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阿坝之十九:卓克基@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

小菜一碟

在川西北横断山脉的褶皱里,藏着太多嘉绒藏地的经典与神秘。距阿坝州府马尔康城区9公里处,一河之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一者恢弘大气,一者古朴宁静,两者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都是嘉绒藏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div><br>卓克基土司官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其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这里既是卓克基土司办公的衙署,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西索民居是中国最美原生态古村落之一,这里曾居住着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工匠,现在的居民大多是他们的后代。</div> 土司官寨静静地矗立在梭磨河畔,每当阳光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脉动。这座官寨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展现,因《尘埃落定》和《长征》等影视剧的拍摄地而声名远播。 土司官寨静静地矗立在梭磨河畔,每当阳光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都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脉动。这座官寨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展现,因《尘埃落定》和《长征》等影视剧的拍摄地而声名远播。 官寨的建筑风格独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墙壁上的彩绘、雕梁画栋无不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卓克基土司官寨还是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这里也因此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夕阳西下时,当我踩着磨得发亮的石板路走向卓克基土司官寨时,高耸碉楼正以陡峭的棱角切割流云。这座1938年重建的东方城堡,将汉式四合院与藏式碉楼奇妙地糅合,青灰片岩垒砌的墙体里,至今回荡着末代土司索观瀛书房里的诵经声。 这座官寨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由四组碉楼组合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呈正方形,中轴线对称布局。它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民族发展史中的一段历史遗迹,而且也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 官寨的建筑结构分为四层,包括马圈、土司家役的住房、厨房、土兵的住房、土司及其家眷的住房以及僧众的住房等。除了汉式屋顶外,主楼和附属碉楼都采用了典型的嘉绒藏族式建筑风格,展示了土司官寨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阳光穿透官寨议事厅的雕花木窗,在昔日土司宝座投下斑驳的菱形。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曾在此借宿七日,火塘里未燃尽的松枝与《三国演义》书页间的批注,仿若再现,凝固成历史琥珀中的双影。<div><br></div><div>沿着官寨转经筒的铜铃声往东,梭磨河突然拐出一道翡翠弯弧,西索民居便如琥珀凝结在河湾里。六十余栋石屋错落层叠,石片堆叠的墙面像打开的经卷,阳光在凹凸的纹理间书写六字真言,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一般。<br></div> 西索民居始建于清代,是嘉绒藏族最典型的村落之一,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整个民居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又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这里的居民生活平淡舒适,传承着藏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走进西索民居,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土司时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繁华沧桑与历史厚重。煨桑台前,年轻的画师正用矿物颜料描绘坛城,朱砂与金粉落进袅袅青烟,将六百年前的唐卡记忆点染成此刻的云霞。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 西索民居的藏式房屋多为三层结构,底层通常用于饲养牲畜,二层是卧室和厨房,而三层则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散步于村落之间,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藏式风情。房屋均是用石头一块一块砌成的,石块之间缝隙均匀,并形成漂亮的曲线,窗子上画着藏族特有的美丽图案。家家户户门口窗台,鲜花绽放,一番美丽祥和的景象,感觉这里的时光尤其柔软且美好。<br><br>当暮色漫过碉楼箭垛时,我依依惜别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回首望去,整片山谷的经幡都在随风翻动,仿佛嘉绒藏地的呼吸。那些被片岩垒砌的时光,那些被酥油灯点亮的星辰,此刻都化作掠过耳际的絮语,在梭磨河的水纹里荡开微澜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