚跟,离不开周家、顾家这些土著的支持。近现代绍兴周氏一枝独秀,为祖国输送了许多重要人物,如鲁迅三兄弟。当然,也有走后门差点被砍头的周福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九牧世家</b></p><p class="ql-block">九牧世家是指福建省莆田市九牧林氏家族,源自唐代林禄之后林披的九个儿子。这些儿子各自成为九州刺史的官职,因此后世尊称他们为“九牧林”。九牧世家自唐朝起家,至今已有超过1200年的历史,其后代散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等地,人数众多。特别是九牧六房林蕴的后代,人口已超过200万。九牧世家主要分为唐代九牧和宋代九牧两支,通常所说的九牧世家指的是唐代九牧。在唐代九牧中,林藻和林蕴尤为著名,分别以文治武功显赫一时。史料和家谱记载显示,“九牧林”的后代大多数是林藻和林蕴的后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九牧林莆田九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的九牧祖祠,见证了唐九牧林氏的起源地——澄渚村,古称“陈俞”。明代名士俞钊的记载中提到,林蕴在此地购置土地并建读书草堂,自此陈俞更名为澄渚,俞姓变为渚。澄溪的流淌也赋予了此地独特的地名。</p><p class="ql-block">福建林氏的开闽始祖林禄在晋代永嘉年间将家族发源地设在莆田,莆田林氏在唐代和宋代时期显赫一时,有九兄弟相继登科为官,被称作“前九牧”和“后九牧”。九牧林氏的后裔中有许多散居在潮州各地。此外,不仅是林姓,其他一些来自莆田的潮州官吏也选择落籍潮州。林披的九子,如林蕴等,均成为州牧,这一家族荣耀创造了历史记录,因此被称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p><p class="ql-block">潮汕林氏虽常以“九牧世家”为荣,但实际上,他们与“莆田九牧”有直接关联。大量林姓家族在“九牧”之后迁往潮州,受到“阙下林家”声誉的影响,他们纷纷外出为官并定居。因此,现今居住在潮汕的林姓人,大部分可以追溯到“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的后裔,如林藻的后代林华移居饶平县,林蕴的后代则分布在潮州多地。</p><p class="ql-block">在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千年谱》中,明确记载了林藻和林蕴的后裔分布,与潮汕林氏的分布情况相吻合。另一支源自晋安林氏的“宋九牧”家族,虽然不是林披的直接后裔,但同样拥有“九牧世家”的称号,他们的后代如今分布在潮安、揭阳等地。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潮州林氏绝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唐九牧”或“宋九牧”的后裔,以“九牧世家”为荣是理所当然的。</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p><p class="ql-block">闽中望族莆田九牧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攒,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披公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p> <p class="ql-block">(图为九牧林氏祖祠)</p><p class="ql-block"><b>九牧林氏:诗礼传家,享誉海内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建是林姓人口第一大省,林姓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莆田民间,素有“陈林半天下”之说。相关资料显示,莆田人口共有320多万,林氏户籍人口约占45万。</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年间,林披(官至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自北螺凤林(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志尚高洁;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诗礼传家,创办福建第一所私人书堂——澄渚书堂。林披生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子,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即端州刺史苇、容州刺史藻、横州刺史著、韶州刺史荐、通州刺史晔、邵州刺史蕴、循州刺史蒙、雷州刺史迈、福唐刺史蔇,九子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p><p class="ql-block">“九牧林”家风鼎盛、俊秀如林。据统计,古代莆阳进士中,林氏有200多位,高居诸姓之首,故历来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谚传世,也有“三代七廷魁”之佳话。</p><p class="ql-block">故家厚土蕴含着辉耀青史的祖先遗迹,已然成为世代子孙追本溯源的精神家园。有论者断言,至少在福建宗亲文化系统,“九牧林”人文价值之巨大影响,历来无出其右。</p><p class="ql-block">寻根谒祖 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爷爷,我们回家了!”2021年暑假,台湾籍北京大学学生三兄妹林彦辰、林冠廷和林沛莹,带着半张珍贵的林氏族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祖父林文芳在大陆原籍的亲人。</p><p class="ql-block">林文芳1926年出生于莆田,1947年前往台湾探亲,因时局原因滞留台湾,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据莆林族谱研究者介绍,这三兄妹是莆田九牧林氏二房林藻的后裔,与中国科学院林兰英院士同宗。</p><p class="ql-block">林彦辰三兄妹不负林文芳期望,先后考取北京大学,并来莆田寻根。大哥林彦辰说:“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圆了爷爷的夙愿,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根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像这样千里寻根的例子不胜枚举。