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广袤黑土地上,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使之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我们在上博展示的古埃及珍贵文物中,寻找着数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社会生活痕迹。</p> <p class="ql-block">首饰在古埃及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从早王朝时期到希腊罗马时代,古埃及人都乐于佩戴、展示和交换。这是古埃及文明大展中年代最久远的两件首饰,都出自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前2890年)。标注“01”的是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02”的是带有甲虫挂坠的护身符,主要用材都是费昂斯。费昂斯不是天然材料,而是人工合成的材料,由石英砂加水润湿后模压或捏塑成型,意译为釉砂,音译为费昂斯。</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的串珠金项链和串珠宽金手镯。 </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了各时期古埃及首饰。标注“09”是出自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带有人名的铁戒指。当时的铁并非来自人工冶炼,而是来自陨铁。直到公元前一千年,地中海世界才由青铜时代转向铁器时代。标注“08”的圣甲虫宝石戒指,“10” 宝石圣甲虫,“11”费昂斯圣甲虫,“12”紫水晶圣甲虫戒指,均出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标注“07”带有人名的费昂斯戒指,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出自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的黄金舍布伊项圈,由金、青金石、铅质玻璃制成。国王用黄金赏赐有功之臣,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 <p class="ql-block">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青铜盾形挂坠,由青铜、金制成。</p> <p class="ql-block">图上展示的王家首饰属于王室女性成员。标注“01”的是红玉髓项链,“02”是金项链,“03”是由金、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玻璃组成的串珠宽手镯,“04”是由金、长石组成的串珠宽手镯,“05”是由金、红玉髓组成的串珠宽手镯,均出自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图下展示的依次为:出自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用金、铁做成的带有荷鲁斯之眼的手镯,由金、银、青金石做成的黄金挂坠,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费昂斯双狮护身符。</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均出自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图上为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佩戴的瓦赛赫金项圈。瓦赛赫(Wesekh)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Menkhet)平衡坠作为配重。图下是五条红玉髓项链。红玉髓是埃及本土一种常见的半宝石,它因其色泽而象征鲜血与生命,并和太阳神的力量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展品均出自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图上为费昂斯串珠项圈,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图下为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门纳特( Menat )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展品也出自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图上是手形象牙响板。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这种乐器多由跳舞的女性使用。两块响板通过顶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时相互撞击,发出声音。图下是花形串珠项链,用费昂斯、萤石制成。</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古埃及文明大展中还可以看到古埃及人的生活用品。标注“05”的是木制彩绘鸭形化妆盒,化妆盒呈针尾鸭造型,翅膀部分是盒盖,可向外旋转,露出下面的储物空间。标注“06”的是木制牛犊形化妆盒,标注“07”的是牛角梳子残片,这些展品均出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标注“08”的是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青铜镜。古埃及语中的“镜子”一词与“生命”同音,因此很多镜子被制作成生命符号“安卡”的形状,圆形的镜面则使人联想起日轮和太阳神的生命力。最早的铜镜诞生于公元前2900年。标注“09”的木制人形化妆勺和标注“10”的木制彩绘化妆勺,均出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最后一件是出自后期埃及的木制人形化妆勺。</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罐。主体材质为斑岩,两耳的金属环为金和铜。</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上为彩绘陶瓶;图下为饰有莲瓣纹的彩绘瓶,均出自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礼制严密,等级森严。在雕像的制作中,往往通过形象大小来表现人物的身份,这也是礼制的体现。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尊出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戴有假胡须的石英岩国王像,一改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形象,突出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出自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的军队指挥官石灰岩雕像,主人名叫马达( Mada )。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出自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的人物雕像。标注“01、02”的是男性石灰岩坐像,标注“03”的是女性木制站像,标注“04、05”的是男性木制站像,标注“06、08”的是女性石灰岩站像,标注“07”的是女性木制坐像,标注“09”的是石灰岩男性坐像及妻儿像 ,标注“10”的是男性石灰岩头像。值得关注的是“09”这组群像,主体为一位典型的古埃及男性,他的座椅两侧是其妻儿的形象。这种一家三口以不同的大小予以展现的家庭群像,体现了家庭内部的等级差异,是最具代表性的古王国造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一组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因久居深宅,肤色白皙。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他们的儿子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雕像依次为:出自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的闪长岩雕像和彩绘石灰岩夫妻坐像,出自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的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石灰岩雕像,出自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的持弓人砂岩像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的凯伊石灰岩彩绘石碑。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凯伊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桌子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图上的两块彩绘石碑均出自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左侧的贵族敏霍特佩姆哈特努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右侧的伊蒙尼头戴假发、穿着白色短裙,身后站立的女性是他的妻子,桌子对面的男子正在为他献上食品。