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罕见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

一泓清泉任自流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我们乘坐观光小火车沿途游览的最后一站是建水团山车站。</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村庄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面临肥沃的西庄坝子、泸江河、个碧石铁路、鸡石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村前,交通十分便利,并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2002年全村227户,854人,张姓占608人。</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以“忍”字为传世家风。</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p> <p class="ql-block">门楼式屏风。</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花园祠堂</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一组园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台,五开间,卷棚屋顶,敞廊,装饰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两侧"吊脚楼"左右对称,置"美女靠"于廊沿,是凭靠乘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之地。下方有池塘,池塘边有"福寿双全""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石栏望柱,正中一块围栏石板的正反两面刻有建水地方文人"活泼泼地""活泼天机"的手写题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花坛的砖雕一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陈列着团山民居历史的相关文宣图板。</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榕树。</p> <p class="ql-block">北寨门里面。</p> <p class="ql-block">北寨门外面。</p> <p class="ql-block">南寨门。</p> <p class="ql-block">西寨门。</p> <p class="ql-block">餐厅。</p> <p class="ql-block">仙人掌。</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挂钟。</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祖训。</p> <p class="ql-block">祭祖歌。</p> <p class="ql-block">上庙,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建筑而积631平方米。1905年开办私塾,本村及附近村寨的农家子女入学一律不收学费。1922年改行新学制,初级修业四年,高级修业两年,起名"两等学校"。曾以较高的教学质量,被时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称为"全国第一流的民办私立小学"。</p> <p class="ql-block">大成寺。</p> <p class="ql-block">大井</p><p class="ql-block">约建于明代,位于团山村西南角。百年前的大井是一口拉扒井。民国初期,张氏后人张瑞图个人出资在原来拉扒井的位置上用青石修砌成深四米,直径三米的大口井,称为大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口椭圆形大井造型奇特,十分有趣,</span>在中间看是椭圆形,在两端看是圆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p> <p class="ql-block">“百忍”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院落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平面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因此得名。院内木雕刀工细腻,手艺娴熟,反映出星主的文化修养和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院落占地面积9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共有大小天井9个,房屋64间,平面布局由一组三进院和两层三间四耳土掌房组成。原为村民张福来所建,后因举家迁往个旧,卖给曾在革命军中任过要职的张国柱、张国芳两兄弟,因此得名。院内装饰较有特点,点缀其间的"封侯挂印"、"三级连升"等图案,反映出屋主的地位和身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建水文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团山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文物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被逐步认识。罗哲文、郑孝燮、孙轶青等古建筑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考察团山后,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慨叹。随着建水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团山这座保存了完整村落格局和滇南乡村风貌特色的活态文化遗产,以其浑厚的韵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对团山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对策和建议。一批批国内外游客徜徉在一座座古老宅院中,观赏着精美的雕刻,寻找着团山人的家园记忆。</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团山村通过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 WMF )专家组的严格审查,被公布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进入了世界纪念性建筑行列。专家组评价团山"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的典范",由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拥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p><p class="ql-block">团山村的古建筑之所以能完整保留至今,建筑专家认为,原因是:团山依山而建,地势稍高;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美;加上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料虽经百余年的风吹日晒烟熏,仍然不朽,也未遭虫蛀。团山村的人说:“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