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初三我们开启自驾南下的旅行。现在我正行驶在贵州的公路上,前方一座雄伟的大桥横跨在两山之间,像是通往未知奇妙世界的通道,桥身线条流畅,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金属的光泽 。贵州省是桥梁博物馆,特大峡谷桥梁数量世界第一。今天天气晴好,湛蓝天空中飘着白云。我们沉浸式体验这场奇妙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左右,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主要山脉: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有苗岭,东北境有武陵山,西部有乌蒙山。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所以在贵州不论铁路公路,大都是在山间路上行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气候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但是多阴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所以在贵州旅游总觉得天是阴的,在雨季的时候阳光明媚的日子更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是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已形成酱香白酒、最有名的是茅台酒。现代能源、现代化工等九个超千亿元产业。GT p全国排名第22位。</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因为气候优势茶叶种植面积全国排名第一。著名茶叶有:都匀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湄潭翠芽,石阡苔茶,梵净山翠峰茶,凤冈锌硒茶,绿宝石茶,贵定云茶, 雷公山银球茶,遵义红茶等都是知名的茶叶种类。</p> <p class="ql-block">开车进入了贵州省毕节地区崎岖的山区公路。因为这里有土司庄园。大炼钢铁时的土炼铁炉遗址。还有三官彝寨的民俗民风。我们要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路遇支嘎阿鲁湖,支嘎阿鲁湖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的东、中部六冲河中段,涵盖了大方县的东南部及西部、黔西县的西部、织金县的北部和纳雍县的东部。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是贵州第一湖,2000年洪家渡电站开工建设后蓄水形成。</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村舍茅草房虽简陋,却承载着一家人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老人们的岁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间茅草房,都与他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等待着在时代发展的春风中,迎来新的蜕变 。这里的孩子也是幸福乐观。</p> <p class="ql-block">路遇毕节一个宁静乡村,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几个农村孩子正在空旷处开心地打着秋千。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快乐光芒,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欢乐,让我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同喜,同乐。</p> <p class="ql-block"><b> 路遇 童戏秋千</b></p><p class="ql-block"> 毕节乡路,草舍炊烟处。双影翩跹秋千渡,笑语欢歌满路。</p><p class="ql-block"> 旁有学童围观,眸中皆是欣欢。此景纯真如画,时光慢驻童年 。</p> <p class="ql-block">走进毕节的一些偏远村落,映入眼帘的是错落分布在山间的茅草房。这些茅草房,大多是就地取材搭建而成。土坯的墙身,在岁月的侵蚀下,颜色变得暗沉,墙面也出现了一道道裂痕,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风雨。屋顶是用厚厚的茅草铺就,枯黄的茅草在风中微微颤动,似乎下一秒就会被吹落。虽拥有着大自然赋予的壮美山川,脱贫是发展的浪潮中最重要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而质朴。他们每日伴着鸡鸣起身,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尽管居住条件艰苦,周围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孩子上学要走上很远的山路,生活用品采购也不太方便,但她们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这里土地有限。所有能够开垦的土地都充分地利用。坡地洼地都有了充分的利用和开垦。</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了毕节大屯土司庄园:</p><p class="ql-block">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彝族土司余象仪始建,后经余达甫、余达父等扩建、修葺,成为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大屯土司庄园占地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为中轴非对称的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四周围墙,墙外四周筑有6座碉堡,现存4座,充分展示了当年土司的富有和豪横。</p> <p class="ql-block">大屯土司庄园的旁门。这里是家丁,丫鬟。仆人等走的门。</p> <p class="ql-block">庄园融合了彝族和汉族的建筑元素,既体现了彝族传统建筑文化不讲究对称、崇尚单数的特点,也融入了汉文化中“如意”“吉祥”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庄园内的时园:位于庄园右侧,又称为“西花园”,其内有㥞雅堂、双环鱼池、祠堂等建筑,是整座庄园环境最为优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雕刻装饰:庄园内门窗、回廊、柱础、垂带等上面的石雕木刻精美,代表着彝族文化中的“虎”图腾、“火”文化等元素,也有汉文化特色。 </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大堂也称正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堂,也是庄园建筑群中最雄伟壮观的建筑,是庄园主人会客、议事、审判案件的地方。正堂:是官老爷及其姨太太们的起居场所,正面共5间,中间大厅为处理家眷日常事务的地方,两侧4间为卧室。</p> <p class="ql-block">二堂:是老年人的起居室,与正堂形成“对厅”,朝向正堂设有回廊,东、西两侧有女儿墙与正堂相连,形成一个长方形天井。</p> <p class="ql-block">亦园:位于庄园左侧,又称为“东花园”,是庄园主人家儿童的学堂。</p> <p class="ql-block">轿厅:位于大门右侧,主要用于停放庄园主人轿子,右边的耳间是供轿夫及看门员休息起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不太清楚堂屋内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这座土司庄园很有历史价值是彝族扯勒部落永宁宣抚使后裔遗留下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是研究彝族土司制度、西南地区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作为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建筑代表,对研究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庄园内精美的石雕、木刻等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研究地方建筑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珍贵样本。我们走马观花的结束了土司庄园的游览,继续我们的自驾前行。</p> <p class="ql-block">自驾游路就是无尽的诗篇:蜿蜒的路像一条灵动的绸带,缠绕着翠绿的峰峦。途径宁静的村庄,错落的屋舍,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满是生活的烟火气。偶尔,还能瞧见农人在田间劳作,质朴的身影与这片土地相融。前方就要到达属于文物保护的土炼铁炉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贵州毕节地区超英赶美大炼钢铁时土炼铁炉文物的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1958年,在“超英赶美”“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全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毕节地区也积极响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土炼铁炉,开展炼铁生产。这些土炼铁炉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土炼铁炉,现在也是国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据《毕节县志》记载,当时毕节全县投入大办钢铁的劳动力21万个,建铁厂48个,高炉2600支。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就有五座约两层楼高的土炼铁炉,当时在全国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炼铁模范县。到了!它就位于县道路旁也方便了我们的探询。</p> <p class="ql-block">土法炼铁炉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山上的木头烧成炭,将收集的铁矿石及废铁和木炭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放入炉内,通过人工鼓风等方式使木炭燃烧,产生高温,将铁矿石中的铁还原出来,实现炼铁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土炼铁炉一般用黏土和砖头建造,形状多为塔状或类似碉楼。炉体通常有一定的高度和空间,内部设有炉膛、风管口、出铁口等结构,外部可能有一些支撑和加固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农村里的土高炉。当时是承载着时代希望的代表。几万人投身其中,在大干快上!超英赶美的口号声中有的在搬运矿石,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却压不垮他们炽热的心;有的在添柴鼓风,炉火映红了他们黝黑的脸庞。夜晚,这里依旧灯火通明,高炉里的火焰熊熊燃烧,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火星四溅,仿佛是奋斗者们挥洒的激情。铁锤敲击声、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劳动之歌。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时代画面,深深烙印在毕节及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土炼铁炉从积极方面看,反映了当时毕节地区人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从消极方面看,由于土炼铁炉生产条件简陋,技术水平低,炼出的铁质量差,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别了土炼铁炉,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顺着省道往前行驶不远处即可到三官彝寨,自驾游方便之处就是把路途中的人文景观一网打尽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三官彝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彝族乡,距大屯彝族乡政府及大屯土司庄园约3.5公里,距毕节城区约108公里。</p> <p class="ql-block">三官彝寨历史上系大屯土司庄园十八寨之一,远古时期为古濮民、羿民住地,汉朝时属彝族扯勒部落及其后裔所辖。这里居住着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有869户2960人,其中彝族有520户1802人,占全寨总人口的61%。