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海瑞故居

深海

作者:深海 美篇号:363793221 <b> 读小学时,我就因“文革”中批判吴唅写的话剧《海瑞罢官》知道有海瑞这个人。但对他的历史功绩知之甚少。这次我到海口旅游,决定去他的居住地了解一番。</b><div><b> 我从宾馆乘出租车来到红城湖畔,一下车,就看见一座古朴典雅的牌坊,“南海青天”四个金色大字非常醒目。坊中两侧分别刻有“刚峰”、“忠介”四个字,基本涵盖了海瑞一生的为人处世。穿过牌坊,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身材瘦小、一身正气的海瑞塑像。只见他手持书卷,身着长袍宽袖,足蹬齐头履,两眼平视前方,面容苍老略显憔悴,将海瑞一生为国为民、操劳一生的清官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明朝著名政治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以为政清廉、刚正不阿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塑像愈发显得高大,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b></div> <b>塑像背后是海瑞故居,位于海口市红城湖一侧。这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建筑群,是海瑞在海南琼山的老宅,海瑞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青年和壮年的生涯,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此度过的,直到他去世。据传曾因海家后人迁回内陆而一度成为民房,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琼州知府佟湘年寻访到故居遗址,并以官价赎回,刻石立界。从此,经过历代修缮,海瑞故居终于成为海南人文的一大名胜。故居主要由前堂、正堂、后堂、书斋、花厅、书僮间、杂物间等多个单体建筑组成。屋身低矮,斗拱简朴古雅,窗棂疏朗通透,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海南的传统民居特点。</b> <b>据介绍:海瑞于1514年出生在这里,他4岁丧父,靠母抚教。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但科举却不得志,37岁才中举人。1553年海瑞选授为福建南平县教谕,后因教绩显著擢升为浙江淳安知县。后又调任江西兴国知县,1564年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海瑞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因而百姓爱之,权贵恨之,得罪当朝权贵,曾三起三落。海瑞并没有消沉,仍心系国事。他在家开馆收徒,精心培养家乡的读书人才,还发动地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b> <b>海瑞故居后寝旁边有他的书房,当年海瑞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苦读生涯。里面还有海瑞亲笔书写的“读圣贤书,干国家事”书法作品。从精妙笔墨之间人们可以领略一代清官的博大胸怀。在故居走廊里,珍藏有一块寿字碑,是海瑞为母亲祝寿而书。母亲七十大寿,海瑞仅以“市肉二斤”而过,并书写了这个狂草“寿”字作为礼物,传为美谈。独特的字体结构,体现了海瑞对母亲浓浓的孝顺之情。</b> <b>故居后花园一隅,我发现一座古雅清幽的小凉亭。它没有雕梁画栋、重檐飞角,只是一座简单的木质结构、上覆茅草的仿古六角亭,取名乐耕亭。当年海瑞所作的《乐耕亭》诗匾,就刻在亭内:“源流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往别,每随流水惜芳年。”诗歌描绘的正是乐耕亭所在的海上芳甸灵秀之景。他故居的书房、卧室和客厅都展示了他的儒雅、清正廉洁和豁达胸襟,墙上的字画和书信传达着他的思想和哲学,这些珍贵文物和书信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b> <b>向嘉靖皇帝上奏《治安疏》时,海瑞已年过半百,且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怼皇帝毫不留情。海瑞自知此疏必然触怒皇帝,事先做好了被杀头的准备:已买了一副棺材,并遣童仆,别妻儿,找到同乡王弘诲将后事一一拜托。最后的结果出乎海瑞意料,嘉靖皇帝没有把海瑞处死,只是将他关进大牢。不久嘉靖驾崩,隆庆继位,海瑞获释,又重新得以重用。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管理一省的军、民、刑等事务,官至二品,堪称朝中要员。海瑞到任后,主要做了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五件大事: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修吴淞江、除霸、退田等,深得百姓拥护。</b> <b>海瑞故居不仅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更是他清廉正直精神的象征。海瑞是一位廉洁公正的官员,在那个腐败的时代,他坚持清正廉洁的原则,勇于直言,纠正不公,为百姓利益而奋斗。他在任期间,大胆革除弊端,惩办权奸,为民请命,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br> 走出海瑞故居,深深被海瑞一生清贫却将勤政廉政作为毕生追求的精神所感动。</b>