祖籍莆田的“九牧林”后裔林念生 ,在台湾长大,后留学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广播、电视、电影专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第一个敲开中美新闻交流大门的学者,退休以后又被厦门大学和莆田学院返聘为新闻学教授,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回到莆田祖籍地定居。</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宗亲文化重新热起来。“九牧林”作为中华宗亲文化的优秀代表,进入了当地政府、学者和后裔宗亲的视野。2000年以来,一批批九牧林后人收集挖掘了大量的资料,不辞辛苦开展田野调查,找到现场古建筑、残碑断文等,逐步理清了宗族迁播脉络。</p><p class="ql-block">据唐代谱牒家太常博士林宝于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撰编的《元和姓纂》中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于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西周时期,林坚即为林氏受姓始祖,比干被奉为林氏太始祖。其后裔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古冀州地区繁衍生息,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称为“西河林氏”,后称“西河郡”。后西河林氏经历了3次大迁徙,先后分支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林。</p><p class="ql-block">宋莆邑进士林稃在《西林林氏谱系序》中写道:林氏始祖为“商之仁人,起周之博陵,继于济南,棉于下邳,大于晋安”。晋安林氏则以莆田林氏为最盛,而在莆林诸衍派中,则以唐九牧林氏分布为最广,乃为晋安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p><p class="ql-block">莆田九牧林氏,系出晋安林始祖禄公十世孙入莆始祖林茂。茂公居莆田福平山北螺村。又五世而至林万宠,唐开元年间任高平太守,生有三子:林韬、林披、林昌。林韬,林万宠长子,字茂复,唐天宝二年(743年)授谏议大夫,升礼部侍郎,其后裔称“阙下林家”。林披,林万宠次子,字茂则,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任将乐令,迁潭州、康州刺史,贬临汀曹椽,改临汀令,迁临汀别驾,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披生九子,皆官刺史,后繁衍为莆林望族。林昌,林万宠三子,字茂吉,以子萍贵,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追赠中宪大夫。后其子林萍迁居仙游游洋,其后裔宗支称为“游洋林家”。</p><p class="ql-block">九牧林为中华林姓支派之望族,以其派系之旺、繁衍之广、子孙之贤、人才之盛著称于世。明嘉靖年间裴骞撰写的《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云:“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称文献邦,科第蝉联。语曰‘无林不开榜’是也。”</p><p class="ql-block">圣贤辈出 济世为怀</p><p class="ql-block">“宋天后、明龙江,两代再出二圣人”,说的就是九牧林后裔——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龙江)。二人虽生不同时,却一脉同源,如今均成了在民间被广泛信仰的神祇。</p><p class="ql-block">妈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蕴的七世孙女。《敕封天后志序》有载:“九牧林林蕴之孙林保吉于五代周时为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其子林孚生林惟悫,林惟悫生男一、女六,妈祖为其第六女。清代林麟焻《天妃显圣录序》也明确指出:湄洲天妃,吾有林唐邵州刺史公七世女孙也。</p><p class="ql-block">相传,林默娘自幼机敏聪慧,熟悉水性又洞晓天文气象,能帮助渔民在出海前规避风险,且常常乘舟海上,救世利人、扶危济险,行善无数。</p><p class="ql-block">化草救商、挂席泛槎、圣泉救疫……妈祖短短的一生,留下诸多神奇传说,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天妃显圣录》,记载了大量有关妈祖降妖救难、祈雨除患、治病救人的神迹奇事;乾隆年间编纂的《敕封天后志》,也记录了众多妈祖在海上庇护使节、客商、船民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第一次赐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此后到清朝同治年间历朝皇帝共褒封妈祖36次,使她从夫人、天妃而升至天后,成为海内外共祀至高无上的海神。</p><p class="ql-block">“天后祖祠西侧的古朴宅院如今供奉着妈祖的‘圣父母’,是海内外林氏后裔拜谒妈祖必到之地,对他们来说,这是族中先辈般可亲的存在。”贤良港天后祖祠原秘书长、福建省妈祖信俗非遗传承人林自东告诉记者,因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妈祖族中后人,还涌现了林端、林思难、林思义、林溢等多位忠良贤臣。</p><p class="ql-block">“在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中,妈祖拥有慈母般的宽阔胸怀,以及无比仁爱和善良的品格,妈祖成神后的显灵故事,也体现了妈祖关爱百姓、扶危济困、保国庇民的大爱精神,她是海内外林氏族人的骄傲。”林自东说,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众多妈祖信众、林氏后人都会以“妈祖回娘家”“海祭妈祖”等独特形式,缅怀“祖姑”、追思圣迹。</p><p class="ql-block">而在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岩山麓,怀抱着一处明代古建,名曰东山祖祠。东山祖祠原是林龙江祖父林富所创建的“东山樵舍”,后为“麟峰书院”,因林龙江曾在此讲学、传教,门人在其逝世后又改建祠堂,匾称“东山祖祠”,沿用至今。