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祗遹其人

乔也

<p class="ql-block">胡祗遹其人</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元代名士胡祗遹,从元代以降至今,其建树及评价早已见诸文字:既是戏剧理论及散曲创作方面卓有的成就的文学家,又是政绩卓著的官员。这是从元史研究专家的角度对其总体评价而言。而对于更多想了解胡祗遹其人其事的人来说,显然不够。笔者研究胡祗遹十多年,遍览《紫山大全集》,从其诗文著述中寻迹觅踪,对其文学成就及官声政绩之因由,有了更多的体味,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一,博学多才。胡祗遹作为一代文士,从诗文著述可见其才学之博之富之精。首先,他的才学出自家学渊源。胡家自威州迁徙至武安,从曾祖胡益至父亲胡德珪,都有儒学传承。而其祖父胡景嵩和父亲胡德珪更是金朝进士,学问之精深非比寻常。胡祗遹由其父发蒙导引进学,再进入府学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胡祗遹的书法基础,便是来自家学。</p><p class="ql-block"> 其次,胡祗遹的为学受到众多名儒硕士的指教、点拨。当时,众多名士流落彰德,成一时之盛。而胡德珪任彰德儒学教授及从事,因之,胡祗遹受到他们尽心竭力的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胡德珪与他们渊源颇深,因之,元好问、王磐、杜瑛、张仲文、刘教授等人都先后成其从学之师。</p><p class="ql-block"> 再次,胡祗遹扎实的学问功底来自其勤奋苦学。胡祗遹为学离不开家学渊源,亦离不开儒学传承的熏染。对于经史子集,无不遍览。对其中的经典,更是悉心研读。比如对《易经》的研习,直到58岁了,还订立研习计划,进进不休,终著《易解》三卷。对老庄亦有独到的研究,写成《老子解》一卷。</p><p class="ql-block"> 除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外,胡祗遹还旁及释、道、医及刑律、政治、军事、经济、农桑、金融等为政之术。</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胡祗遹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故无论为文为政都能长袖善舞、应对裕如。</p><p class="ql-block"> 二,清正为官,廉洁从政。胡祗遹认为,居官必须清正廉洁,方能正人正己。他在山东任职时所书的座右铭便将:“公勤廉干”作为居官为政的首要操守。面对久经战乱后百姓贫乏艰困、各地管理者贪暴横行的情况,胡祗遹认识到为政管理中廉洁无为的重要:“只今疲民困贪暴,我能廉静民自安。上官见怜宽指嗾,三年卧治容优闲。”(《送王佥事之任宿州》)因之,他痛恨那些病民害民的贪官污吏:“嗟今守土官,心术何崎岖,坐为奸吏漫,黾勉同脏污。”(《跋孙尹逐山魈诗卷》)</p><p class="ql-block"> 从胡祗遹的居官实践亦可看出其清廉的为官操守。他在《公退静坐读陶诗有感而作》一诗中自嘲:“仕宦二十年,翛然一寒士。公退饱蔬食,琴书伴幽思。”他曾在南方做官,出行只有一匹瘦马:“胡子官南方,一马何零丁。今晨以病殂,家童走嗟惊。”然而任期未满,马却病死了,因之感叹:“骑驴三十载,以诗了平生。”没有马了,还是骑驴吧。(《客荆南三年出入唯一马近以病死戏作此语》)</p><p class="ql-block"> 胡祗遹好酒,他在《郭西种稻》一诗中谈及酒事:“稻种逾千区,锄剃亦草草。今年大有年,穗实颇坚好。童仆笑有言,蔬食长不饱。黄腴含玉粒,慰我色枯槁。得米可十斛,急送酒家保。”由此区区小事,亦可看出其为官的清廉。</p><p class="ql-block"> 胡祗遹曾有《课家童织席》一诗,“乘霜得佳苇,变法起新纹”,说明其居家过日子,采摘苇草教家童织席以用。此事于其廉洁亦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三,正直敢言 不随波逐流。胡祗遹为官为政,都敢言直谏,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中书省任职时,面对奸相阿合马把持朝政、任用群下,导致官冗事繁的情况,胡祗遹曾上书建言:“省官不如省吏,省吏不如省事”,因而触犯权贵,被赶出中枢机关,“出为太原路治中,兼提举本路铁冶,将以岁赋不辨责之。”显然,胡祗遹由中枢被贬到太原,原是为了“将以岁赋不办责之”。也就是说,贬到地方后,是想找茬责罚他。令权贵们没想到的是,胡祗遹履职地方后,理政治事却“以最闻”,反而升官。到山西任职不过半年,即改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p><p class="ql-block"> 至元十九年(1282),胡祗遹被起复为济宁总管府总管。由于总管府同时兼江北诸军奥鲁(又称鄂勒,意为老小营)。他根据军务方面的管理情况和自己的思考,即向枢密院上书言八事:“曰役重,曰逃户,曰贫难,曰正身入役,曰伪署文牒,曰官吏保结,曰有名无实,曰合并偏颇。”所提建议都被枢密院采纳,并“以其言著为定法”。</p><p class="ql-block"> 至元十六年(1279),在荆湖北道宣慰副使任上的胡祗遹,因权奸擅政而罢职回家。至元二十七年(1290)。时在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任上的胡祗遹,因其处置一起因逻卒敲诈恐嚇市民的案件时,受到江南行省官员的干扰,于是再次辞官回归相下,“筑乐易堂以居,若将终身焉”。</p><p class="ql-block"> 胡祗遹两次建言,显示其居官为政正气昭然,更显示其过人的胆略。而他两次辞官,则显示其不贪恋官爵禄位、不随波逐流的决断。</p><p class="ql-block"> 四,性情率真,不拘小节。胡祗遹是一名理学家,亦是一名主政一方的地方官,自当有学者的严肃和官员的威仪。然而,他却与众多的戏剧作家和演员有深厚的交谊,更乐于与文人雅士聚会,尽显率真性情及不拘小节的风流情态。而他与戏曲作家及演员的交往,正是其戏剧研究所本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尤为后世传统文人垢病。清代四库馆臣对胡祗遹戏剧研究文论进行批评:“如《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诸篇,以阐明道学之人,作媟狎倡优之语,其为白璧之瑕”。</p><p class="ql-block"> 然而,被后人批评为“媟狎倡优之语”的文章,正是其戏剧研究的精彩篇章,他的戏剧表演“九美”说,他对“杂剧”的解读和论述,使他成为“元代戏曲研究第一人”。更何况,胡祗遹自己对元代散曲不但有研究,亦有创作建树。他所作散曲虽然存世不多,但却都是精品,为历代流传。而那些批评他的传统文人,正显示出道貌岸然的虚伪。</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几方面,我们对胡祗遹其人当有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认识和了解。</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