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名人录》(古代人物)‍怀素:笔走龙蛇的“草圣”传奇

金石視點

<p class="ql-block"><i>【编者按】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更令人惊奇的,是近代钱家的人才“井喷”。除了已编成绕口令的“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父子档人物,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还有杭州钱家钱学榘的儿子:2008年10月8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钱氏家族人才“井喷”,背后谜底是什么?就是《钱氏家训》。</i></p><p class="ql-block"><i>我们将推出《钱氏名人录》,介绍钱氏家族的代表人物。</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怀素:笔走龙蛇的“草圣”传奇</b></p><p class="ql-block">在大唐盛世的璀璨文化星空中,怀素宛如一颗耀眼的彗星,以其独特的草书艺术划过历史的天际,留下了绚烂夺目的光芒。他的一生,是与笔墨为伴、与诗书共舞的传奇旅程。</p><p class="ql-block">怀素于公元737年降临人世,俗姓钱,字藏真,出生在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这片灵秀之地,后来移居长沙。他出身书香门第,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为其日后的艺术之路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期,怀素便毅然选择出家为僧,踏入佛门,法名怀素。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的寺院生活,并未磨灭他对艺术的热爱,反而为他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与宁静的环境,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到书法的研习之中。经禅之余,他笔耕不辍,对书法的痴迷日益加深。</p><p class="ql-block">大历三年(768年),年仅31岁的怀素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的无限憧憬,负笈赴京。在京城的繁华喧嚣中,他四处走访名家,虚心求教。凭借着扎实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见解,怀素很快在京城声名大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大历七年(772年),对于怀素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在洛阳有幸谒访书法大师颜真卿。两位书法巨匠的相遇,犹如两颗星辰的碰撞,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怀素向颜真卿介绍了自己独特的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毫无保留地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屋漏痕”笔法。怀素听闻后,大为敬佩,当即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也颇为赏识,特意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怀素回到湖州省亲。在湖州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他拜会了陆羽、皎然等诸多名士。与这些文人雅士的交流切磋,不仅拓宽了怀素的视野,更丰富了他的艺术内涵,为他的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然而,怀素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为了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他毅然踏上云游之路,足迹遍布长安、洛阳等地。在旅途中,他有幸目睹了许多珍贵的书法精品,这些名家大作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豁然开朗,书艺也由此大进。</p><p class="ql-block">怀素对草书的热爱,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又喜饮酒,每当酒阑兴起,便仿佛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此时的他,拿起笔来一挥而就,笔下的草书如行云流水,又如狂风骤雨,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他的草书风格豪放洒脱,自成一派,与张旭齐名,素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p><p class="ql-block">怀素的草书,尤其是他的“狂草”,代表了唐代草书艺术的巅峰水准。其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传达出一种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精神境界。而他小草“纸本”真迹的问世,更是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他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蒋之奇曾由衷称赞:“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怀素的人生逐渐步入晚年。他选择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安度余生。在这里,他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书法与佛法的世界里,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祥和。</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怀素在宝园寺圆寂,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尘世,但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犹如三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供后人瞻仰、学习和借鉴。怀素的艺术成就和传奇人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