这里既是海内外1000多个三教祠的祖祠,也是百万信众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据《莆田通史》记载,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莆田城内赤柱巷人,是九牧林长房林苇的二十五世孙,其祖父林富为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林龙江18岁考中秀才,此后连续三次参加举人考试,均名落孙山。最终放弃科举业,转而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师访道,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寻求另一种济世之道。</p><p class="ql-block">经过数年的彷徨、思索,林龙江获得指点,认识到原初的儒道释三教的宗旨是一致的,孔子说的一贯、老子说的得一、释迦说的皈一,本旨并无不同,三教本源相通,因而追根溯源,并把儒道释三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龙江创立三一教,公开宣扬“三教合一”思想,林龙江也被称为“三教先生”。</p><p class="ql-block">林氏家族世代行善的道德行为在林龙江身上也烙下了深刻印记。明嘉靖末年,倭患深重。林龙江忧国忧民,著《防倭管见》。在抗倭失利、百姓罹难之时,他倾尽家财,赈民救灾,抵御倭寇。明代福州文人谢肇淛对其评价甚高:“兆恩本名家子,其人重义气,能文章,博极群书。倭奴陷莆后,骸骨如麻,兆恩捐千金,葬无主尸以万计,名遂大噪。”</p><p class="ql-block">林龙江去世后,其弟子在各地弘其学说,影响深远。《闽书》记载:“莆穷山极海,至三家聚落,莫不祀之。上而延建汀郡,下而晋安清津,皆有三教堂,以供遗貌。”除了莆田,三一教思想在整个福建乃至东南亚地区也有众多信众,在马来西亚,被确认为三一教祠堂的就有11座,三一教还在近代辗转传入欧美许多国家,影响力远播海外。</p><p class="ql-block">心灵原乡 派衍中外</p><p class="ql-block">去年4月30日,纪念九牧林始祖林披公诞辰1290周年暨2023世界九牧林氏恳亲祭祖大典在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九牧祖陵举行,来自海内外3万多位林氏宗亲代表共谒先祖。作为莆田市级非遗项目,莆田九牧林祭祖习俗从唐至今已传承了1000多年,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形式。</p><p class="ql-block">林披迁居澄渚乌石,先娶郑氏,生苇、藻、著、荐、晔五子;续娶陈氏,生蕴、蒙、迈三子;又娶朱氏,生蔇一子。</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先祖,林氏族人于乌石建“九牧祖祠”。该祠堂原为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所建奉祀开基祖林披之墓祠,后历经多次重修。多年来,每逢来莆寻根谒祖,许多林氏族裔宗亲都会满怀虔诚,来乌石祖家汲取砚泉井水,郑重地用瓶钵装好带回原籍与族人分享,以寄托怀恩报本、继业传薪的一腔亲情。</p><p class="ql-block">“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澄渚村(近代析出属龙山村)“九牧林氏祖祠”,这则出自明刑部尚书林氏后人林俊手笔的《族范》,是莆田莆仙方言研究会学者、民俗专家林春明心中的文化膜拜。</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随着察举制度兴立,出仕为官者往往会制定一些家规、家训,来约束自己的后代,保持良好的家风,以此延续家族的繁盛。”多年来,林春明致力于寻找并整理林氏族范家规,以家学方式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九牧林”从北螺村、澄渚乌石村出发,从中唐开基一直延续到今天,历经千年,开枝散叶,派衍闽、琼、台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成为当代林姓人数最多的分支。林春明认为,“耕读传家、家国天下、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广、人才之盛,堪称一大望族的最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九牧”的典故</b></p><p class="ql-block">"九牧”的典故主要源自两个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唐九牧”与“宋九牧”:</p><p class="ql-block">“九牧”一词在历史上与林氏家族紧密相关。闽林十六世披公,其九子皆登第并任刺史,世称“唐九牧”。同样,在宋代,尊公九世孙杞的九子也皆登第并任知州,被称为“宋九牧”。这两段历史中,林氏家族因英才辈出,被尊称为“九牧传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十羊九牧”的成语典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羊九牧”是一个成语,源自南北朝时期。当时隋文帝设立了大量的州郡,导致官员数量激增,民众负担加重。杨尚希对此情况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就像“十羊九牧”,即十只羊却有九个人放牧,形象地比喻了官多民少、赋税剥削重的社会现象。后来,隋文帝采纳了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减轻了国家的负担。</p><p class="ql-block">“九牧”一词在历史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典故,但都与林氏家族或古代行政制度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九牧后裔一脉承</b></p><p class="ql-block"><b>十德家风千古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德家风"通常指的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十种美德,这些美德是家族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十德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1. 仁 - 仁爱之心,对他人关怀和爱护。</p><p class="ql-block">2. 义 - 正义感,坚持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3. 