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中“魏家”及老魏家的文化艺术

月满西楼(老尉)

<p class="ql-block">在陕西境内,人们称祖母娘家人为“老魏家”、自己娘舅为“魏家”,喊外公为“魏爷”外婆为“魏婆。</p><p class="ql-block">在红白喜事中魏家与老魏家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尤其丧葬礼仪中老魏家起着监督的重要作用。在白事中首先第一个去向老魏家下话,将老魏家接来后,所有孝男孝女身着孝衣向老魏家下跪,如关系处不好的,老魏家数落孝子孝女们对老人怎么的不孝,命令得跪很长时间提这样那样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关系处的好的,老魏家语气平和说:老人功得圆满升天了,你们也尽心了,一切挺好的。在白事中过三周年时,同样得先向老魏家下书,小心翼翼将声老魏家接来,如关系不好老魏家同样数落一通,关系好的很快通过了。安席时,首先将老魏家安在首席,其次是魏家首席,主家过来敬酒时首先向老魏家敬酒及陪老魏家坐的其他宾客敬酒,然后才向魏家敬酒及陪同魏家的其他宾客等敬酒,再下来才向其他客人敬酒。</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陕西人将外婆说成魏婆是方言中说错的土话,是因为咬字不准才将外公外婆叫成魏爷魏婆。</p><p class="ql-block">直到前几天见几年前认识的陕西籍文友乡党逍遥(李老师)在小群发的一个帖子然后搜索资料才发现魏爷魏婆及老魏家小魏家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这个称呼源自《诗经.秦风.渭阳》典故,该诗描述外甥送别舅舅的情景,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古代文人雅士常将舅舅雅称为“渭”,这种称呼在陕西文化积淀深厚,便有了另一个同音字“魏家”“老魏家”。</p><p class="ql-block">此外,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也与“渭”有关。重耳流亡期间深刻体察民情,掌权后注重民生,坚持仁政,这种文化背景也为“渭家”称呼的流传提供了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下面为大家分享文友逍遥(李老师)的帖子关于魏爷魏婆的典故故事:</p><p class="ql-block">很久很久以前,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在他最艰难的时刻,得到了姐夫秦穆公的庇护。后来,重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机会回国即位,成为了晋文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重耳的外甥秦康公亲自送他到了渭阳,也就是如今陕西渭南一带。这份甥舅情谊深厚无比,被后人传颂为“渭阳之情”。从那以后,陕西境内地区的人们,就把舅舅家称为“渭家”,外公外婆也就被称为“渭爷”“渭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来到了三国时期。汉献帝刘协与其皇后曹节,也就是曹操的女儿,经历了许多波折。曹丕篡汉后,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如今的焦作。曹节跟随丈夫来到此地。曹节为了表达对父亲曹操的敬意,让子女称曹操为“魏公”,称其母卞夫人为“魏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于汉献帝夫妇在当地深受百姓的爱戴,这一称呼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渐渐地,在河南焦作、南阳等地,外公外婆就被称为“魏爷”“魏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方言发音的相似或者文化的传播,陕西的“渭爷”和河南的“魏爷”有时会被混用。但其实,它们背后有着各自不同却都精彩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独特的亲属称谓,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地方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几十年来自已一直以为用错字的“魏爷”“魏婆”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渊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还真不可轻视。也许后面中国官话外公外婆是由魏爷、魏婆演化而来,这个只是个人胡猜乱想而已,也无从考证,不必当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