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栗腹矶鸫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雄鸟上体呈辉亮的钴蓝色,两翅黑褐色,喉蓝黑色,其余下体栗红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背具黑色鳞状斑,下体棕白色密杂以黑褐色横斑,黑白相衬,极为醒目,特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栗腹矶鸫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陡峻的悬崖和溪流深谷沿岸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见集成小群。多停在乔木顶枝上,尾上下来回摆动,偶尔也将尾呈扇形散开。主要以甲虫、金龟子、蝗虫、蚱蜢、毛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软体动物、蜥蜴、蛙、水生昆虫和小鱼等其他动物。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盂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通麦、吉隆)、云南(西北部丽江、西部腾冲、盈江、龙川江、龙陵、凤庆、景东、西南部沧源、南部勐海、东南部蒙自)、四川(东北部万源、东部达县、万县、中部成都、南部宜宾、乐山、西南部凉山、西昌)、贵州(西北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兴仁、南部望谟、东部江口、雷山、北部绥阳)、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和西沙群岛。</p> <p class="ql-block">灰卷尾为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体长25-32厘米,共有14种。体形中等,嘴形强健侧扁,嘴峰稍曲,先端具钩,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尾长而呈叉状,尾羽10枚,上有不明显的浅黑色横纹。跗蹠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全身暗灰色,鼻孔处的宽度与厚度几相等。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村庄附近、河谷或山区以及停留在高大乔木树冠顶端或山区岩石顶上。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蝽象、白蚁和松毛虫,也吃植物种子。分布于中国各地区的候鸟;冬天迁往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一带越冬。</p> <p class="ql-block">山麻雀是雀科、麻雀属鸟类,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中等体型,雌雄异型。雄鸟喙黑色,虹膜暗褐色,眼先黑色,颊、耳羽及颈侧污白色;顶冠及上体栗红色,上背具黑色纵纹,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颏、喉中央具一黑斑;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脚黄褐色。雌鸟体色较淡,下喙基部角褐色,头顶灰褐色,具黄白色眉纹和黑褐色贯眼纹;颏、喉无黑色,上体大部羽色浅灰褐色,具黑褐色条纹。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开阔林地、灌丛、农田及村寨。性胆大不惧人,常集群活动。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巢营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营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山麻雀分布在东亚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地区。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麻雀从印度东北部繁殖,穿过西藏东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的北阿坎德邦和喜马偕尔邦,再到阿富汗的克什米尔和努里斯坦。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部和东南部至青海南部,向东至西南、华中、华东、东南及华南地区以及台湾。</p> <p class="ql-block">白颊噪鹛是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鸟类,又称土画眉、小画眉、小噪鹃。成鸟额至头顶栗褐色,长眉纹、眼先和颊纹棕白色,眼后至耳羽深褐色,后颈和颈侧葡萄褐色;肩、背、腰和尾上覆羽以及翼表面橄榄褐色;尾红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泛棕;下体颏、喉和上胸棕栗色,下胸至腹渐淡为棕黄色,尾下覆羽红棕色,两胁暗棕色;虹膜褐色,喙黑褐色,脚黄褐至灰褐色。雌雄两性相似。白颊噪鹛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陕甘南部及其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为留鸟。 集小群活动,会与其他鹛类混群。主要栖息于平原、丘陵的灌丛、农田和高草丛中。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为主,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公),北红尾鸲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北红尾鸲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胸沾棕色,腹中部近白色。北红尾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宁夏、贵州、云南、西藏、台湾和海南等地。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和点头。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性胆怯。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北红尾鸲虽然是非世界受胁物种,种群数量较多,但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中国画中画北红尾鸲的历史很早,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就有此鸟。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是北方比较常见的笼养鸟。</p> <p class="ql-block">北红尾鸲(母)</p> <p class="ql-block">黑头奇鹛是雀形目画眉科奇鹛属鸟类。成鸟额、头顶、枕和后颈黑色泛蓝色金属光泽,颊、眼先、头侧和耳羽暗褐色;肩、背、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凸形尾暗褐色且具向外逐渐阔大的灰白色端斑;翼黑褐色,表面辉有蓝黑色金属光泽;下体几乎为纯白色,仅胸胁至翼下覆羽略沾灰色;虹膜褐色或淡蓝色,喙黑色,脚暗褐色。黑头奇鹛分布于东南亚,在中国见于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单独、成对或小群活动,频繁地在枝头和灌丛间跳跃觅食。鸣声清脆优美而富有变化,繁殖期尤其善鸣,长时间鸣唱不休。主食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蜻蜓目等昆虫,兼食植物种实。黑头奇鹛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鹊鸲是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体长约21厘米,体重31-42克。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雄鸟整个头部和上体呈具蓝色金属光泽的黑色;翼黑褐色,翼上小覆羽、中覆羽、次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均为白色,使得翼上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白色,尾基部具有黑斑;下体颏、喉、颊、颈侧至上胸均为和头部一样的亮蓝黑色,下胸、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脚黑褐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雌鸟上体偏暗灰褐色,下体白色部分泛棕灰色。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林缘、疏林、竹林和果园等地。性活泼,较大胆,好争斗。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院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休息时常展翅翘尾,鸣声悠扬多变。食物以昆虫为主,主食甲虫、蝼蛄、蟋蟀、蚂蚊、蜂和蝇等多种昆虫,也吃蜘蛛、蜈蚣、螺、蛙等小动物,以及少量草籽和野果。鹊鸲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