礼 - 礼仪之道,尊重传统和规范。</p><p class="ql-block">4. 智 - 智慧,明智地处理事务。</p><p class="ql-block">5. 信 - 诚信,言行一致,守信用。</p><p class="ql-block">6. 忠 - 忠诚,对国家、家庭和朋友忠诚。</p><p class="ql-block">7. 孝 - 孝顺,尊敬和照顾父母和长辈。</p><p class="ql-block">8. 悌 - 兄弟友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9. 廉 - 廉洁,不贪污,不受贿。</p><p class="ql-block">10. 耻 - 有羞耻心,知耻近乎勇。</p> <p class="ql-block"><b>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b></p><p class="ql-block"><b>建于明代的嵩岳境</b></p> <p class="ql-block">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的古碑、古井</p> <p class="ql-block"><b>富丽堂皇的福清后面村一祖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林氏祠堂</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当代最神秘的贵族——“九牧林”家</b>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说中国当代已经没有贵族了,所谓贵族,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世代显贵。莎士比亚说,一夜能制造一个暴发户,但是三代以上才能制造一个贵族。而今富豪不少,富豪的后代是富二代,到第三代也勉强能算个贵族了吧,可俗话又说富不过三代,能挺过三代而富、百年长盛不衰的家族在现在简直就是个奇迹般的存在。但是在当代,却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富贵家族——九牧林家族,完全打破了这个规律,实现了长期兴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牧林家族林绍良先生1995年以总资产184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总营业额约200亿美元(不包括持有多国银行股份)成为第一个中国人站上世界第六富豪的位置,也是全球12大银行家之一。1935年开始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旧金山的荷兰银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联合储蓄银行、香港康年银行、美国旧金山爱尔兰银行、第一太平银行、东亚银行。包括东南亚最大的中央亚细亚银行等依靠自己拥有的多国银行作为后盾,援助多个国家基础建设,涉足于国际贸易行业多达100多种,分公司640多家,几十家银行以及几百家分行,分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林绍良先生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东南亚,富甲全球,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人始终怀有“饮水思源”的游子情结,“造福桑梓、建设家乡”。林绍良先生在福州五区八县投资办厂,带动当地脱贫,修桥铺路,捐赠学校、医院,并为中国08年奥运捐建鸟巢建设,这也是林绍良先生备受海外华人尊重的原因之一,他为祖国、为家乡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将足以让后人世代敬仰。</p> <p class="ql-block">林绍良先生的三个儿子各有各的事业。老大林生斌先生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番事业。老二林圣宗先生主要负责的就是林氏下面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同时还兼管着新加坡家富集团这一方面的业务。而老三林逢生先生就是整个家族企业的掌门接班人,负责掌管整个家族企业。</p><p class="ql-block">2019年被誉为“亚洲第二任洛克菲勒”的林逢生先生在自己70岁高龄的时候,光荣受国家主席邀请登上天安门参加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被誉为“亚洲第二任洛克菲勒”的林逢生先生在自己70岁高龄的时候,光荣受国家主席邀请登上天安门参加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p><p class="ql-block">九牧林家族虽有此荣耀,家族成员不显山不露水,人才辈出,恪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原则,被誉为“第三任亚洲洛克菲勒”的林强先生虽不是白手起家,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实实在在的富四代,完完全全的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在家族银行为后盾和叔父辈积累的庞大关系网帮助下,通过海外几十个信投基金、天使基金以收购、并购食品加工行业、金融行业、电子通讯、能源矿产、珠宝及贵金属、医疗行业等,并援助全球十多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如机场、铁路、医院等建设,不断扩张扩大家族的商业帝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诵读者简介】</b>:张勇,籍贯福建闽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多次在国内各地各级的戏剧、小品和歌曲比赛中获奖。原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书记,退休居南平。《石路花语》微刋特约播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林鸿坦,词曲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香港当代文学艺术协会理事,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石路花语》微刋总编。现居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