图下左侧是出自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的拱顶彩绘碑,主人门图霍特普坐在桌前伸手拿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图下右侧是出自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的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灰岩石碑。</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石碑都刻有象形文字铭文。“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的创造,其符号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动植物,传说由智慧之神图特发明。“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与壁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世俗体一般为书吏们使用。书吏是最基层的官位,负责书写、记录和计算。<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出自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的书吏坐像,</span>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p> <p class="ql-block">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这座出自第23王朝(公元前818﹣前715年)的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用花岗闪长岩制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的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霍尔是一位高级书吏。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级书吏霍尔-马赫贾的方雕花岗岩,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书吏的工作还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自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帕迪亚斯之子帕卡赫孔苏的方雕,用花岗闪长岩制成。帕卡赫孔苏是神庙书吏。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金字塔形社会结构中,塔尖是法老,法老之下有贵族、祭司和官员,他们是古埃及的特权阶级。而农民、工匠和商人则属于古埃及的平民阶级,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可以通过读书成为书吏,踏入仕途。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最底层的仆人、奴隶。图上是出自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的木制仆人和牛犁地像,图下是出自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的木制仆人锄地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古埃及最底层仆人的生活场景。图上是出自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的木制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两名仆人都身穿白色短裙、上身赤裸,一人在左边的酿酒罐前弯腰扶着酒罐查看酿造的情形,另一人在对面坐在地上正在烤制面包。图下是出自第6王朝(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的木制仆人酿造啤酒雕像。对古埃及人来说,啤酒是与面包一样每天都会食用的主食,通常把谷物或者面包放在水里浸泡并捣碎,然后将杂物过滤进行发酵酿制而成,像一种甜粥。</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文物展现了古埃及社会两极分化的生活场景。图上是出自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的石灰岩阿尼彩绘石碑,展示了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图下为出自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的石灰岩仆人磨谷物像,展现了仆人辛苦劳作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值得赞扬的是古埃及的工匠,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提供了难以复制的历史资料。这块出自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石灰岩浮雕,展示了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六块石灰岩浮雕板,均出自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依次为:圣蛇浮雕板、双鹰浮雕板、牛浮雕板、两块人像浮雕板、左手形象浮雕板。</p> <p class="ql-block">在此展示的四块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的石片、石碑,也都是工匠的习作。依次为:1.国王头像草图石片。2.狮子石碑。顶部为象征太阳神的带翼日轮,碑上的狮子呈现出行走的姿态,脚下的铭文显然还未完成。3.绘有国王和王后形象的石片,用红色颜料描绘了战车上的国王和王后形象,画面中的战车由战马拉动,空中还有箭矢飞来。4.绘有牛和玛阿特女神形象的石片。</p> <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阿玛尔纳时期的宗教改革,打破了传统艺术准则,促进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勃兴。阿玛尔纳艺术一改传统的刻板风格,倾向于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图上这件石灰岩国王头像浮雕是工匠的练习之作。浮雕中的国王头戴圆形假发,额前装饰有圣蛇徽标,显示出国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画体现出阿玛尔纳风格人像的典型特征。图下左为费昂斯蓝冠,右为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的费昂斯砖。</p> <p class="ql-block">在阿玛尔纳时期,动植物成为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图上面这块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来自18王朝法老埃赫纳吞女儿梅里塔吞的宫殿,描绘了沼泽中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下面的公主形象草图中,梳着儿童特有侧辫发型的小公主,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为我们呈现出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 <p class="ql-block">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其最重要的用途是被制成莎草纸用于书写。埃及沙漠干燥的气候使许多莎草纸得以留存。已知最早的一卷莎草纸来自第一王朝。这份绘有地理信息和圣书体文字的地理纸莎草绘卷,出自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是用来描述包含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这些文献对于行政、经济和军事方面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当希腊罗马文明遇到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地区的多元文化加速了交融和再造的过程。这块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用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反映了这一时期文明交融的过程。石碑的铭文分别为圣书体埃及文、世俗体埃及文和希腊文。文本记录了帕纳斯之子托勒密为伊西斯﹣德尔莫提斯神庙捐献土地的事迹。有趣之处在于双语侧重点的不同:希腊文强调他以埃及人身份跻身罗马政府高等官职,埃及文则突出其在外国政府内对传统宗教可贵的虔诚,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