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南门的对面,有一座紫云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照墙,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正面刻有隶书“紫云屏”三个字,笔力端庄,神韵绝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陈于王的手笔。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遂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其屏于1624年重建,400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p> <p class="ql-block">紫云屏背后,是一条小巷——象峰巷。</p><p class="ql-block">《泉州市地名录》一书说:“此处有一小丘陵似象峰,故名象峰巷。”</p><p class="ql-block">这里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曾经走出过许多进士、举人。</p><p class="ql-block">紫云屏前是开元寺的清静佛地,屏后是古巷百姓的人间烟火。所谓“半城烟火半城仙”,一座屏隔开了两重天。</p><p class="ql-block">2月3日一早,我们来了象峰巷。</p> <p class="ql-block">“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的一种独特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交错堆叠构筑墙体。 这种砌墙方式不仅利用了废旧材料,节省了建房开支,还形成了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不规则之美。</p><p class="ql-block">“出砖入石”的砌墙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闽南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工匠们在灾后就地取材,利用废墟中的碎石、碎砖瓦交错堆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砌墙方式。此外,这种砌墙方式也与闽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建筑材料有关,工匠们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新,形成了这种经济实用的建筑方式。</p><p class="ql-block">“出砖入石”的墙体结构多样而不规则,整体呈现出浑厚、刚毅的美感。这种砌墙方式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防盗、冬暖夏凉的特点。闽南人将这种建筑方式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坚韧和祈求大富大贵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作为泉州的灵魂所在,它的独特魅力就藏在这一条条街巷中。</p> <p class="ql-block">闽南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p><p class="ql-block">颖川衍派是指陈姓家族的发源地或渊源,具体指的是陈姓家族在颍川郡的聚居和繁衍。颍川郡在历史上是陈姓家族聚居人口最多或最辉煌的地方,因此陈姓家族将其视为自己的发源地,称为“颍川衍派”,现误传为“颖川衍派”。</p><p class="ql-block">“衍派”被广泛应用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标识中,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家族都保留着刻有“衍派”字样的牌匾或石碑,它们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荣耀,也激励着后代子孙不断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矮小错落的房屋,和远处的东塔形成对比,是难得一见的绝佳视角。</p> <p class="ql-block">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和西塔遥相呼应。这也是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早上西街人少,居然一眼看到了远处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去了“闽台缘博物館”,参观那里的“闽台陶瓷艺术精品展”。</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连德理精心创作的《神话》陶瓷女神像。在国家博物館展出时,曾经一票难求。</p><p class="ql-block">由于灯光和本人技术有限的原因,照片不及实物的万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你看这薄如蝉翼的衣裙,</p> <p class="ql-block">根根分明的头发丝,</p><p class="ql-block">真不敢相信这是陶瓷作品。太神奇了!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其他作品也都各有神韵。</p> <p class="ql-block">《雀羽生辉》</p> <p class="ql-block">《扫相》</p> <p class="ql-block">《守护之神》</p> <p class="ql-block">《丝路瓷华》</p> <p class="ql-block">《璀璨瓷女范》</p> <p class="ql-block">《踏雪寻梅》</p> <p class="ql-block">《刺桐花开》</p> <p class="ql-block">《盛世花篮》</p> <p class="ql-block">《敦煌神韵》</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陶瓷展,我们又去了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在万安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故得名。</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跨越洛阳江出海口,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它是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也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历时近七年,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全长约为1200米,宽约5米,拥有46座桥墩。</p><p class="ql-block">洛阳桥采用筏型基础、浮运架桥法和种蛎固基法,展现了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巅峰成就。</p><p class="ql-block">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p> <p class="ql-block">主持修建洛阳桥的泉州太守蔡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上午是退潮时间,河道是干的。</p> <p class="ql-block">河道里的牡蛎。</p> <p class="ql-block">桥墩后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出海口。</p> <p class="ql-block">现代的洛阳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p> <p class="ql-block">中午涨潮了。</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重要文物有古代宗教石刻、泉州湾宋代海船等。</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厦门机场。</p> <p class="ql-block">2月4日一早,接到通知说我们的航班延后一小时。为了不浪费这多出来的一小时,我们打车去了附近的“五店市”景区。</p><p class="ql-block">五店市历史悠久。据传,在唐代开元年间,蔡姓子弟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了五间饮食店,以方便南来北往的客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店市”逐渐成为一片繁华的街区,商店鳞次栉比,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的闽南特色“皇宫起”红砖建筑和中西合璧的洋楼展示了明清、民国至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皇宫起”大厝在闽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它结合了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适应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包括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等。</p> <p class="ql-block">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p> <p class="ql-block">蔡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状元门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更是当地文化和教育的象征。明代时期,五店市出现了许多进士和状元,如庄氏家族在明嘉靖八年有三人同榜考中进士,被称为“一榜三龙”;明弘治十七年到万历二十八年间,又有十人考中进士,称为“五科十凤”。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五店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牌坊上刻有状元的名单,展示了这里重视教育的传统和对文化的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横撇竖捺”这一书法艺术形式在五店市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这个典故源自一位擅长楷书的书法家,他来到五店市后,被这里的建筑、风景和文化氛围所启发,决定留下并传授书法技艺。在五店市,无论是古建筑上的题字还是现代书法家的作品,横撇竖捺的笔法都非常突出,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已经成为了五店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学习和欣赏。</p><p class="ql-block">五店市的状元牌坊大门里的亭子屋檐间也刻有“横撇竖捺”四个字,寓意深远,象征着学问从基础起步。</p> <p class="ql-block">庄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意外发现酒店旁边就有一座寺庙,屋顶上有漂亮的剪瓷雕,赶紧去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剪瓷雕不如天后宫的精致,但胜在天气好,蓝天衬着雕塑色彩格外鲜艳,太漂亮了!弥补了去天后宫那天没有蓝天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叫莲花寺。</p> <p class="ql-block">飞机12:40顺利起飞,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旅行日记之三十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