</p> <p class="ql-block">彝族村寨前的石雕咂酒</p><p class="ql-block">在彝族,咂酒是一种传统的酿酒和饮酒方式,通常用于重要的社交场合、节日庆典或宗教仪式。咂酒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吸管来喝的酒。在坛口插入数根细长的竹管或芦苇管。客人围坐在一起,依次将嘴附在管口上,通过吮吸来品尝酒的味道。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村寨内古彝风情浓郁,多为传统的彝族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独具特色,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三官彝寨这里正在举办彝族风情文化展演活动。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春节这个美好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彝族年、盛大的火把节、庄重的祭山仪式等节庆,但是春节是最隆重的,届时村民们会齐聚一堂,举行舞蹈表演、打糍粑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彝族舞蹈,男女混合铃铛舞,女舞者穿着五彩裙。其服装肩上绣着波浪形纹饰,代表山川与河流,红色白边骑马裙代表能征善战的勇士,男舞者一般身着黑色色长袍,腰扎布带穿骑马裙,右手执马铃铛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交错有序,边颂歌边舞蹈2008年,彝族铃铛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彝族铃铛舞: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各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国王、首领举行祭祀活动时,部下会组织兵马队伍和歌舞队展示骑士风采,舞动中摇响手中的马铃铛以控制歌舞节奏,“铃铛舞”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身着民族服饰的主持人在报节目</p> <p class="ql-block">Ok 欢迎,拍照。</p> <p class="ql-block">彝族歌舞表演,姑娘们穿着华丽的裙子,小伙子们则拿着月琴,他们载歌载舞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b> 乌蒙山下绽春枝,</b></p><p class="ql-block"><b> 少女彝装映日时。</b></p><p class="ql-block"><b> 彩袂飘飘添韵致,</b></p><p class="ql-block"><b> 笑含灵秀绽芳菲。</b></p> <p class="ql-block">彝族撒麻舞:彝语译音“木丝史”或“木丝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于2016年1月入选毕节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撒麻舞其舞姿强健粗犷、简单有味,将生活劳动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表达了彝族同胞对丰收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民间受到广大彝族同胞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两位小观众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头戴黑色帽子,帽子上装饰着银色和金色的图案,看起来像是来自古代的小王子,他们站在人群中,眼神中透露出好奇和兴奋。他们的笑容温暖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虽然我不确定他们具体是谁,但可以想象他们在这次文艺汇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彝族衣角舞</p><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模仿推磨、耕地、筛面、纺布等场景,早期反映生活艰辛,现在更多用于热闹欢欣的场景,成为彝家人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承载着彝家儿女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彝族少年观众:头戴一顶黑色帽子,帽子上装饰着银色花纹图案和金色流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衣服是黑色为主调,领口处有蓝色蝴蝶结作为点缀,胸前则绣着黄色龙形图案,寓意祥瑞。整体造型既体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少年的青春活力。</p> <p class="ql-block">彝族双人吹奏唢呐</p><p class="ql-block">音色独特,或高亢嘹亮,或婉转悠扬,最能表达丰富情感。唢呐表演都是重要环节。在婚丧嫁娶时,唢呐声传递着喜悦或哀伤;在盛大节日里,它又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成为连接彝族人民情感与传承文化的纽带 。</p> <p class="ql-block"><b> 毕节山川翠色连,</b></p><p class="ql-block"><b> 彝家双影立花前。</b></p><p class="ql-block"><b> 罗衣绣彩情无限,</b></p><p class="ql-block"><b> 笑里春光共岁绵。</b></p> <p class="ql-block">彝族歌舞表演,姑娘们穿着华丽的裙子,小伙子们则吹奏着悠扬的乐器,他们的歌声和舞蹈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节目未看完就遗憾的离去,因为我们还有前方的路及要探索的未知。</p> <p class="ql-block">迎着晚霞又开车踏上前行的路上,毕节地区的游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不仅是一场与美景的邂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溯源。回头再看一眼吧,汽车拐弯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介绍载自百度文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